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22 11:17:11| 人氣8,00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下來的方法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寂靜中,生命默默的成長。在寂靜中,似乎一切都停止,其實是默默的成長。看著昨天黃昏種下的蟛蜞菊,葉片上的露珠,那是一種成長。急躁的生命、匆忙的生命,沒有時間讓清晨露珠凝結。

只有在寂靜中的生命能面對自己。在人群中、在忙碌中的生命,看見的只是他人眼中的自己、社會眼中的自己,只有在寂靜中,才能真實看到自己。」(張修齊)



靜修
(作者張修齊)

學靜

靜,在我們的社會已愈來愈罕有。

社會進步,到處都有車直達。高速公路,高架道路愈來愈多,車輛愈來愈多,就算到遠離車輛的山頂,車聲仍會侵聾耳朵,避無可避。

音樂的享受,可以隨時伴著我們︰公共場所播出的背景音樂,郊野公園的手提音響,自己插在耳中的Walkman、Diskman。

通訊科技一日千里,帶來Call機的BB聲,還有隨時可通話的大哥大。無線電視、衛線、卡拉OK、影碟、光碟……哪樣不是帶來更多的生活姿采也帶來更多的聲音。

是的,如果真有寧靜的一刻,我們可能感到很不自然,很不習慣,覺得死寂沈悶,下意識想馬上逃脫,豈不知靜才是叫我們逃脫噪音的捆鎖。

在聲音充塞環境長大的人們不再知道靜的重要,所以需要重新認識靜是甚麼,靜有甚麼作用。藉著靜的培養,可以消除緊張。回復身心靈的均衡,享受到生命的豐富,經歷到靜的安詳與滋潤。


靜的種種

提到靜,有人說︰「我很怕靜﹗我不喜歡靜﹗」
這是很真實的,過去對靜的經歷,叫現在對靜卻步。
但須知靜的種類眾多,此靜不同彼靜,某種靜不能代表所有的靜。
靜可以死氣沈沈,陰森可怖。
靜可以清幽、空靈。
靜可以冷冰冰,叫人感到孤寂。
靜可以充溢著愛意和溫暖,盡在不言中,無聲勝有聲。
靜可以很空洞、迷失。
靜可以很充實、豐富。
靜可以是沈寂、肅殺。
靜可以是安詳、平和、寧謐。
靜可以是渺無生機,一片蕭條,寒氣迫人。
靜可以是夜深人靜,風平浪靜、萬籟俱寂。
了解靜的種類可以叫我們明白,對靜可怕的經驗,不必叫我們對靜避之則吉。
原來靜可以很享受,很豐富,很有吸引力,乃是寶貝、是珍品。




靜不是靜
學習進入靜,第一個發現就是,人一靜下來,聲音反而多起來。本來聽不到的冷氣聲、風扇聲、風聲、車聲,更清楚的進入我們的耳朵。
不但外在的聲音多起來,同時會發現裏面有許多聲音、思潮、情緒不斷的浮現。
不要緊張,不要煩惱,發現不靜,原來是靜的開始。

靜不是空
靜可以說是騰空自己,放下憂慮,放下思緒,停止活動與努力。好像是空無一物,結果卻是豐富的。原來在寧靜中會看到本來看不到的,感受到本來感受不到的,聽到平日聽不到的內心聲音,和主在心中深處要對我們說的話,又想到平常想不到的角度與內容。
原來靜的放下,乃是預備我們領受,領受本來無法領受的種種。


靜下來

靜下來原來並非易事,愈想靜愈發覺內心充滿煩思雜緒,但知道自己不靜是第一步,因此不必緊張,只要以祥和、溫柔的心去面對。
如果用力去抗拒、排斥、趕走思緒,只會帶來反彈力、反效果。若輕輕地承認,啊﹗我的內心是這般不寧靜﹗不驚不慌,處之泰然,讓這些思緒繼續來,不為所動。漸漸你發現,這些思緒便不再騷擾你了。

我再用一兩個其他方法解釋這過程。幻想你站在河邊,河面上有各種物體︰大船、小船、垃圾等。它們會在你眼前經過,讓它們飄過,但不要上船,不要讓自己的注意力被膠著。只是讓大船、小船、各式各樣的垃圾經過。慢慢這些便不再騷擾你的心情,你就漸漸平靜下了。

又想像一個候診室,有不同病人在輪候,且有些很急躁。於是護士對他們說,請等一會,醫生現在有事。這些病人就像我們安靜時,心中浮現的許許多多事件,都是要呼喚我們去處理。我們一一回應,安撫,說︰「我聽到你的聲音,知道你的需要。我現在沒有空,要安靜。等一會我一定會照顧你。安心吧﹗」溫柔地,一一安頓,慢慢這些聲音就平息下來,我們就漸漸進入安靜。


靜步

如何靜步?
第一、不出聲,默默地步行。不要以為獨自一人時才有機會靜步。一群人也可以靜步,只要大家如此協定,某段路程或時間大家不出聲,就算郊遊也可有這項節目,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哩﹗

第二、減慢速度,慢慢走,一步一步地有節奏地徐行。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天不知走多少步路,但心態不同。都市生活,哪樣不是趕時間,就算不趕時間,也是用習慣了的疾步行走;「趕」字已在我們的血液中、心中無形的錄音機不斷播︰「快點﹗快點﹗」靜步就是不再快,慢慢地,不慌不忙一步步走。起初會好不習慣啊﹗

第三、集中注意一樣事。譬如︰注意自己的一呼一吸,自己這樣親密的生命機能,卻可能許久沒專注留意它了。或可注意自己身體某部分的肌肉,如小腿,看一路走,一路有甚麼感覺。也可留意空氣怎樣在步行時擦過你的雙手,或留意腳底的泥、的石、的路。選定一樣輕輕地留意,斷斷續續地留意。留意夠了,可以輕輕地轉變注意焦點。靜步完畢,再靜片刻,寫下些感受,相信你會有所發現。


靜觀自得

靜觀為何有所得?
原來人靜下來,在澄靜的心靈狀態中,觀察變得敏銳了;看到平時視而不睹的,在最平凡中有新鮮的發現,美的經歷。

啊﹗路旁的小石,每塊有不同的大小、顏色、形狀。甚至會被吸引,停下來凝視,拾起來細看,久久不捨,心中感到驚訝、歡悅。很平凡的石頭吧,但卻看得很有味道。

從來沒留意到,綠色有這麼多種類。不同的樹綠得不同。不但如此,同一棵的樹,不同的葉也綠得很不同,如果要細心記錄下來,相信是相當複雜的一回事。一些樹在風中搖蕩,今天風不小,樹搖得也厲害,但樹的根夠深,所以在風中站得很穩,無虞倒塌。這幅景象忽然像在說話,對我生命有所啟發、提點。人生不怕烈風,風可以製造許多聲音、壓力,只要植根深處,有穩固的根基,各種衝擊何懼之有。

新長的嫩竹,還沒有枝葉,所以很直很高。老些的竹,有了枝葉,末端會彎下。自己初出道,會自視高,經驗多了,反而知道事物的複雜性,有不同角度去看,反而變得謙和了。
靜原來可以促進創意。


靜食

一群人一同進食,甚至是圍桌而坐,卻默默不語,是不是出了甚麼事?不﹗這是一種靜的操練。
在一個靜修營,如果想有個長些的安靜時間,不必因為要大伙兒進膳,就劃破寧靜;須知劃破了一段長時間的安靜,又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復已達到的寧靜深度。但也不必個別分隔進食,才能避免談話,大家可以一同進食,而協定不出聲。這樣是否很怪、很不友善呢?

很怪的感覺是會有的,因為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措施。不友善呢?就不必。原來,不出聲仍然可有交流、有關懷。透過微笑、眼神、動作,大家可以有所表達與傳達,正是因為不用有聲的語言,就更體會無聲語言的眾多可能性。不出聲,對有些人來說是個釋放,可以不必應酬、交際、思想如何應對,而很自然是會集中精神,專心進食。原來我們許多時候是機械化地嚥入食物,沒有細嚼,沒有細嘗。

在安靜中,忽然醒覺自己天天吃的米飯是這樣的形狀,一條條青菜佈滿油的反光,一片片肉有如此條紋。平淡的食物滋味頓然增添,感恩、歡悅的心油然而生。是,寧靜增添了我們的敏銳、增添了我們的體會。食不言或有所損失,但食不言卻也帶來事先意料不到的收穫,叫人享受和回味。


靜一天

靜長靜短是分別的。有了些短靜的學習,就可以逐漸嘗試些長的靜,如幾小時、半天、一天。所謂一天可以朝九晚五,更好是由起床到安睡。如果前後兩晚都是睡覺在靜修的地方,那麼就真正有一整天分別出來的時間,全然不受打擾。

這一天目的是與自己相處、與神相處。內容是默想、反省、禱告。要攜帶的就是聖經、筆和紙。你留意我沒提到書,書不是絕對禁止,不過書很容易叫我們不靜,就如在安靜的環境中,扭開收音機或電視機,那麼何靜之有﹗書是可以引起我們心靈中的聲音、波動、防礙安靜。不知者還會以為安靜讀書是靜哩﹗

其實讀聖經也可以用很努力的心態、去儘量吸收內容,這樣也是與靜背道而馳。默想聖經是不重量,乃是反覆思想、吟味、咀嚼、讓神的話深入心中。那麼,長長的一天,要做些甚麼呢?當然我可以列出些程序和建議,不過精義就是,自己與自己,與神相處,有靜默,有交談的時間。可以由感受神的同在開始,內容會一步步發展。不要恐懼下一步做甚麼,給自己一點時候,做甚麼的答案會漸漸出現。當一樣做悶、做夠了,就換另外一樣活動,其中包括散步、清潔周遭……。總之一切以安靜的心態進行,而記得寫筆記,把感受、思想儘量記下,一天完了,你會發現一個沒事先定下程序、內容的安靜天,可以很豐富和有意義。


靜與養生

我們學習靜,主要目的不是促進身體健康,但不知不覺中卻促進了身體的健康。
在安靜中,我們對自己,對神的敏銳都增加了。平時聽不見,看不到,感受不到的,在安靜中我們會注意到。

其中一點就是對身體的敏銳。學習放鬆、安靜,馬上體會到,原來我是這樣緊張,全身不同部位的肌肉都是抽緊的。緊到不是一下子可以放鬆。生活繁忙,自己緊張也不再以為然,已經適應了緊張,不緊張才不適應,才不自然。這樣越拉越緊,可能要到極限,才會垮下來。
一安靜可能發現自己很累,很想睡。其實身體早已疲累,但我們忙啊,衝啊!聽不到身體的抗議。當然身體抗議的呼聲不會因被忽略而停止,乃會逐漸升級,直到一天身體不舒服、病倒了。就不得不休息,不得不注意和照顧身體,其實要到不行時才慢下來、停下來,乃是傷害元氣的做法。

在安靜中,我們會聽到腰對我們說話,膝頭對我們說話,以致我們能回應,關心,照顧,防範未然。這樣對自己身體的敏銳,會減少他日向醫生求診的需要。
當然靜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心平氣和,放下執著,倚靠神,人變得豁達、開朗。



張修齊簡介

出生於基督教家庭。先後畢業於美國三一神學院、普林斯頓神學院。其後再赴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深造,獲哲學博士學位,主修新約聖經。自一九七六年開始,在中國神學研究院任教。



攝影:李信男先生



台長: 無遮,小光,一休
人氣(8,005)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bzyy
靜靜地看完後,心中舒服,文章寫得很好
2018-08-23 21:12: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