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11 15:21:31| 人氣1,12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要讓ABC霸佔孩子的童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談到小孩子學英文的問題,我偏重理論的角度切入,分成四個部分:(一)語言學習的運作架構、(二)關鍵期的迷思、(三)提前學英文在行動研究的表現、(四)英語學習的起點和終點,很多人把起跑點往前移,但往往不知道終點在那裡?

 

(一)語言學習的運作架構:

語言不單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技能(skill),把語言看作是一種生活的型態,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裡獲得一種生活的型態。這牽涉到很大的文化差異,我們什麼時該說話?什麼時候該點頭?什麼時候會搖頭?是一整個生活型態的表現。

從生活型態中可以看到有二種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溝通、第二個層次是社會身份。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講話都有一個腔調,當這個腔調在一個區域獲得某種正確性之後,就不覺得有他講話有腔調的存在,當移到另外一個地方,他還是有一個腔調。就好像英文,到底是美式英語?還是美語?那些其實都是一個所謂的社會身份,社會身份有很強烈的生理因素在裡頭,所以我們確實發現社會身份確實很早就形成,因為它代表的是在那裡長大、你是屬於那個團體。

 

一般學語言是需要學符號,語音、音韻(包含變調的問題),以及句法的問題。比如:老師罵他、他罵老師,這個句法就完全不同。如何和社會人的關係連在一起?大部份的意義是在情境中產生。舉例說明:孩子如何知道語言所透露的訊息。有二個情況:媽媽看到孩子站在椅子上拿桌上東西。媽媽非常溫柔地說:「你小心點!」孩子知道那是很好的話。那另一種情況,鄰居在吵架,臨走時說:「你小心點!」孩子也知道那句話不好。同樣的一句話,詞彙都相同,可是在環境上產生一個很獨特的意義。當還沒有一個確實的語言系統之前,我們的學習建立在人際互動上,並沒有太多符號單純的運作,成人學英文能夠透過書本與錄音帶,但是我想沒有一個小孩聽錄音帶就可學到他的語言。孩子要了解:「他是誰?他會對我怎樣?」如果每天照顧者是他的媽媽,他會對媽媽產生認同,產生一個很大依靠。媽媽講話的每個細節都是他的模範,所以他的方法和媽媽很像。

語言學習需要語音的模仿,需要了解意義上面的抽象認知。還有另外一種很重要的是社會認知造成情境的學習。所以我們說:語言學習有二個引擎。第一個引擎是透過人的互動學得語言;第二個透過符號分析。簡單的說,對小孩來說,第一個引擎會先啟動,他的人際互動會讓他學很多語言。長大之後隨著認知發展的成熟,把早期學習到的語言,進入分析的架構。所以前面是後面發展基礎。

 

(二)關鍵期的迷思

為什麼會強調小孩語言學習比較好?好到一個關鍵期的表現,學習關鍵期(practical period),就是在某一段時間內的接觸,產生決定性的表現,過了一段時間就沒有用。學習表現呈現階梯式的改變,假設我們在這個點之前學英文,他的英文就是會好。要這時間獲得,你以後的分數就高;過了這時間,以後分數就低。相對另外可能,配合整個人學習認知發展整個學習的轉變,是會越彎下去的,大部分是越晚越不好,卻不是走樓梯這樣子。如:坐月子也是關鍵期的表現,過了那個月吃再多的麻油雞也沒有用。那到底有沒有關鍵期這個問題,大部分的研究顯示只有在「腔調」上面有所影響,過了某段時間比較容易被人發現,這是在文獻上建立出主要關鍵期。

 

從社會身份認定獲得來看,非常合理,透過某一種學習機制,確定你是誰?大家清楚你是那裡來的人?譬如鳥類交配的時候,憑聽牠的歌聲,確定牠交配的對象到底正不正確。事實上,人類也會,種族的界定不容易從外貌界定,最容易是語言。史丹佛大學接受美國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委託完成的關鍵期的問題,確實某一時間小孩子的學習力很強。當我十八歲開始學腳踏車,辛苦二個月才學會,而我的小孩八歲就會了,他玩一、二個禮拜就會。小孩子在學習上的優越性,確實是我們看得到。但是它是屬於關鍵期嗎?我們說這是一個黃金時期,為什麼叫黃金時期,那就要看你多貪心,沒有黃金,拿白金也不錯。

小孩子在學外語的優勢是來自一個社會認知,首先不會對一個外來的文化、語言,在社會認同上產生一個很大的排斥,主要是在教他的人。在非常早的時候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落差不大,記得小時候很喜歡看英文卡通,大人問:「看得懂嗎?」我說:「看得懂。」現在回想四、五歲時,很多時候無法了解大人說話背後的意義,看卡通不懂,看動作就會了解。在語言落差不大的時候,就不會有很大的抗拒,如果本來就覺得比較差的,學習就比較差。以為你很好,你就會很好。自我形象都不對的時候,整個學習就會有問題。

 

孩子的第一語言講不好的時候,就沒有機會,用中文去學英文,所以英文就需要完完整整的去記憶。長大之後,會使用中文(注音符號)來記英文,記那個英文是中文的什麼句。意謂著,如果成人能夠做好控制,英文也是可以學得好。大家的印象,臉皮厚就學得比較好。臉皮厚就是對語言的落差可暫時的忽略。英文用中文很快的去分析,獲得一點點的結果。

 

(三)提前學英文在行動研究的表現:

我在2000年做一個「起跑點的作用」的研究,對象是一百四十幾個學生,來自於三類學校:全美語、雙語、公立幼稚園(2000年的時候,還不教英文),雙語幼稚園學習英語的情形是每個禮拜二次、每次二小時,有一個外國老師。研究顯示:在全美語環境下的孩子英文很好,分數都很高。很有趣的是,在雙語環境下的孩子分數其實沒有比不教得分數好,也就是說單語回到家裡多多少少有一些教學。

 

在中文方面,在國語詞彙的理解,我所用的測驗是一個標準化的工具,這原來是檢驗語言發展障礙的一個量表。研究顯示在大班,讀全美語的孩子中文詞彙比較差。如同個資源分配,你多花時間學英文,英文就好一些,國語就比較不好,確實是一個很明顯的證據。台北市教育局的官員看不出小學教英文會有什麼影響,但從研究顯示,在幼稚園階段會有影響。

 

舊金山加州地區看移民進入學校,4歲的孩子移民進入幼稚園,進入整個教育系統,他的整個英文成就以口語的部分,在小四的時候,可以追過當地的美國學生。以移民的環境來講,提前到四歲移民到美國能夠加強的就是口語,口語就是所謂「人際互動」的部分。小孩子學英文興致是必需從生活經驗學習,可是要怎麼建立一個完整的語言環境讓他學習,他的類比能力比較差,很難用課本來推論如何使用語言。

 

(四)英語學習的起點和終點:

家長讓小孩子學英文大概離不開三件事:

l          在國中、高中階段把數學、理化學好。很多家長都有這樣心情:早點學這個其他的時間去學其他的。

l          建立國、高中的學習優勢或避免落後,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在外語能力上有很高的成就,找到一份好工作。

l          多一個與別人競爭的條件。

但是終點在哪裡?當我們說要提升英語能力,提升國家競爭力,終點在哪裡?這很重要,比如說:要掃除文盲,有一個指標,希望文盲的比例可以降到某一個程度。如果提升國家競爭力,英文能力底要怎麼樣?好像希望小孩學會游泳,遇到什麼情況都不會出現意外,所以讓孩子去學游泳,可是並不希望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去當救生員。能夠讓孩子自保與救生員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

 

美國在1960年代訓練美國大兵學法語的結果,24週720小時的訓練結果,大概可以學到中高級,每天半小時大概是1440天,一年學200天,用我們的學制去換算大概是7.2年。也就是說國中、高中六年下來孩子可以學到中高級。倒底有沒有需要無限制的向下延伸,確實一個很好從社會性去討論的問題。

不要讓ABC霸佔幼兒的童年2

師大英語系、英語教育研究所 張湘君教授

我很關心國小的語文的教學,我是師院語教系出身,所以我覺得國語文不可能放掉,那是一輩子不可能放掉的東西,所以我要為國語文講幾句話:是不是大家瘋狂的去學英語之後,加上國小國語課的上課時數從10小時減成5小時,再加上父母對美語的瘋狂且產生嚴重的焦慮唯恐孩子真的輸在起跑點上,讓幼稚園應該學好國語的孩子,已開始拼命的學美語。因為從小接觸的時數不足,孩子國語文的能力已經明顯下降,我非常的擔憂我們孩子國語文的學習不佳,會影響所有科目的學習,為此我提出發言。

 

我的迷失是從選擇幼稚園開始,這一路走來還是非常的煩惱,因為自己念英語教學,有時候反而很想更大膽做做實驗(將孩子送進全美語幼稚園浸泡三年)。等到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才發現學齡前學美語所造成的嚴重問題,當然不能說自己一點責任也不負,全部都是幼稚園出的錯。但是孩子不管是表述、語言能力還有一些生活的能力,因為在全美語幼稚園浸泡的時間非常的長,(全美語幼稚園大概是九點到下午四點半,全部都是外籍老師帶,這在台北是很風行),外籍老師可能聘任比較容易一點(因為不需具幼教師資格,後來才發現根本於法不合)待的時數非常的長,全美語的幼稚園姿態都是非常高的,通常拒絕參觀,家長想去看他的教學不是這麼容易,即使是家長,美語老師的來源大概也很少去追究,園方通常會告訴你:大學畢業,來自北美,因為我們對北美的腔調還是比較能夠接受,不過來自南非、澳洲也是常有的事情,做家長的通常能夠接受一年換一個老師,不過孩子有時候換老師的時候也不知道。這中間的確會出現一些問題,只是這些問題的顯現,不是那麼容易被發現,大概是孩子上了小學,開始在課業上有些適應上的問題的時候,你才發現原來這麼一路走來,有很多的問題存在,其實這些問題孩子當年都提過,只是自己不把它當問題看。

 

把一個人的經驗拿出來分享,假如是錯的話,一個人錯也就可以!但是現在有多少家長,是在前仆後繼的一直往錯誤裡面跳。我明確的表達我反對全美語幼稚園,至於在幼稚園裡面,譬如說有一些時間,那種蜻蜓點水似的教學啊!就是讓他唱唱歌啊!或是看一些影帶啊!我基本上還是覺得OK的。全美語幼稚園不只是外籍老師的問題,中籍老師要用全美語來進行教學也是硬撐,老師很辛苦,孩子也辛苦。老師每天講的那些話,不超過九百句也就是那種教室用語九百句,到底英語不是我們的語言,每天跟孩子生活,有很多很瑣碎的東西,是沒有辦法預先準備的,有很多突發的事件,光靠「教室用語九百句」是不夠的,就是說不用當場要處理的語言來說,而是用你事先背好的一些東西,會變成雞同鴨講,就是孩子的問題是那樣,可是老師無法用英語表達,所以背好的英語跟孩子說,孩子的問題事實上沒有解決,不是活在當下的對話,會一直產生。曾經到台中一個幼稚園,是外國人老闆,其他都是中籍的人士,看到孩子跟老師互動全部講英文,乍聽之下,全部都是外國語番話,但是再細聽,不得了,他的語言非常、非常流利,可見孩子每天都在講,但是發音錯得一塌糊塗離譜,連語法也是非常多的錯誤,以後正確的東西孩子可能學習興趣不大,因為他覺得那樣子就OK,就可以溝通了,他也不會想要去學正確的語法,因為從小就給他一個經驗說,這樣的英語是很OK的,而且父母親還非常的滿意,很誇讚的。所以到最後什麼是正確,什麼是不正確,對小孩子來說,恐怕真的是會很混亂。

 

至於教幼兒閱讀我覺得需要專業,不是說會講英文的就有辦法教幼兒閱讀,這些我們都沒有考慮到,很多的全美語幼稚園,因為家長花的錢太多了,所以他一定要要求成果,要求成果就會PUSH幼稚園提早教讀寫,小班就開始寫字,造成背脊側彎跟弱視園方沒有特別去印行距比較大的練習本,就拿國中練習本開始讓孩子寫,而且要求整齊,一定要寫在框裡頭。對幼兒來講,真的很辛苦啊!孩子因為沒有辦法控制得很好,眼睛越拉越低,弱視的孩子非常的多。一些全美語幼稚園,大概在衛生、安檢上面有很大的問題,這些全美語幼稚園,幾乎都是補習班立案(衛生安檢較一般幼稚園而言差很多,根本沒有人會定期去檢查或申報)。像公幼每隔一陣子都有做一些健康檢查,衛生局會派人來,量身高可是補習班立案沒有這種福利。孩子不會很詳細的描述今天在學校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可能只有告訴你他不想去上學。但是一天花費將近一千元,怎麼可以不上學呢?我以前最常跟我女兒說!「別人都可以不上學,你不能不上學,因為太貴了!」她最常跟我抱怨「為什麼365天我天天都去上學,只有過年休幾天而已?其他小朋友常常請假都出國了,為什麼我天天都要去上學?」孩子有孩子的同儕壓力,她常常說:「我是全世界最慢一個去香港的人。」我說:「真的嗎?太誇張了吧!」她說:「真的,某某人去澳洲、某某人去美國、某某人去…」孩子在稚園的時候,就回來跟你宣告說,「你大概是全世界最差的父母,因為你沒有讓他出國,什麼人都已經請假了,為什麼還要來上學?」孩子有他的壓力,當你要帶她出國的時候,簡直高興得不得了,不只是可以去出國玩,而是可以跟同學說「我也要出國了。」

 

家長有沒有考慮到去念全美語幼稚園不是單一的條件,還需要很多外在因素配合,中間當然還有很多的笑話,比如說:節慶上的慶祝,即使我們唸外文系也在美國待過也很外行,到底不是生長在美國沒有機會去參與那邊的活動,連萬聖節臉要化成什麼樣子都不會,可是孩子就是要參加化妝舞會的遊行啊!連那個買什麼樣的服裝,以我在美國待過五年的人都覺得很陌生,對生長在台灣沒有在國外生活的家長來說,孩子念那種幼稚園的時候,真的要重新脫胎換骨、重新學習。可是一般家長沒有這麼努力啊!所以也會造成孩子很大的壓力,別人是穿白雪公主,香港進口一套兩千多元的,我們給他買一個黃的輕便雨衣一件20元,再配上一個黃色的面具。只能說我沒有辦法全心全意的配合他去念那個幼稚園,全套要的設備,我沒有想到說,連家長要求都這麼多。那一天一定是她最沮喪的一天,自己穿一個20元透明的雨衣,再一個30元鴨子的面具,而其他的人打扮的宛如童話故事中走出來的人物。因為前一天晚上我才想到糟糕!明天要化妝了,全街都跑遍了也沒人賣什麼,因為好的都給別人買光了,聽說玩具反斗城都有整套的,不過小號的都給賣光了,剩下大號的。

 

家長大概低估孩子上那個幼稚園,他所需要做整個環境上的搭配!不管是我們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因為孩子已經到那裡頭去泡了,我說的浸泡,真的是老外老師整天這樣子泡,泡到連肢體語言,或者價值觀是會改變,孩子可能非常喜歡擁抱,如同那報紙上所說的,那些的擁抱才是你愛他的表現,你光說我愛你是不夠的,還要有肢體語言來表示,反正有很多的差異,面對孩子在適應、調適上面的問題,心裡面是滴血的,所以這整個環境套有很多的問題,要知道有這樣的結局的話,為什麼要花一百萬買孩子這麼多的痛苦,所以這個是我要說『對不起,我錯了』的這個很主要的原因。

 

 

 

 

 

 

 

 

 

 

 

 

 

 

 

 

 

 

 

不要讓ABC霸佔孩子的童年3

劉玉燕(台北縣佳美幼稚園主任)

家長來參觀時,如果有家長問:「你們有沒有教雙語?」我們會回答:「有教雙語,只是我們教的是台語,不是美語。」偶而會有家長回應道:「還好你們沒有教,我不希望小孩那麼早學外語。」而大多數提問的家長會繼續問:「為什麼?小孩不是愈早學語言愈好嗎?」是啊!教育學者布魯納不是也說:「我們可以教會小孩學任何東西。」零歲教育不也強調語言和音樂的學習有關鍵期,幼兒要愈早學習愈好。吳京在教育部長任內,也提到外語可以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而馬英九市長已決定自九十一學年開始,台北市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安排英語課,也已要求台北市教育局幼教課研擬幼稚園英語教學教材。在台灣已漸趨國際化的今天,學好外語已經是一個現代國民基本能力。似乎沒有教外語的幼稚園,已快被市場歸類為「傳統」的學校了。

 

這實在很嘲諷,想當初二十年前,幼教界極力想擺脫當時以「單向授課」、「分科課程」的所謂「傳統教學」,而開始走向強調「角落學習」、「統整課程」的「開放教學」。這一路走來,我們一直希望朝向能結合小孩和老師創意的,發展「主題建構」教學的方向努力。我們一直認為:老師過於主導,以及單向的灌輸,或過於偏重讀寫算的單科教學等,是傳統教學的弊病,但是我們卻在這些年流行的雙語教學、才藝教學,看到它的影子,而這樣的影子卻反過來被認為是進步的。

 

「雙語」是私幼用來與公幼劃分市場的著力點

民國七十八年,我剛踏入幼教界,那時差不多是私立幼稚園「黃金」時期接近尾聲的時候。為什麼說是「黃金」時期?那是一個幼稚園怎麼辦就能怎麼活的時期,只要你有閒置空屋,有一些閒錢,而不曉得要幹什麼,那麼辦個幼稚園、托兒所什麼的,怎麼樣都可以生存。也同在這一年,教育部在「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中,列入「發展與改進幼稚教育計畫」,其中增設公立幼稚園是最重要的幼教實施重點。這之後,逐年增設公立幼稚園的結果,私立幼兒園(含幼稚園和托兒所)開始呈現負成長(事實上,從民國七十四年,政府就逐步在抑制私立幼稚園的發展量,立案法規從嚴,開始要求園所立案要依公眾使用建築物標準審核)。私立幼兒園生存受到威脅,為了和公立幼稚園競爭,進而劃清市場,許多私立幼兒園開始轉型,或引入「開放教育」,或增設「才藝班」、或轉型精緻的「蒙特梭利教學」,或其他的教學法。而在這幾年,台北縣政府在三年內增設三百班公立幼稚園,更是讓台北縣內的私立幼兒園面對學生來源的強大壓力,「才藝教學」、「雙語教學」已幾乎是縣內大多數私立幼兒園的必修課程。

 

基於一些教育學者的堅持,公立幼稚園基本上還遵循著不教幼兒注音符號,不能有傳統的讀寫算簿本作業;公立幼稚園不可能額外收費從校外另聘才藝老師,所以所謂的陶藝、雙語、電腦等課程也不可能額外開設;當然也不可能花上百萬經費購買蒙特梭利教具。這些方面就是私立幼兒園要與公幼畫分市場的著力點。

 

私立幼稚園不自覺地被導往「才藝」、「雙語」等的方向,背後其實是有商業炒作的推波助瀾。從早期的「單元教學」就可以看出來,本來「單元教學」的立意是希望老師能從幼兒的生活出發,打破分科、統整教學,也就是老師其實是要自編教材的。但隨後我們看到許多出版社開始為幼兒出單元教材,讓幼兒人手一冊,甚至到後來更細緻地配合單元分門別冊(如美勞、國語、算術、自然等都依序配合相同單元),每個幼兒手上就可能有四、五冊的教本;於是沒多久,「單元教學」就脫離了幼兒的生活,也失去它原先的美好用意。後來台灣流行開放教育,因為強調自編教材、自製教具,出版社除了出一些理念性的參考書或故事書外,很難直接在幼兒身上找到商業的利益。開放教育沒有在台灣的幼教界真正形成風潮,跟沒有商業價值,而教育學者又沒有勤快地對社會宣揚有很大的關係蒙特梭利教學是很典型的有商業價值的型態,教具動輒數十萬,加上需要長時間培育師資,自然會有團體大力宣揚其教學的神話。電腦教學也是一樣,後面伴隨的是幼教遊戲軟體的促銷。雙語教學更是龐大的利益,從教材、錄影帶、學習軟體到師資培育,於是在號稱國際化的趨勢下,自然就有許多附和的商業團體在宣導外語的重要,而私立幼稚園和家長們就在這樣的風潮下被捲入了浪潮。

 

「開放角落教學」與「主題建構教學」需要師生之間有深入的討論

如果要問為什麼不教外語,我們的第一個回應是要問:外語教學有沒有辦法滿足小孩的「開放角落學習」以及「主題建構學習」?佳美、新佳美積三十來年的經驗,所發展的教學特色是:「開放角落教學」和「主題建構教學」。以下我想大略描述佳美、新佳美的「角落教學」和「主題建構教學」的發展情形,用以說明這樣的教學需要老師和小孩有充分的討論,而在只能用粗淺的外語能力溝通的情況下,其實是非常困難滿足這種需要深入討論與多元發展的教學。而深入討論與多元發展有助小孩心智能力的拓展。

 

落實角落教學大概是佳美、新佳美由傳統走向開放最重要的教學型態。它直接解構了老師權威的地位,讓小孩在日常生活的多元情境下,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而老師則要將教材隨時補充到角落,然後透過觀察以及小孩的對話來讓小孩玩得更深入。你能想像「角落學習」的美好嗎?試想,如果我們進入一處角落學習環境,裡面有人在看書、說故事,有人在畫畫、做陶藝,有人在做木工及搭建情境,有人在聽音樂、跳舞,有人在做科學實驗,也有人在製作道具、裝扮演戲等等,而所有在活動的人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可以很自在地加入任何一個角落與朋友互動學習,有問題時,老師還會隨時過來詢問與輔導。試想看看,如果是我們,一個上午,在我們的身邊同時發生了這麼多有趣的學習活動,我們想不成為有「才藝」的人大概也很難,角落教學才是真正進入小孩生活核心的「才藝」教學。

 

所謂的「主題建構教學」,是指小孩在有共同主題目標下,透過長時間的生產創造去深入主題的內容,於是在深入的過程中,小孩從自身出發,建構了對此主題豐富且多層次的理解。相較於傳統的單向授課或教學完全掌控在老師手中的教學,主題建構教學企圖讓師生之間能共同討論,共同創造,讓小孩能投入學習活動,並從中建立起自己的內容和方法,而這親身體驗過程有助於他深入思考並建立起較複雜且多層次的思維。

 

在開放角落教學下,老師根本不可能過於主導。從小孩玩角落,就可以馬上看出小孩有沒有興趣,小孩如果沒有興趣,他就馬上反應出來給你看。而老師是從小孩玩角落的情形,去構想如何再延伸或轉移,以協助小孩能玩得更投入。角落教學和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就在傳統教學所傳授的內容是由老師所單向建立的,小孩比較沒有機會去建構內容。很不幸的,我們在目前的雙語教學中看到的景象,彷彿回到過去幼教企圖擺脫的傳統單向授課的情景。

 

 

 

老師與小孩從「角落學習」到「主題建構」,這種從小孩日常生活經驗為基礎,多元發展的學習,實在都需要師生之間持續地建構與討論,如果師生之間僅能夠以有限的語彙溝通,可想而知在教學上會比較淺顯,而淺顯的詞彙也會限制心智能力的拓展,因語言即是思考。

 

深入討論與多元發展有助心智能力的拓展

朋友在美國求學時,為了讓讀小學的小孩能早日適應美國環境,在日常生活中,盡量用英語和小孩溝通。一天,她送小孩去上學,小孩的老師聽到她用英語和小孩談話,很驚訝地對她說:父母最好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也就是用母語和小孩溝通,傳達完整且豐富的意思,小孩才有可能從父母身上獲得較深刻的思維能力。 

 

當父母向小孩敘述一件完整的事情,或說一則複雜的故事時,如果這是小孩非常感興趣的,那麼小孩在聽取的過程,或在平常空閒時,他可能會將這整件事情放在腦中想,想要去找出這整個事情或故事的來龍去脈,將事件與事件串連起來,去組織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直到他能為這些事件找到適當的位置安頓下來。

 

 

學校應該是正常教育,而非語言專才的培育

正常的學校教育應該是開放的系統,它重要的是要安排多元學習的環境,讓不同資質的人都能適情適性地發展,而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走在同一條軌道上。自從Howard Gardner提出人用來學習、創造與解決問題的智慧包括:語文、數理邏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八大智慧後,其實已經為正常教育下了一個重要的註解,也為幼教界在談的「角落學習」或「學習區學習」建立了理論基礎,也就是正常教育應該有多元學習的環境。

 

多元智慧讓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各有所長,都應該受到尊重,也讓我們看出傳統過於強調語言與數理學習的偏頗特別是在幼兒階段,各種智慧的發展速度差異頗大,過於強化語言(特別是外語)學習,會忽略大多數小孩其他更重要能力的發展。教育應該開放讓每個人有機會發揮他擅長的智慧,然後藉由其擅長的智慧來帶動其較弱勢的部分。正常教育應該要照顧到各領域能力較弱的小孩,而特殊能力的訓練,譬如流暢的外語能力、音樂能力,可以讓家長自行去找家教。

 

幼教界長期發展出的「開放角落教學」和「主題教學」,無非是希望建立一種統整的、溶入生活經驗的、兼顧各多元領域的教學。小孩參與製作道具、佈置情境,這其中有工藝、物理知識、與解決問題;在扮演中有大量的人際互動、語言討論;以主題來統整多元角落的發展,都需要老師與小孩有大量的討論與創造。這樣的「開放角落學習」與「主題教學」的模式,事實上也是幼教界對台灣的教育所做出的最大貢獻,而這也是目前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統整經驗所企求達到的方向。

 

雙語:寧願是母語教學,而不是外語

再來,即便是我們有辦法創造一個完全外語的環境(包括家庭),我們仍會面對文化傳承的問題,面對外來的優勢文化,我們是不是就毫無戒備地照單全收?如果在幼稚園要實施雙語,我們寧願選擇母語。為什麼學習母語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重要的?母語代表著文化的傳承,當上一代的人無法用他最熟悉的語言,向下一代表達他最深沈的想法和感受時,他的人生精華也就無法傳承給下一代。在幼稚園裡,有時候會看到阿公、阿媽來接送小孩時,用有些結巴且淺顯的國語要小孩回家或交待事情,只見小孩耍了幾句嘴皮,一溜煙就不見了。小孩雖然才四、五歲,他的國語的表達卻已超越阿公、阿媽,可想而知,小孩怎麼會有耐心地與他們溝通,並尊重阿公、阿媽的經驗呢?

 

試想,如果我們的孫子女在國外生活,只會說外語,而我們的外語能力不行,這時,即便是我們空有一堆故事、本事在身,卻也是「有口難言」,無法將我們這一輩子精彩的生活體驗傳授給下一代,也無法與他們共同分享目前的生活樂趣。在這種情況下,大概不用想我們的孫子女會對我們感興趣,文化的斷層就在這裡產生。這種現象對應到台灣的情形,對於只會說母語的長輩,國語就像是外國話。何況語言學習涉及思考的深度,小孩在小時候有機會和長輩相處,日常生活中能夠用母語和長輩交談,他才有可能進入長輩那錯綜複雜的人生體驗,真正去思考並獲得經驗,而不是只在做泛泛的、粗淺的談話,小孩也會因此對長輩有感情,他也會比較早認真思索人生生老病死的課題。

 

 

台長: Irene
人氣(1,12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親子文章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
此分類上一篇:睡得飽 頭腦才靈光

婷婷的媽咪
我家的寶貝這次參加師德英檢,得到五個獅子頭,讓我這個當媽的也與有榮焉,這次他們辦了串聯貼紙的活動,只要轉貼就有送東西,好康道相報,快點來A好康! http://www.cet-taiwan.com/STYLE_JET/color/color6.htm
2009-08-27 15:07: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