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1 02:25:52| 人氣4,6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白澳政策下的「被竊走的一代」:《孩子要回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由菲利普‧諾伊斯(Phillip Noyce)執導的《孩子要回家》(Rabbit-Proof Fence),講述當年在白澳政策下,三名原住民女孩被西澳政府強制自家園中帶離,囚禁於以「漂白」原住民為目標兒童教養機構。不堪和親人失散的絕望傷痛,終於奮而出走,冒險長途跋涉試圖和親人團聚。

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而且故事主角的個人經歷其實反映一整個世代的澳洲原住民遭遇。直至1969年前,澳洲政府依然有權將任何原住民小孩自家中搶走。在這政策下的原住民受害者不計其數,很多人一輩子和家人失聯,他們被稱之為「被竊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

英文片名「Rabbit-Proof Fence」,這又是源自另一個讓澳洲尷尬「政績」──白人把兔子帶到澳洲草原,和歐亞大陸不同,在澳洲兔子沒有天敵,結果大量急速繁衍,把草都吃光光沙漠急速擴張。亡羊補牢只好用架設長達1827公里的鐵絲網,是為世界上最長的圍籬,以侷限兔子的活動範圍。《孩子要回家》故事中原住民小女孩,在被白人抓走之前,家裡就是住在這圍籬旁邊。後來在逃亡過程中,就是企圖以這道圍籬坐標出回家之路,執著地在大沙漠中沿著鐵絲網步行。

如果深入考究的話,精彩的尋親故事基本上都不乏政治話題;例如《小英的故事》中爺爺不滿自己的兒子(小英父)受印度妻子(小英母)影響而放棄家族生意,改行當旅行攝影師,在階級和種族政治雙重制約下,小英的尋親歷程更具張力。同樣,階級和種族政治反省貫串《孩子要回家》全片,而且其故事張力,較同類影片又更勝一籌:膚色、身份(主角Molly擁有二份之一白人血統)以及白澳政策,Molly要面對大沙漠上的路途險惡之外,更要面對整個國家力量持續數十年的漫長威嚇。

片中的原住民小女孩四面楚歌,難得的是導演菲利普‧諾伊斯並未過度煸動觀眾情緒。他在片中成功地展示出:白澳政策並非單純由於白種人喪盡天良,相反,白澳政策之所以荒謬,恰恰好是因為政策背後隱著對某套道德(「教化」原住民,並利用有計劃的混種通婚計劃而「漂白」黑人,公德無量?!)的執著。

繼去年澳洲電影節的《黑與白》(Black and White)之後,《孩子要回家》是另一部在澳洲多元文化主義氛圍之下創造的佳作。

(按:上文為本人以筆名「大圈仔」發表於《破報》復刊第379期之影評文章修改而成。)

台長: 聖女貞德
人氣(4,6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