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02 04:32:08| 人氣1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環球雜誌]中日油源重疊衝突難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日油源重疊衝突難免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4-09/27/content_2028632.htm

2004年,占世界人口20.5%的中國,每天需要進口石油約200萬桶,而占世界人口僅2%的日本却需要約430萬桶。如果考慮到美國目前每天就需要進口超過1000萬桶,再考慮到中東石油産量有限的增長潜力和不明朗的政治前景,到2020年,海灣地區可供購買的石油,是絕不可能同時滿足中、日兩國的需求的。爲此,中、日兩國正努力尋求和開拓石油來源的多元化。

2004年,一本名叫《石油末日》的書在美國上市,這本書的中心觀點之一,就是由于對石油不斷增長的需求和石油供應的相對短缺,中國和日本已經展開了一場全球範圍的較量,該書稱之爲“未經宣戰的石油戰”。

油價上漲凸顯石油安全重要性

中、日之間是否存在這樣一場“石油戰”?美國人的觀點,可以作爲一個參考。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隨著油價的高漲和對石油需求的不斷增加,石油安全的確已經成爲中國和日本同時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當石油價格接近50美元的時候,分析家給出了自己的預計——如果原油價格每桶上漲10美元,將導致中國實際國內生産總值下降0.8%。原油價格上漲對日本的影響更大,因爲中國每年還有1.8億噸的原油産量,而日本的石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受國際市場油價變化影響更大。更何况目前的油價幷不是最高的。

根據世界銀行2004年度報告的數位,假設1995年的石油價格爲100的話,那麽,1974年的石油價格爲228,1980年的石油價格爲412,1985年的石油價格爲222,2003年的石油價格僅僅爲149。也就是說,和極端情况相比,油價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如果出現意外情况,比如布希連任成功,又對伊朗動手,或者沙烏地阿拉伯出現動蕩,石油供應出現短缺,石油價格上漲到哪怕只是1982年的水平(按照前述標準,當年油價爲306),也是目前世界經濟所無法承受的。

在這種時候,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穩定廉價的石油來源,全靠從國際市場按市場價購買石油,其經濟顯然會陷于危險的境地。試想,當人們熟悉的93號汽油價格漲到每公升8元的時候(現在北京市價格爲每公升3.66元),會是一種什麽景象。

因此,中、日兩國現在面臨同一問題——如何確保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這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石油來源,一個是石油運輸路綫。恰恰是在這兩個問題上,中、日兩國存在著衝突。

誰能提供足够的石油
世界主要產油國的儲量和産量終究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產油國到底還有多少剩餘産能,這種産能是否能够在購買者可以接受的價格下,滿足所有國家對石油的需求。

中、日兩國目前進口石油來源基本相同,主要集中于中東。2003年中國進口的8000多萬噸石油中,70%左右來自中東,而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率則高達近90%。2004年,中國每天需要進口石油約200萬桶,日本需要近430萬桶。
看起來雖不算多,但按照中國自己的估計,到2020年,中國自己預測的原油産量約有1.8億~2億噸,但國內原油需求却將達到3.5億~4億噸,這中間有將近2億噸的缺口,都要靠進口來彌補。也就是每天進口額將超過400萬桶,如果再考慮到日本的增長,兩國每日進口石油之和達到1000萬~1100萬桶是完全可能的——這個數位幾乎相當于2003年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兩個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最大產油國的日産量總和(兩國日産量分別爲848萬桶和379萬桶),或者相當于伊朗、伊拉克、阿聯酋和科威特4國日産量的總和,超過歐佩克日産量(2700多萬桶)的1/3,超過全球石油日産量1/8。

如果我們考慮到美國目前每天就需要進口超過1000萬桶石油,再考慮到中東石油有限的增長潜力和不明朗的政治前景,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到2020年,海灣地區可供購買的石油,是絕不可能同時滿足中、日兩國的需求的。

正因爲此,中、日兩國才會不約而同地尋求石油來源多元化。遺憾的是,世界上的産油地區就那麽幾個,供應也都有限。事實上,每天1100萬桶的超級大單,只有再出現一個海灣地區那樣的石油生産大戶,才有可能接住,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簡言之,從石油供應的角度來講,這碗石油粥,只够一個國家喝的。在總產量一定的情况下,一旦不能同時滿足中、日兩國的需求,那麽,雙方就直接面臨著誰多誰少的問題,即使總供應能够基本滿足中、日兩國的需求,雙方也面臨價格高低、品質優劣的比較。

中、日兩國能否拿到足够的石油,將直接影響到兩國工業的競爭力。比如到2010年,假設日本企業能够通過份額油等方式,從俄羅斯或中亞或西非,用每桶20美元的價格購買到原油,而中國企業只能購買到每桶40美元甚至更高價格的原油,那麽,中國工業的競爭力勢必會在起跑綫上就落後日本一步。

日本方面對這個問題看得很清楚——有的問題可以通過合作實現“雙贏”,但有的問題則不能,比如“安大綫”和“安納綫”之爭。俄羅斯東西伯利亞每年可供出口的石油很難穩定超過4000萬噸,日本想要5000萬噸,中國原本需要3000萬噸,這是雙方需求的底綫。

每年輸給中國3000萬噸石油,對于中方意味著大慶以及周邊石化産業的持續發展,也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資源儲備,少了就無法達到這一目標;而每年輸給日本5000萬噸,才可以使日方花大價錢修的那條繞彎石油管道勉强收回成本,分給中國一杯羹也是不可能的。在石油來源問題上,中、日雙方存在的利益碰撞,絕不是某一方良好的合作願望就可以避免的。

關于石油運輸路綫安全的不同考慮
石油來源如此,石油運輸路綫的問題更是如此。中、日兩國是近鄰,中、日兩國的石油進口來源也相近,因此,雙方運輸石油的主要通道均是中東至東亞的海路,即“波斯灣——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臺灣海峽”一綫。這其中,波斯灣、馬六甲海峽和臺灣海峽,都屬隱藏著不穩定因素的區域。在臺灣海峽及其周邊,還存在著中、日之間發生衝突的潜在危險。

現在日本的政策是要保證1000海裏海上運輸綫安全。如果從日本本土算起,臺灣海峽將在這1000海裏範圍之內,如果從琉球群島西南端算起,南中國海的大部分海域也在其中,且馬六甲海峽和波斯灣也都屬于日本盟國力爭控制的戰略水道之一。

從中國的角度講,爲了確保石油運輸路綫安全,雖然不打算針對什麽人,但也勢必要建立足够的海上力量以防萬一,幷且要在沿綫國家建立可靠的外交陣地,一旦有事發生時候,能够保證自己的石油“運得回來”。

這就涉及一個日本傳統戰略思維的問題,日本的傳統戰略思維一方面重功利,一方面重權謀,幷且認爲鄰國也和他們一樣思考問題,故有追求本國絕對利益和絕對安全的傾向,日本是絕不可能接受石油運輸路綫可能受到別國影響的事實的,即使這個國家對他們毫無惡意。

即使中國僅能確保對南中國海北部的控制,也會使日本感到極大的不安,因爲如果中國切斷了這段航綫,那麽,日本的油輪就必須繞行澳大利亞海域才能回國。中國有可能切斷這段航綫麽?按照日本的思維方式,向來是先假定爲有可能的。因此,在中、日之間缺乏信任和存在潜在衝突的背景下,雙方對石油運輸路綫安全的考慮,同樣存在著矛盾。

總的來說,在以石油爲代表的能源問題上,中、日之間是存在著利益衝突的。從歷史上看,這種利益衝突未必會帶來矛盾和對抗,但往往却是矛盾和對抗的誘因。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只會飛速增加。在可預見的將來,能否保證石油安全,就决定了軍隊能否開動,社會能否運轉,生活能否維持。中國要想爭取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環境,又要保證自己能有長期穩定廉價的石油供應,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與此同時,日本也必然會在這兩個方面做同樣的努力。這其中難免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挑戰。

最近,日本外相川口順子訪問了中亞4國,這次訪問以重啓“絲綢之路外交”爲名義,但從其外交語言的字裏行間却能讀出“石油”二字。這次訪問中,日本宣布向中亞國家提供貸款,修建一條從中亞石油産區通向印度洋的鐵路,而在此之前,中哈石油管道專案剛剛開始啓動。這讓人不得不聯想起,當年中俄石油管道專案夭折之前,川口順子前往莫斯科的若干次行程,其內容同樣是先給一筆貸款,再談專案,最後俄方决定更改計劃。但願這一次中、日之間不要再來一場“石油戰”。

台長: Lukacs
人氣(1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