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28 11:58:00| 人氣7,10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密富、禪貧、方便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密富、禪貧、方便淨



在佛教中,說到修行,大都是指參禪、念佛、修密。有一句話說,"密富禪貧方便淨",意思是說,如果要學密宗的話,在經濟上必須富有,因為密宗的壇場要佈置得非常精緻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銀,或者是銅質的鑄造,並且要樣樣齊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當的時間,對於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時間上相當空閒的人,才好修學。

什麼叫禪貧呢?如果你想學禪宗,沒有錢不要緊,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之處,只要雙腿一盤,就可以參禪了。古代禪宗祖師大德們,有的長年居住在山林裏,吃的是野菜雜草,穿的是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麼的清貧澹泊,但是他們的禪定之樂是無窮的。

方便淨,就是說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管什麼行業、身份,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念佛修持。因此,最方便的修行法門,非淨土宗莫屬。唐朝大文豪白居易 說:"餘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早也阿彌陀,晚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可以說,一天之 中,無論穿衣、吃飯、走路,甚至睡覺,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

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在歷史上都曾經盛極一時。譬如華嚴宗、天臺宗、法相宗、三論宗等,曾經為上下朝野所喜好,但是這些宗派或者因為教理高玄,不容易為一 般民間所接受;或者缺乏繼承傳弘的人才,而漸漸式微衰弱。只有禪宗和淨土宗,隨著時代的遷移,而更加興隆。尤其現代文明過度進步的西方,也紛紛轉過頭來, 向東方的禪,找尋他們精神上的資糧。當下的生活能夠解脫,能夠安住身心,獲得現在身心的自在,所以禪者是最有人間性了。

淨土也是一樣。淨土行人希望求往生淨土,也是要現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夠,也是無法往生的。所以把現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別無捷徑。尤其淨 土對現在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淨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禪淨雙修,更能契合人間的佛教思想。

禪與淨土是最為現代人普遍接受的修持法門,今將禪修的方法、利益、作息、注意事項,乃至精進佛七、佛堂規約、如何念佛等,作一詳細說明。

一、禪修

近年來,禪的發展已由東方普遍至西方,由僧眾至信眾參修;"禪"是繁忙生活中的清涼劑、安定丸,對於生活在繁忙工商業社會的現代人而言,如能每日靜坐幾分鐘,甚至每隔一段時日到寺院參加禪修活動,將有助於我們獲得再出發的力量。

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的現象;禪,也不是佛教專有的;可以說人間充滿了禪機,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禪像太陽的熱能一樣,只要有心,到處都有自己的熱能。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但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

禪的光明,照耀著人間;禪,溝通了人我的關係,溝通了心物的關係。禪者與禪者之間的接心、印心,處處都說明了禪的人間社會性,禪門一千多則的傳燈故事,不但玄奧,而且美麗。

在現代這個複雜紛亂的社會生活裏,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禪定的力量來安頓浮蕩不定的身心。二十世紀以來,西方文明的巨浪席捲整個世界,機器的運作,加快了人 們的腳步,物質的增產,刺激了人們的享受欲望。人們隨著機械的輪子,馬不停蹄地汲汲于營生糊口,而忘記停下腳步來看看自己;生活競爭的激烈,人和人之間的 疏離感愈來愈嚴重,感官的過度享受,使人們麻醉了自己的性靈,虛無、失落,遂成為這個時代的時麾名詞。針對這樣的時弊,禪,實在是一劑最好的藥方。

二、 禪修心態

禪師修行不光為自己,一定要像菩薩那樣大慈、大悲、大熱忱來對待眾生,不可做自私的自了漢,所以在修持上,我們要:

 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自我更新,不斷進化。
 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除了上述四點外,我們也要注意:

 放下俗務,以準備受教的心態進禪堂。
 嚴守禪堂規矩,不得為私己之方便而要求特權待遇。
 培養慈悲心。慈悲之人,心性柔和,坐禪較能入禪。
 止惡行善。若遇過惡之事,無論大小皆須懺悔;若遇善事,皆應隨喜去做,以培修福德。
 不多攀緣,善調飲食,善調睡眠。
 深具信心,信己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信教授師是有道之人。

三、 禪修利益

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啟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練心地、理解提起、記憶清晰。

有了禪以後,我們的生活煩惱會減少,對事情的看法不會顛倒,很多矛盾、差別的現象也可以統一起來。有了禪以後,一身如雲水,悠悠任去來,窮也好、富也好、有也好,無也好,視透夢幻空花的塵世,得到大解脫大自在,這個禪就淩駕一切之上 了。

有了禪以後,我們在世間上沒有恐懼,就是生死,都不畏懼。有了禪,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當腦波在禪定裏凝聚集合,接收感應的時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無有不辦。因此,透過禪修,可以得到無量的禪悅法喜與利益:

消除生活壓力:生活的壓力來自內心的散亂,以及對生活現象的錯誤認識。禪坐可以靜心息慮,找回自性,幫助我們辨別邪正,厘清錯誤,壓力也就自然消除。

增進身體健康: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現代的醫學證明,人類的身體疾病,大都來自於內心的焦慮、貪婪、瞋恚等情緒。禪坐可以讓我們性情恬靜,氣息安 寧,感受清涼,並且可以暢通氣血脈絡,促進新陳代謝,使機能不易退化,因此不僅可以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還能袪病延年。

提升內在涵養:在科技發達,物資豐裕的今日社會,一般人鎮日汲汲於追逐聲色犬馬、名位權勢,以致為物欲蒙蔽自心,失落自我。倘若能與"禪坐"為友,則內有主宰,不為物役,自能提升內在涵養,形之於外,則能變化氣質。

享有禪悅之樂:佛陀曾說:"坐禪能得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即禪定之樂,這是一種從寂靜心中所產生的美妙快樂,絕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於禪坐之人,可得此禪悅之樂。

開發本具智慧:《楞嚴經》云:"攝心為戒,依戒生定,依定發慧。"禪坐能令人形神安定,心地明淨,不但能開發本具智慧,而且能獲得眾人愛敬,辦事易成,因此是增長福慧之道。

終能見性成佛:佛陀證悟時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煩惱妄想而不能證得。"禪坐可以去除煩惱妄想,使我們內外空靜,心性寂滅,廓然而悟。因此,禪堂又稱選佛場,只要功夫下得深,終能見性成佛。

(....中略)

四、 禪修方法

透過禪定的工夫,以顯發我們的真如佛性,自來為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門。禪觀的實踐,佛陀在世的時代,早已普遍地盛行於當時印度一般的思想界,譬如六派哲 學的瑜伽派、數論派等,都非常注重禪定。佛陀本身未證悟之前,也曾經過六年禪定工夫的訓練,最後在金剛菩提座下,進入無上甚深的禪定之中,終於夜睹明星, 而證悟因緣生滅的真理。因此佛陀的成等正覺,和禪坐有著密切的關係,禪坐是吾人徹見本性的要門。

達摩祖師西來東土的時候,曾經獨自一人在嵩山頂上面壁九年,在靜靜的禪坐中渡過了他的一生,從身體的力行實踐之中,細細地咀嚼禪的真髓本味,並且把禪的醍 醐妙味遍灑于中國全土。因此,宋朝的宏智正覺禪師讚歎他說:"寥寥冷坐少林,默默全提正令。"

宋朝的天童如淨禪師受到禪坐思想的影響,極力提倡坐禪,首先提出"只管打坐"的見解,日本的道元禪師跟隨他學禪,遂將禪師的思想移植於東瀛,而開創日本曹 洞宗"只管打坐"的獨特門風。除了如淨、道元兩位禪師的提倡打坐之外,當時更有宏智禪師提倡"默照禪",主張端坐內觀自性,以徹見諸法的本源。由於如淨、 宏智等人的推弘,中國的禪風遂從六祖慧能以來一向注重觀照本性的心證,一變而為在"赤肉團"上用功夫的身行,打坐於是成為禪門入道不可缺少的實踐方法。

其實,禪定的注重並不限於佛教,平時我們勸人要冷靜,慌亂的心冷靜下來之後,才能好好的思考問題。這好比一池混濁的潭水,投入一顆明礬,池水則清澈乾淨一 樣。事實上,冷靜就是禪定工夫的表現。儒家的《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 慮,慮而後能得。"荀子也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為達到"虛、壹、靜"的寂靜世界,這一切都說明了靜慮的修持,是我們安身立命的重要行門。

有一位賣豆腐的人,送豆腐到寺院,看到禪坐中的師父們威儀莊嚴,心生敬慕,心想:我也來打坐。因此請求糾察師父讓他隨喜參加,他進入禪堂之後,放下一切雜 念,專心一意的打坐。過了一支香的時間,他如獲至寶地發出歡呼說:"我終於想起來,五年前李大用欠我的三塊豆腐錢,還沒有還給我。"這位賣豆腐的人,只靜坐了一會兒的時間,就收到如此的妙用,何況入於甚深的禪定之中,其所顯發的智慧,自不待言了。打坐,開始的階段,能使身體感到輕安愉快,心裏柔軟篤實。功夫深了,忘失身心、世界的時候,覺悟的道路自然開啟。我們只要用工夫,等到心湖的波浪靜止了,自然能夠湧現出朗朗的明月;紛亂的念頭平息了,清明的靈性自然顯現出來。

如淨禪師在他的語錄上說:參禪為身心脫落,不用燒香、禮拜、念佛、修懺、看經,只管打坐始得。坐禪不是沈思瞑想,更不是呆默無為;坐禪有別於誦經拜佛,坐 禪的人要拋棄萬塵,心無旁騖,一心以禪坐為最高無上的安樂法門,仿佛回歸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穩坐於自己的法性之座上面,和十方諸佛一鼻孔出氣,遨遊於法界性海之中。

禪坐最終的目的,在求得身心脫落,把我們虛妄的分別心脫落盡淨,甚至連佛、覺悟的世界也蕩滌無遺,禪師們在寂寂的古刹、嫋嫋的煙火中,一支香、一支香地打 坐,將他們的生命投注於禪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動盪的身心、虛妄的世界坐斷消滅,在永恆無限的靜坐中,將清淨的本心,流入無限的時空,而達到不迷不悟, 完全解脫自在的境界。

我們如果想享受禪悅的妙味,應該實地去打坐,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打坐經驗久了的人,不管林下水邊、岩洞塚間,都能夠安然入定;但是初學的人,最 好選擇在室內,遠離吵雜的地方,比較能夠收到效果。室內的燈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擺設佛像,燃香供佛,以攝心提念。坐禪的 位置,避免直接通風,以免引起傷風的毛病。

除了環境之外,飲食、衣著也要注意。吃完飯一小時之內,不好打坐,因為此時血液都集中於腸胃,此時打坐,既不合乎生理衛生,並且容易昏沈。飲食不可過飽,也不可太餓,最好七、八分飽。衣著方面要寬鬆、舒適、柔軟,以免妨礙血液迴圈。

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沈入睡,浪費寶貴時間。

上面的預備工作都齊全了,則可以開始打坐。禪坐普通分為三大階段,即調身、調息、調心,經典上有說明,尤其智者大師的《小止觀》有詳盡的解釋,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現在我僅簡單地把其中的方法介紹給各位。

調身方面,首先要盤腿,盤腿分為單盤和雙盤。單盤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或者把右腿放在左腿上,佛教稱之為半跏趺坐。雙盤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腿 放在左腿上,相反也可以,佛教稱之為全跏趺坐。如果無法雙盤,單盤也可以,萬一單盤也盤不起來時,也可以將兩腳交叉架住。盤腿可以使浮亂的身心靜止下來, 仿佛巨大的樹木植根大地一般,容易進入禪定境界。

腿盤好了,雙手要結手印,先將右手仰放於肚臍下,左手放置在右手上,兩拇指輕輕相拄,兩手臂自然緊貼腋下,此稱為結"法界定印"。這種手印可以使左右氣 血,相互交流。盤坐時背脊挺直,可使五臟六腑順暢運行,促進身體健康。兩肩要平張,不可左右傾斜;頸項要緊靠衣領,保持從側面看耳朵和肩膀成一直線的姿 勢,下巴要收進來,嘴輕輕地閉著,舌尖抵住門牙上齦的唾腺,以促進消化。初學者眼睛最好微睜,注視著座前二、三尺的地方,以免昏睡。

身體調好,接著要調呼吸,可以持數息觀,從一數至十,數出入的呼吸,使呼吸由粗重急喘而細微平和,如遊絲一般,若有若無。調身、調息都做好了,最後要調攝 心念。我們的心念如野馬賓士一樣,不容易控制,但是心念如果不能調製,縱然坐破蒲團,也沒有意義。我們可以持觀想,將心念集中於一處,或者觀想佛的三十二 相好;或者念佛,持咒;或者參公案、話頭,只要能夠將心念攝住,什麼方法都可以。

以上簡單地介紹了禪修的方法。其他注意事項:

 打坐時,雙手先將衣服稍稍撩起,名曰"提半把",以免衣服緊迫頸部,造成不適。

 穿著以寬鬆、舒適、柔軟的衣服為宜,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如手錶、眼鏡等,皆須鬆開,以免妨礙血液迴圈。

 靜坐時儘量避免在冷氣口或電風扇下打坐。最好以毛巾包著膝蓋,以防風濕。

 靜坐的地方以乾燥的木板或榻榻米為宜,但仍需敷陳厚軟適度的坐墊。

 坐墊隨個人身體需求而異,以能坐得豎直平穩,不阻塞氣脈為妥當。

 初學靜坐者,一定要經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以防偏差。

初學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宜。
禪的精神,並不局限於打坐的禪堂,在二十四小時之中,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充滿了禪的妙趣;禪的消息,並不僅僅在歛目觀心的禪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飯、走 路睡覺,都透露著禪的妙機。生活中的禪,是將寂靜的禪定工夫,攝入日常的勞動之中而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禪,是從瑣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個身心去參透宇宙 的無限奧妙,是偉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明心見性的資糧。

永嘉大師說:"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對真正的禪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禪是觸目即是,無所不在。


資料出處:佛教天地
http://www.ebud.net/teach/liyi/chanji.html



台長: 無遮,小光,一休
人氣(7,107)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禪與法 |
此分類下一篇:佛教的愛情觀
此分類上一篇:在死亡的鏡子中--西藏生死書第一章

九十年代的知識份子
寫得好 , 讓大家更了解禪
2010-10-06 16:55:21
版主回應
謝謝你的回應:〉
2010-10-07 16:08:24
日本藤素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03:29: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