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17 09:28:38| 人氣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無條件之愛(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洛伊德、阿德勒、Skinner心目中的生活原則:
在心理學史中,曾被三大名人提供給全人類的三項生活原則,完全被耶穌所否定。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據傳統說法,他曾經與享樂衝動或享樂原則脫不了關係。在他職業的初期,他認為所有神經官能症,都是由於性的壓抑。後來,他才覺醒,還與其他別的個人因素相關,但是他仍舊繼續採用Libido這個名詞(拉丁字,含意是「情慾」或「色慾」),指的是從所謂「id」一詞引伸出來的,本能的精力和欲望。在佛洛伊德的構想中,id所代表的是我們(獸性)的衝動:虛榮心、吃喝玩樂、淫慾。它是在情緒衝動中所表達的精力根源。這是一種不明確而原始的衝動,它只向即刻滿足低頭。當然,佛洛伊德的教導是,這種基本的享樂慾望,是應該有所規範的。這種規範應來自超我(Censor=鑒定員),這也就是說,在每個人的願望與倫理之間,不斷有壓力的存在。此種壓力應由自我(自己或我)來排除。自我,是我們心理結構的某種執行部門,它藉調整我們的規範願望,設法使之符合現實。問題是,人類的衝動,強烈地偏向於獸性:滿足自我,面向享樂的衝動。或者遭受挫折,或受限享樂的生活原則,按佛洛伊德的觀點來說,是所有人性的基本衝動。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曾是佛洛伊德的學生,直到一九一一年做過他的徒弟,但離開了他的「師傅」,創立了他自己稱之為「個人心理」學院,因為他認為,每個人都表現一個獨特的心理問題。他控告佛洛伊德,不分青紅皂白地將萬靈丹式的藥方,加在所有人的身上。更進一步地,阿德勒相信,佛洛伊德的錯誤是在於將每個人的核心問題,情欲的挫折(享樂生活原則),普遍地運用在每個人身上。然而,阿德勒,在他思想的進行中,也陷入了同樣的錯誤,將自卑感補償的方案,加以普遍的應用。阿德勒將性與性欲視為爭權奪利的配備。他把一切來往關係,解釋為爭權奪利:孩子設法甩掉父母的權威、夫婦互爭主控等等。按照阿德勒的說法,一切都從自卑心態開始。這種心態是普遍的,因此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補償自卑感的願望。當然,阿德勒提議,針對自卑感的補償的基本需求和權利的爭奪,應該導向正面與有用的成就。然而,這是他的假設與解釋:在人心理基本的需求,就是權利與成就。
B. F .Skinner 是當代心理學家,他提議:不是享樂也不是權利的追逐,給人生留下記錄。他主張,我們已被規畫與設定成,無容反轉的定局。從邏輯的觀點來說,這是邀請我們,在生活中採取逃避責任的作法。「運作的調件」基礎是:如果某種行為受嘉獎,我們便趨向重複去做;如果運作的條件產生負面的效果,我們便逃避它,並且嘗試其他選擇。Skinner 在他《超越自由與尊嚴》這本書中,他試圖駁倒我們能選擇自己生活原則的理論。按照他的說法,我們命中註定,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他的行為主義的學理,是宿命論掛帥。如果一旦接受此一論點,那就等於是說,放棄一切生命與行為的個人責任。這種人的態度,只有等著瞧生命賣的是什麼藥了?或如何發展下去?人們也可能將他或她的生活,視為在嬰兒時期,就已設定完整的錄音結果。在生命過程中,便將錄音資料,陸續播放出來。錄放程式,是自動自發的。然而,故事的內涵,卻不容更改。我們(的生活)是命中註定的。任何成年人,都不能運用他的自由,或負任何責任。或者,Skinner是這麼說的。
(待續)





作者:若望‧包威爾
譯者:鄭德泮 神父

台長: ─═☆喵喵玟★〞
人氣(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好文共賞 |
此分類下一篇:無條件之愛(一)
此分類上一篇:埋怨-是心靈的癌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