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17 20:14:11| 人氣5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觀察慧看宗教衝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佛法的修行法門中,略可分成止、觀兩部分;「止」是以心識專注、寂靜為修行方式,是心不動的狀態,又稱「奢摩他」;「觀」又稱「觀察修」,即戒定慧的「慧」,又稱「慧解」、「毘缽舍那」,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是在心念不動中觀察萬物,心念不動的意義,是為了防止心念的解讀會令自我意識介入,而造成觀察失真;第二部分是用心念抉擇、思考;而抉擇思考的基礎是「因明」,即印度的邏輯學。第一部份與第二部分的差別在於:第二部分雖然涉及心念解讀,但是解讀的基礎全然是因明的邏輯分辨,而非自我意識的分辨;因明的分辨是為了求得正確的因果,緣起;而自我意識的分辨卻會造成對現象的曲解。所的得結論,究竟是由因明所導成或由自我意識所導致,也必須由因明詳細辨別。


此外,要先有止的功夫,才能在心念不動中觀察;為了完整無誤的詮釋生命或一切法的現象,所以會用因明詮釋;詮釋的範圍包含:一切法的緣起、因果、相貌及差別。如果只有止的修行模式,雖然可以得定,並證到生命的真,卻無法完整圓滿的開示生命或一切法的緣起、因果、相貌及差別;無法完整善巧的詮釋生命或一切法,在度眾的方便上就會有欠缺,在利他的菩薩道上就不容易圓滿。所以,如果想行利他的菩薩道,在觀察及思擇慧上的修習就必須廣且深入。這就是所謂的「深觀緣起」,就是「觀察慧」。


如前所述,「觀察慧」的成就,來自於心的寂靜-「止」,來自於因明的思擇-「觀」;此時,觀察中有寂靜,寂靜中有觀察,觀察與寂靜合一;此即所謂的「觀中有止,止中有觀,止觀合一」。心愈寂靜,觀察就愈深刻,因明的分析就愈細緻,觀察所得就愈究竟。

深刻的觀察慧能由淺而深的解構現象,所以,當對談的基礎有愈深的觀察慧時,對談的焦點就會愈深刻,對談的結論也會愈趨近問題的根源,形成的共識也會愈堅固。

究竟的觀察慧能究竟的解釋生命及一切法,能引發究竟的信心,達到究竟的解脫。


貳、觀察慧的運用:略談宗教衝突
一、一般的說法
不同的宗教間,應彼此包容,互相肯定,加強了解,方能避免宗教衝突,並替世界共盡一份宗教的責任。
包容、肯定、了解即是解決宗教衝突的方法。

二、用觀察慧討論
1、 既然發生了宗教衝突,便須討論宗教為何會衝突,如果找不到宗教衝突的正因及根本原因,便無法對症下藥,徹底解決。
=>宗教為何會衝突?因為每一個宗教都認為自己是正教,自己是最正確的,自己的神是真神,自己代表真理。但是只能深信,不能被驗證。且絲毫不能被懷疑及被挑戰。

=>由上可知,宗教是一個不易被驗證的深刻信仰。尤其,所信仰的是一個深刻的價值衡量,信仰的是一個深刻的價值,是深刻的價值信仰。
深刻的信仰,意味深刻的認同;深刻的價值信仰,則是深刻的價值認同。所以,宗教信仰,就是宗教認同,就是宗教價值認同,就是價值認同。
而宗教衝突,就會成為信仰衝突,就會變成認同衝突,就是價值衝突。就是價值認同的衝突。

=>但是宗教認同為何會衝突?宗教價值為何會衝突?
因為宗教價值代表唯一的真理;如果允許他人真理的可能存在,就會危及自我真理、自我價值的絕對確定性。但是,自我宗教價值卻又不能容許絲毫被懷疑的空間;如何維護自我價值的絕對確定性,就會變成刻不容緩的事。

維護的方式有二:
1、 否定別人價值合理存在的可能性,否定的方式有二:
(1) 純粹意念上的不認同別人價值
(2) 攻擊別人的價值,使其失去合理存在的基礎。攻擊的方式有多種。例:言詞挑戰,武力、暴力等等。

2、 積極尋找並鞏固、確立自我價值成立的確定性。方式亦有二:
(1) 單純意念上說服自己,尋找自我支持的理由。
(2) 積極擴張自我價值,透過擴張更壯大、強化自我認同。例:傳教,侵略,強勢文化灌輸等等。

=>無論是鞏固、擴張自我價值,或否定、攻擊他人價值,目的都是要維護自我價值的絕對確定性;維護自我的宗教認同。「維護自我價值的絕對確定性」的心態,就是宗教衝突的心態根源;為了「維護自我價值的絕對確定性」所採取的方式,就是宗教衝突的模式。

只是,眾生這麼強烈的想「維護自我價值的絕對確定性」,這麼努力的鞏固自我認同,他們到底想要什麼?他們到底想從其中獲得什麼?這才是根本深刻的問題!才是眾生會進入宗教,會堅持價值的根本原因!

=>強烈的價值確定感與堅固的價值認同感意味什麼?眾生想從其中得到什麼?眾生能從其中得到什麼?

當生命強烈的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深刻的認同自己所堅持的價值,他就會從他深刻的認同與強烈的堅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找到自己位於心識強烈聚焦的焦點上-價值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於肯定的思想中。因為,當心識認同一個思想,或接受一個價值時,表面上,好像心識只是單純的向外接受了一個思想,實際上,認同一個價值,意味--接受這個價值成為自己的想法,接受這個價值成為自己衡量事情的標準,接受這個價值成為自己思想的核心,接受這個價值成為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生命以這個思想價值表現,接受自己的生命以這個型式表現,接受這個價值成為自己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所以,價值的認同,會等於生命型式的認同;肯定價值的表現形式,會等於肯定生命的表現型式;一旦價值或思想被深刻的認同與強烈的堅持時,價值與思想就會呈現強大的穩定與確定性;此時,接受自己的生命以這個思想價值表現的人,也會感到生命強大的穩定與確定性;更會因生命型式的被認同而感到生命被認同;生命被認同即會暗示他的存在被認同;他的存在穩定、確定、且他的存在因被認同而有意義。

存在感穩定、確定;存在有意義;這個答案,安撫了生命最底層的焦慮,這是所有生命用盡一切心力所追求的目標,所企盼達到的境界。所以,當價值、思想的確定,能夠透露存在的確定及意義,眾生必用盡一切心力去鞏固他的價值,維護他的認同;一旦他的價值及思想遭受挑戰、質疑甚至否定,亦必危及他存在的穩定感並否定他的自我認同;眾生無法活在存在感虛幻,或生存意義不被認同的狀態下,所以,他必用盡一切的力量去摧毀挑戰及否定的來源,他才能獲得穩定的安身立命基礎。

這便是宗教堅持及宗教衝突的根本原因。

所以,只要存在的焦慮及生命意義的焦慮不被解決,眾生必抓著各式各樣的價值、思想當自我認同的基礎,任何的價值衝突、思想衝突、認同衝突都與宗教衝突有相同的本質,都是生命追求存在感及認同感的鞏固手段,都是眾生想維護『我相』的手段,都以執著為模式,都是心的執著。所以,只要心一直想捕捉我相的模式沒有停下來,心就會用各種方式去建構自我感,並耗盡心力的替心所建構的自我捕捉存在感、認同感、及成就感,終其一生、累世。並在這過程中,衝突、恐懼、喜悅、滿足、空虛、悲傷、愛恨翻騰且深刻,輪迴不已,無有出路。

所以,解決宗教衝突的方法,與解決所有心的衝突的方法完全一樣--讓執著躁動的心識認清它自己,認清心的整個過程,並停下來,除此以外沒有別的路。
只有這一條路。


台長: 玄武
人氣(5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