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12 17:01:35| 人氣1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管理學理論對社福界帶來的負面影響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管理學理論對社福界帶來的負面影響

龍緯汶 ( Lung Wai Man James)
社區工作者
2007年5月

前言
最近我訪問了三位社會服務組織的領導者,以下是我訪問的簡報:
訪問對象背景:

A:女,在一間基督教背景的戒賭中心任職中心主任約三個月,手下管理5人(我在這裡實習)。
B:男,在一間天主教背景的日間展能中心任職中心主任約9年,手下管理超過30人。
C:女,在一間精神病康復者中心任職活動小組組長約9年,手下管理4人。

認為自己領袖風格是什麼﹖有什麼好處及限制﹖

A:按不同的情景,用不同的方法。有時獨裁,有時關心同事感受。好處:因時制宜,達到目標。限制:沒有提及。
B:取中間的位置,有原則,都會有人情味。好處:可達標及老闆的期望。限制:同事壓力大。
C:民主、開放。民主的好處:集思廣益。民主的限制:難有共識。開放的好處:達標有新的效果,新的元素。開放的限制:失去方向。

遇到一個處事方式不合的下屬,會怎樣做﹖

A:客觀處理,找事實及理據向對方解釋,令他清楚目標。
B:督導,了解困難,調配合適的工作範疇,提升技能,協助找回正確的發展路向。
C:多些溝通,用多些事例引導你思考彼此不合的原因,要他明白利弊。

你較偏向與員工的關係還是工作成效﹖
A:工作的成效!
B:工作的成效!
C:工作的成效!

從上述訪問來看,管理學導至社會服務界中的「非人性化」正在加劇。現在,我就嚐試評論管理學理論對社福界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回顧香港社福界引入管理學理論的歷史

五十至六十年代,不少宗教及救援組織來到香港設立辦事處。社工亦應運而生,與它們一起肩並肩,在香港進行救濟工作。七十年代起,社工開始要求政府改變不公平的制度,被市民冠以「北斗星」(即指路明燈)(1)。

八十年代以降,政黨及論政團體興起,當中包括:民協(1986年成立)、民主黨(1994年成立)、南方民主同盟(2004年成立)等(2)。相對於社工,它們有更豐厚的資源去研究社會政策,「北斗星」頭上的光環亦開始失色。

1991年起,一群年長的行內人士認為專業化可以挽回社工漸漸失落的社會地位,於是引入了「自願性註冊制度」。往後的日子,為了「繼續專業」,亦在機構的管理及學院的培訓中,加入了源自商界的管理模式及理論。專業化的自我完成期可說是1998年引入的「強迫性註冊制度」;然而,一些副產品,如政府壓下來的不同種類的監督及審核機制,亦從此與一眾「北斗星」形影不離。

對管理學理論的批判

事實上,管理學要硬磞磞地放到「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組織中,自然會出現問題。可是,在權位的人卻告訴我們,惟有引進這些管理學理念,才可以維持社工的「專業」。

在管理學的權變學派中,費德勒引入了「權變模式」。他相信團體績效有賴於領導者與其部屬的互動類型及情境,給予領導者之控制權或影響力的適當配合(3)。可惜,無論領導者採取的是「關係取向」,還是採取「工作取向」,其目的都是達到機構的目標。不論與員工改善關係、還是與員工討論工作取向,都只不過是手段而已,其目的都是達到機構的目標。

換句話說,與員工改善關係,並不是真心與員工改善關係。如果員工的想法與機構不同,就不惜與他破壞關係,革了他的職位。可是,這是否真的「以人為本」?究竟,「要達到機構目標」是否無可口非?

美國賀西及布蘭綜合發展出「情境領導理論」。他們認為領導形式需與成員的成熟度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4)而隨著成員對其工作之「成熟程度」的改變,適當的領導行為所需的「工作導向」或「關係導向」的程度,亦隨之而異。

領導者亦會以「指令」、「推銷」、「參與」及「授權」等行為模式,去處理四個不同的工作處境。

我訪問那三位社會服務組織領導者,都不約而同地用以上的理論,去處理一些意見不同的下屬。他們亦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希望那些意見不同的下屬,改變看法,服從自己。因為,他們都相信,他們代表了機構的利益。

天啊!這是何等主觀(甚至獨裁)的表現呀!我們常鼓勵案主「充權」、甚至採取「社會行動」,來試圖改變社會久已建成,卻是不公平的社會制度;在機構裡,卻又主觀(甚至獨裁)地強制下屬接受「只有領導者才可以代表機構」的理念。看!這是何等的諷刺!怪不得坊間流傳,香港的三大保守陣營分別是:教育、宗教及社工。

依本人的意見,管理理論的問題,出自有關學者們都忽略了「人心」。誰能保證,每一位領導者都是善良的人?誰告訴大家,社工的「七個基本原則」、又或其他價值,可以硬磞磞地與管理理論「結婚」?

從中國傳統思想看「管理」

回看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早已有學者討論「管理學」。儒家以「心」為上,以故有的制度為本。他們認為,只要領導者及被領導的人,都以「仁」為本,盡力做好本份,不要思變,就可踏入「小康」、最後進入「大同」(這應該與民主理念最背道而馳)(5)。

道家認為「無為而治」。只要大家理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理人家的事,大家就可以「得道」。當中,楊朱甚至認為「拔一毛而利天下所不為」;因為既會傷身,又會為天下加添亂子(6)(這應該與社工理念最背道而馳)。

墨翟認為人不是天生被命定的。他曾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他認為人可以改變命運(人可以改變,很像社工),正所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古代充權?!)他甚至親自帶領弟子,鋤強扶弱,阻止大國侵小邦(7)(非攻:古代的社會行動?!)墨翟尚賢,認為如果領導層變質後,就應換掉他們(這也類似托洛斯基及哲古華拉的不斷革命論,可惜共產主義在轉換領導層時比較血腥)。

法家當中,管仲是其創始者,而商鞅主「法」(機構中的規則)、申不害主「術」(有些似權變理論)(8)、慎到主「勢」(有些似處境領導模式)、而韓非集他們的大成。

還是漢朝的董仲舒見解獨到,他看出法家雖好,卻忽略人的「心」。忽略人「心」,導至韓非的大弟子秦王政所建立的秦朝,只有十五年而亡。董仲舒將「法」、「儒」兩家合併,令漢朝一步一步邁向盛世(9)。

依上述的中國例子而言,我有下列意見:

1.單單吸收西方的管理學理論,硬磞磞地套用在香港這以華人為主的社會福利界來說,可能過於草率,應適當地向華人的傳統管理學理論借鏡,加以融會貫通。
2.融會貫通後的管理學理論,對於社福界來說,仍是很陌生及「非人性化」的,學者們應該努力地將管理學理論「社福化」,加入社福界「別注重人」的原素。

現況的無奈

可惜,天下多是崇尚權威的人。身為講師的,大多依書直說;身為同學的,大多照單全收。當他們到社會做事,加入「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機構後,就忠實地實踐學到的管理學理論。最後,機構就成了另類的商業機構。

商業機構以賺錢為尚,員工都成了商業機構賺錢的工具;而社會服務機構以「達標」為尚,員工都成了社會服務機構達到目標的工具,無論員工及案主都成了一堆數字。他們都沒有了自己,「非人性化」到了極點。未來,我們正走向兩個終局:

1.我們成為統治者的工具,叫弱勢社群逆來順受;喪失了70年代,敢於要求改變社會制度的「北斗星」的美譽。
2.也許,最終我們整個行業都會減亡,成為「偽社會工作者」。

結語

我之前提出「人心」,日後我會以「心」待人,不會當我的同事是工具,成了冷冰的管理機器。

我亦相信,有「心」人不只是我。
來吧!有「心」人,一起出發吧!

參考資料:

(1)阮曾媛琪(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香港社會工作的趨勢、挑戰與使命」於何潔雲、阮曾媛琪(編)〈邁向新世紀: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新趨勢〉,八方文化企業公司,頁441-472。
(2)網上維基百科全書網頁:http://zh.wikipedia.org,上網日期:2007年5月4日。
(3)Fiedler,F.E.(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4)何志安「領導與團隊建立技巧」。
(5)司馬遷「孔子世家」於司馬遷(著)〈史記〉。
(6)列子「楊朱篇」於列子(著)〈列子〉。
(7)墨子「非攻上、中、下篇」於墨子(著)〈墨子〉。
(8)申不害(著)〈申子〉兩篇。
(9)董仲舒(著)〈天人三策〉。

http://www.boxun.com/hero/2007/longyim/43_1.shtml
http://hk.myblog.yahoo.com/lwmlung/article?mid=123&prev=124&next=122
http://hk.myblog.yahoo.com/lwmlung/article?mid=124&new=1
http://blog.chinesenewsnet.com/?p=25763

台長: 龍緯汶
人氣(1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