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30 14:27:01| 人氣2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議科學:人文到哪裡去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3.10.28 中國時報
議科學
龔鵬程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3102800206,00.html

大陸發射神舟五號載人太空船成功了,舉國洋溢在一片歡樂氣氛中。這不僅是因為可以加入太空俱樂部,也因為此舉與研發出了原子彈一樣,圓了中國人一個企圖在科學上迎頭趕上西方的大夢。

民主與科學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就一直要迎接的兩位先生。為了迎迓「德先生」「賽先生」他們兩位,花了無數金錢、用盡了無數人的青春和鮮血,如今才有一點兒成果,說來也著實要令人感慨萬千了。

不過,由於整個社會對科學與民主的期盼太殷切了,以致我們雖然在民主與科學方面真正的成就不過一點點兒,但在意識領域,民主與科學卻極為蓬勃乃至膨脹。什麼都要以科學民主為標榜,竟變成了民主主義與科學主義氾濫的局面。

民主的問題且置勿論,茲先談科學與科學主義。科學需要對事物觀察、假設、實驗、再觀察;且為取得精確的測量,必須運用數量方法;並為確定反覆出現的狀況,而採用抽象化的公理或方程式來描述。可是,假如人們由此再跨進一步,認為任何事物或道理未經上述科學方法證驗,便不值得採據或尊重,物質實在為唯一實在,科學方法為唯一測量之方法,只有機械性的知識才是唯一的知識,那麼,他就是個科學主義者了。

我們的社會,事實上就彌漫著這樣一種氣氛或態度,連學術界也不例外。像「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要把歷史學建設得像生物學地質學一樣」「科學的佛法」等說法,都是以科學方法為唯一有效的信念,要求人文學界也須予以採行的。社會學科長期均以社會科學自稱,有一段時間還強調要以行為科學為主,又或主張以社會科學方法來治史,也都屬於對科學的仿擬,其間充滿了對科學及科學方法的信仰。

為抗拒這種態度,人文學界也逐漸發展出一種反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從康德區分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以來,知識領域和道德領域便被認為是可以分立,且依從不同的理性來運作的。卡西勒《人文科學的邏輯》則希望建立自然科學以外的邏輯,這種邏輯五花八門,有人從設身處地的同體感說歷史詮釋的方法,有人由逆覺體證說良知如何覺察,有人則強調理性以外的非理性方法,例如直觀、冥契、默會致知、存在感受等等。

因此,科學主義反而激起了反科學的方法與態度。如今,史諾所說,兩種文化的斷裂,不只表現在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之間,也表現在方法和世界觀上,早期義大利人文主義傳統中像達文西那樣,對自然充滿好奇地去探究的科學精神,乃渺焉不存矣。

但科學與人文也許不必如此決裂才能保障人文的自主性。當代科學,其實已早非笛卡爾到牛頓的那一套了。過去科學總是給人系統、精準、明確、分析之感,可是量子論、相對論以降之科學,卻是混沌、模糊、非線性、整體性、複雜性的,充滿了以往我們描述的人文學之特點。科學之推展、創造力的源泉,更不是什麼理性與邏輯,而常是美感或幻想。

不是嗎?這些年科技的發展,跟科幻小說關係何等密切。一八九五年,英國科幻小說家威爾斯(H.G.Wels)寫出《時光機器》後,就不知有多少科學家在研究如何製造這樣一部機器,以便穿梭於過去和未來。最近俄國「真理報」還報導該國科學家正著手設計中,澳洲也正有科學家構想藉黑洞的時間膨脹效應來達成這個理想,其超時空大夢固然未必能成功,但科學起於想像,起於人對其自身過去與未來的關懷,豈不昭然若揭?

關於科學與人文這個課題,台灣只有中國時報闢有「時報科學人文」專版來討論,特以此文,略申其道不孤之贊云。

台長: 威利
人氣(2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