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02 16:08:30| 人氣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好文推薦:以生活產業結合大眾運輸為導向的都市計畫達成城市永續發展

 

第八屆高雄世運,自外界的質疑聲中展開,但就在開幕之後,原先的質疑聲浪立刻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是全台民眾積極的參與盛會。閉幕典禮上,IWGA主席朗佛契(Ron Froehlich)盛讚這是歷屆世運會最成功的一次,原因就在於志工熱忱的表現,以及市民展現出的友善、熱情,令人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這些來自地方社群,自願性的參與,產生了強大、令人感動的共同感,所有參與的人不分彼此,就為了共同的目標—辦好高雄世運齊心努力,台灣也在地主國優勢下,拿下了8金9銀7銅,創史上最佳成績。

然而,世運落幕後呢?耗費鉅資興建,每年維護費用高達八千萬台幣的主場館,該如何善用世運會後的外溢效果,培養運動人口,帶動運動風氣,重新規劃周邊的土地使用,與市民共同打造新的城市願景與價值,更艱難的挑戰才剛開始。據報載,體委會已研擬OT計畫,希以委外經營方式,設法提高主場館在未來的使用率。這樣的消息,令人憂喜參半。喜的是,中央明確正視到評估自償率僅達百分之二十幾的主場館,日後勢將面臨的營運問題並設法尋求解決方案;憂的是,委外經營只是手段或方法,而不是目的與方向,若沒有弄清楚主場館經營的政策目的與方向,而把委外視為解決一切大型公共設施營運問題的靈丹妙藥,難保不會再出現一個阿里山森林火車委外經營的荒謬困境。
而甚麼該是主場館永續經營的政策目的與方向呢?涵蓋了前面所提到的培養運動人口、帶動運動風氣、加強社會參與等…,以「生活產業」的發展作為政策目標,才真正能夠達成自給自足的永續經營。

「生活產業」是甚麼呢?其概念來自於趨勢專家大前研一的主張。大前認為,「台灣必須聚焦於舒適的生活環境,因為這是中國大陸要花上很久時間才能趕上台灣的。所以台灣的未來,如果現在就計劃,可以朝生活大國方向邁進,而不是從中國吸引製造產業回流。下一個五年、十年,台灣應該專注於提供舒適、安全、吸引人的生活環境,打開大門,歡迎外國人來定居,錢也會進來。」;而包括「體育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以及「會展產業」等,這些都是重要的「生活產業」,更是國家透過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塑造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等方面影響力的「軟實力(soft power)」產業。過去,由於長久以來無法獲得政府的重視與扶植,台灣的「軟實力」產業並未能與經濟發展齊頭並進。所幸近年來,在民間積極的推動下,政府亦意識到了「生活產業」的重要性,在行政院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亦已將涵括「運動產業」在內的「活動產業整合發展」列入計畫中。然而,必須強調的是,大前所提出的「生活產業」是先「生活」,再「產業」,與傳統以產業思維主導政策,一切以「產業、產業、產業」為依歸的思考模式不同;相反的,是以提供國民優質、安全、舒適的生活為依歸,使中下階層的人也可以感覺生活富足;以服務公民、消費者的角度思考政府政策,將自己變為夢想中的生活之地;開放自己,讓不只本國人,即便外國人在台灣也能住得更舒服;換句話說,是要創造豐富生活體驗,而非刺激產能、產量。如此,「生活產業」方可在這樣一個走向「生活者大國」的路上,紮根、成長、茁壯,而在這樣的政策目標下,非僅是世運主場館日後的永續經營,興建中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推動中的高雄世貿會展中心以及海洋與流行音樂中心等日後的永續經營,都可以獲得適切的解答。

而上述「生活產業」,除了其最重要的產業「內容」,以及主場館、藝文中心等實體設施外,其產業發展在物理環境上的落實,絕大部分必須仰賴城市中的其他硬體建設-主要是都市更新、土地使用政策及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特別是「生活產業」與台灣過去的產業發展概念相當不同,「它」是格外與所在都市區域土地使用與大眾運輸緊密連結的,無論是在生產端方面,如未來軟體科學園區的「數位內容」產業所需要的大量密集人力(腦力)資源;或是在消費端方面,包括未來世運主場館的運動競技活動,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及海洋與流行音樂中心的藝術展演活動,以及高雄世貿會展中心的貿易商展活動等…所服務的消費者,都極度的依賴周邊都市區域整合性的土地使用規劃來提供完整性的服務,而在此同時,舒適、穩定、可靠的大眾運輸系統有效率的輸運所需的人力資源與消費者,以整合互補性的都市計畫與土地使用,更如同傳統製造業所必須的水、電、公路運輸一般,是滿足發展「生活產業」最不可或缺的產業基礎建設。

以2012倫敦奧運為例,坐落於倫敦東區Stratford的奧運園區,為了奧運會後場館的永續利用,目前多個不同層級、規模的都市更新計畫正執行中。包括奧運園區的都市更新—內容涵蓋奧運會結束後選手村轉換為具備完善基礎建設的新社區,園區資產成為世界級的運動場所、訓練設施及騎乘休閒自行車、健行、賞鳥、釣魚、濕地及戶外教學場所的計畫;在Stratford車站北邊市鎮中心都市更新計畫中,配合上述奧運園區,新開發的購物中心及商業區,將會帶來5,000個住宅與30,000工作機會;而整個東倫敦舊碼頭區,大規模長期的The Thames gateway計畫,更以上述奧運園區為中心,串連其他分散於倫敦東區泰晤市河沿岸的其他場館,希望藉由舉辦2012奧運的外溢效果,帶動整個東倫敦地區全面性的發展。這整個配合大型運動賽會所進行的都市更新與土地使用計畫,要串連起來並發揮最大的效益,最重要的基礎就在於大眾運輸系統的完整建構,在倫敦,為了奧運暨日後周邊地區的永續發展,更新後的地鐵Jubilee Line信號系統將可增加百分之二十五的載運容量;從英法海底隧道直通而來的高速鐵路僅需七分鐘的時間自倫敦市中心載運旅客前往奧運園區;Stratford 車站正進行中的大規模更新計畫,要將車站提升三倍容量;全新服務於此地區的知名輕軌系統DLR,其 Stratford International延伸線更打破英國軌道運輸系統必須有私部門投資的鐵律,完全由政府出資興建,將於奧運前通車營運;而包括這條延伸線在內,高達40億英鎊的大眾運輸系統全面性更新計畫被投入,如此鉅額的投資,所期待的自然是在奧運會後,遺留下來的公共投資可為倫敦帶來持續的利益。顯然,自2008年底所引爆的全球經濟風暴,為倫敦奧運蒙上了深深的陰影,2012年之後,倫敦房地產市場究竟會如何?沒人可知。但整體大眾運輸基礎建設以及都市物理環境之改造,已使得倫敦東區未來發展的機會產生無限可能。同樣,在高雄,持續的推動大眾運輸系統,以及與其互補的都市計畫與土地使用政策,配合大規模的公共建設所帶來的「生活產業」發展契機,努力的達成其相互之間正向的循環,同樣將使得高雄市未來的發展機會產生無限可能。

在中央因為運量未達預期而打算重新考量台北以外的其他都市之大眾捷運系統投資的同時,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好好思考,甚麼是政府對於絕大多數民眾應提供之必要服務?甚麼是大前所謂的「生活者大國」?甚麼是成為一個國際都市得以吸引全世界人聚集應具備的特色?以及其他國家是如何去整合大型國際賽會及文化活動以使其所遺留下之資產能夠轉化而為城市、國家永續進步的動力?此時,對於高雄未來的發展,我們心中當會浮現出更清晰的影像。

(本文刊登於城市發展半年刊第八期)

台長: LGD
人氣(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