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8-07 17:32:00| 人氣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陸知識界耽於穩定, 推遲民主?! [轉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時報 朱建陵 

就在中共高層領導人陸續前往北戴河議事,並討論十六大政權及人事交接問題的時候,中國科學院中國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康曉光接受了本報的專訪。他認為,中共「第三代領導人」與「第四代領導人」交接班的三到五年中間,由於政治菁英、知識菁英與經濟菁英的緊密結合,中共政府及政權的穩定性因素大於不穩定因素。

 關於中共政治領導核心的穩定性問題,康曉光認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已經牢固地控制了權力系統,其個人權力無人能挑戰,如果沒有健康方面的意外事件,他將繼續執掌政權,並且能夠保證權力的順利交接。他強調,即使中共領導層目前面臨換屆,但依據中國大陸的政治邏輯,只要江澤民還活著,就會享有控制力。

 關於大陸知識菁英與政治菁英的結合,康曉光表示,包含他自己在內,八十年代的大陸知識分子之間沒有任何爭議,幾乎所有人都傾向於「全盤西化」的主張,並以中共黨內的極左派為主要批判對象,但到了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之後,大陸知識分子之間就出現了分化,許多知識分子開始轉而接受當前的政治現實,並逐漸與中共統治階層結成「統一戰線」。

 他表示,促使大陸知識菁英轉向的原因,包含鄧小平一九九二年南巡,重新明確了大陸市場化改革的政策取向;大陸持續的經濟增長為現行政治提供了強有力的合法性;前蘇聯的經驗使知識分子看到改革的複雜性;一些拉丁美洲及東南亞國家的民主政治現實,使他們看到民主的有限性;知識分子意識到民主是一個長期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及一些西方國家的「反華」舉措,使大陸知識分子對西方的態度隨之轉變。

 康曉光認為,大陸知識分子的態度發生急劇轉變,其標誌,就是「新左派」的興起,並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大陸思想界的主流。他表示,「新左派」主張在權威政府的領導下推行市場化改革,而後再實行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他說,這種主張,事實上就是鄧小平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新左派」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民間版本。

 康曉光表示,大陸知識階層以「新左派」還是自由主義為主,要看群體的態度和傾向,目前大陸知識階層多數傾向保守,一些要求自由民主、全盤西化者的激進主張,已經沒什麼市場。他說,那些人是邊緣人,沒有影響力,不能形成社會動員。

 關於政治菁英與經濟菁英的結合,他說,九十年代以來,大陸菁英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經濟菁英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但他說,經濟菁英最喜歡的是「錢」,而不是「民主」,如果集權制度能夠比民主制度帶來更多的利潤,那麼經濟菁英們將毫不猶豫的選擇集權,這就是中國大陸政治菁英與經濟菁英結合的背景。

 康曉光並以台灣的民主發展過程舉例說,推動台灣民主進程的力量,主要並不是民主主義,而是民族主義,「讓台灣成為台灣人的台灣」,才是台灣走向民主化的幕後推手,但大陸沒有這種條件。他並說,經濟菁英在台灣的民主化過程中並沒有扮演任何角色,他們當年和國民黨交好,現在和民進黨交好,甚至看來和中國共產黨也處得不錯,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他表示,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事實上就是對大陸政治菁英、知識菁英、經濟菁英結盟的一種制度化安排,是大陸菁英聯盟的政治宣言。

 至於大陸未來三到五年的不穩定因素,康曉光認為,目前對大陸社會和政治穩定威脅最大的大眾群體,不是處於最底層的城鄉貧困人群,而是失業或下崗的「國有企業職工」。他說,由於他們從九十年代以來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進一步下降,他們的不滿最為強烈。

 康曉光表示,金融風險、腐敗帶來的不公正,貧困帶來的不平等,這些都是造成不穩定的「乾柴」,而經濟衰退、銀行擠兌、台灣危機等,則可能是引發危機的「火種」。

 他舉一九八九年的「六四」民運為例說,「六四」主要是知識分子對共產黨的反抗,當年工人、農民由於對現狀還算滿意,參與的不算多,但如果現在再發生類似規模的學生運動,則大陸勞動人民的參與將遠大於「六四」,其危險性可想而知。

 不過他說,從九十年代以來,中共顯示了很強的學習能力,鎮壓能力或維護穩定的能力持續提高。康曉光表示,目前大陸各地的「乾柴」處於東燒一塊、西燒一塊的階段,而中共有逐一撲滅的能力。

 他說,這種現象並非壞事,可以讓中共逐步在經濟菁英的貪婪與勞動階級的訴求中間做出調整。他說,大陸未來的穩定,就要看中共在資本家和工人、農民之間的平衡。

 整體而言,康曉光認為,大陸在政治菁英、知識菁英、經濟菁英結盟的情況下,大眾處於全面被動的狀態,只能製造局部獨立的個人或者集體行動,但中共完全有能力對付這種局部事件,因此不會威脅全局的穩定。

台長: Lukacs
人氣(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