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電影書寫即將邁入尾聲,接下來幾天將是年終清倉的大好時機。這些「曾經」或「未曾」在我的留言版出現過的瑣碎文字,極度粗糙草率,貼出來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書寫過程更完整。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為重度影癡每年底的必要儀式—「年度推薦片單」的出爐暖身。這一系列的文字,由於好些距離寫作時間遙遠,三言兩語或情緒性的訕笑現在看來竟是毫無Sense,甚至會納悶「咦,我那時是這樣想的嗎?」。當然啦,我還是會盡可能分門別類,讓大家頭腦保持清醒。
本文提及的電影,都曾在這兩三年的台灣院線或金馬影展映演過。附圖為《創世紀》劇照。
˙《西洋鏡》
也許是太久沒看華語片,也許一直嚴重低估《西洋鏡》可能帶給我的感動,當我終於在高雄電影圖書館看到這部電影時,我幾乎是「差點」邊哭邊笑又大叫地享受其中樂趣。我想,一如對「青春」這類型電影無可救藥的執迷,「談(拍)電影的電影」同樣會讓我自溺其中而不亦樂乎!
相較《新天堂樂園》、《今生相隨》或山田洋次的《電影人生》中滲透出的那份無可避免的淡淡哀傷,《西洋鏡》走的是楚浮《日以作夜》路線,以禮讚歌詠的態度來膜拜光影魔力的偉大。於是,胡安帶著我們回到清末民初的北京,那是個京戲當道,照相技術都還在萌芽階段的年代。夏雨甩去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古靈精怪,憨傻誠懇地詮釋瘋了魔的電影少年。
本片對「電影」這個新生代藝術嬌客的態度是樂觀的、帶著希望的,甚至對片中的西洋文化(及洋人)也是存心友善的(除了放映時,有關「電影」的場景多發生在室外);相較之下,對傳統戲曲、照相館則是以淡淡的憂傷哀悼著的(場景多發生在室內)。有趣的是,雖然片中操作相、戲、影的都是男性,站在背後主宰的卻都是女性。從垂簾聽政的老佛爺、心繫離家妻子的洋人、靠老婆娘家的錢來開相館的老闆、到一心想出人頭地討夢中情人歡心的夏雨,電影裡的男人原來都是活在女人的裙擺邊緣。片尾相、戲、影三種藝術的揉合是意料中事,令我感懷欷噓的是藝術形式與終究抵抗不了歷史的狂潮。
還有,什麼時候台灣才拍得出屬於自己的《日以作夜》或《新天堂樂園》呢?
˙《白爛賤客》Jay and Silent Bob Strike Back
《白爛賤客》不算是凱文史密斯的好作品,但絕對是他寫給影迷、寫給電影的親密情書。從超級低預算卻一鳴驚人的處女作《瘋狂店員》、玩過頭的超市瘋狂喜劇《耍酷一族》、成熟動人的《愛,上了癮》到把梵諦岡氣得跺腳的《怒犯天條》,凱文史密斯的第五部作品《白爛賤客》絕不只是《機飛總動員》之類拿影史上賣座電影開刀的搞笑鬧劇,更非如《驚聲奸笑》粗俗地玩CULT耍賤。凱文史密斯其實把他對好萊塢的細膩觀察,不動聲色地編進這個看似輕佻的劇本裡。
以這樣的態度來看這部電影,笑聲依舊,一股感性熱流卻逐漸淌出我心頭。那間便利商店、喬伊羅倫亞當絲那鼻音厚重的一聲「Holden」…還有宛如剛從《美國派》片場走過來的夏儂伊莉莎白、名氣普普卻常耍脾氣的香儂道荷蒂在本片演個耍大牌的明星、傑森畢葛斯告訴我們《美國派》的成功害他無法成功轉型、雞皮鶴髮的昔日天行者馬克漢米爾一身老妖怪打扮、莉亞公主嘉莉費雪變成修女、當然還有麥特和阿班這對寶哥寶弟。至於傑森李,他還是在凱文史密斯的電影裡才顯得BRIGHT,《白爛賤客》甚至有如《愛,上了癮》的續集似地讓他Come Out。一堆明星不計較戲份,彷彿參加同學會般來共襄盛舉。凱文史密斯的狡詐與高明,讓影迷得以在每個大ㄎㄚ明星短短的出場時間裡,迅速對照他們招牌銀幕形象與戲外真實人生的荒謬與嘲諷。
比較可惜的是,《白爛賤客》還是一部很粗糙的電影。許多帶著偏見的搞笑(同志族群的笑話實在過火)粉碎了影片的連貫與整體性;關於創作者的碎碎念自省自嘲,很可惜還是被過多的性器官屎尿笑話淹沒。要不然,本片生動的前提還真有成為另一部《蘭花賊》的潛力哩!
˙《拿命線索》Murder by Numbers
珊卓布拉克在本片飾演的「土狼」男人婆一角,幾乎就是近期她最賣座的作品《麻辣女王》的嚴肅改進版,也是她難得接到的複雜角色,而珊卓也證明了她的確有詮釋這類角色的潛力(尤其她的明星特質一直散發著男性化粗枝大葉的大棘棘印象)。這位女警探依劇情發展一定會有內心障礙,她所遇到的嫌犯也一定會利用這點與她來上一段高手過招。重點是萊恩高斯林及麥克彼特兩位小弟的角色太吸引人,有點希區考克早年某部描述Gay Couple犯案(單純只是想證明自己有犯案膽量能力)的懸疑片味道。導演巴貝特許瑞德還在兩位小弟弟之間加入一個女生,再插上班卓別林飾演的菜鳥和珊卓過招,這兩個角色應該可以更精彩的(尤其這兩個角色本身的性別製造出的吸引力與辯證性),只可惜因為非重心所在,還是被浪費掉了。
˙《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總覺得《關鍵報告》還是少了那麼一點點東西。改編自菲利普狄克的小說,針對「科技始於人性」這個千古不變的議題再質疑、再辯證,《關鍵報告》不再如《銀翼殺手》、《魔鬼總動員》等對自我認同及存在主義大加思考,改把重心放在申論科技文明再怎麼進步,終究阻止不了的宿命悲劇上。就這點看來,《關鍵報告》又是接近《未來總動員》的。
史蒂芬史匹柏把這部電影拍得緊張刺激幽默風趣,還帶著庫柏力克及柏格曼的色彩。他當然會導入他一貫的親情論述,只可惜,麥斯馮西度這個「雙重類父親」(之於湯姆克魯斯;之於系統)角色處理得不夠具衝擊性,以致當他和湯姆克魯斯兩個執法人員在面對系統的BUG問題必須下最後決定時,未如預期製造出那份劇力萬鈞;柯林法洛這個集神性(宗教)與人性(司法)於一身的辯證性角色,在撤除演員本身的魅力後算是無聊得可以;珊曼莎莫頓飾演的亞嘉莎,身為先知的希臘悲劇式宿命也有點頭重腳輕,沒能再激盪出多一些深度。
《關鍵報告》當然是一部達到80分的高品質娛樂電影,但相較之下我卻還是比較喜歡史匹柏之前那部充滿瑕疵、尾大不掉的《人工智慧AI》。
˙《虛擬偶像》Simone
安德魯尼可的第二部自編自導作品《虛擬偶像》,既可視為他對科技文明與所謂「完美」之間可能引發的道德衝突、界線分歧等人性議題的再申論,也算是他最膾炙人口的編劇作品《楚門的世界》格局的放大(片廠媒體文化怪現象)及他自編自導處女作《千鈞一髮》主題上的延續。
《虛擬偶像》野心頗大地放棄《千鈞一髮》的寓言氛圍,把故事從封閉的片廠拉出來,冷眼觀看整個媒體氾濫的現代都會的光怪陸離,精彩地藉著好萊塢造夢神話為自己的大哉問找出解答。創作者真的有辦法隻手遮天嗎?所有的荒謬可笑一再地驗證在我們的每日新聞頭條裡。就跟《桃色風雲搖擺狗》一樣,玩得如此過火沒關係嗎?反正戰爭不過是一場以生命為賭注的權力遊戲!神(或稱「創造者」)與祂所創造出的世界,一直是安德魯尼可一直以來的關注的課題。從創造物對身處片廠虛擬世界的不滿、對身處「Big Brother」般層層管制的科技世界的不滿,到這一次把重心放在Simone的無孔不入與群眾的漸次失控瘋狂,安德魯尼可改以造物者(艾爾帕西諾飾演的崔導演)觀點來描述其從創造、擁抱、到對抗自己的創造物(關於科技與人性的辯證,這部份有點類似「科學怪人」)的悲劇過程。也許是喜劇基調沖淡了人文深度,《虛擬偶像》失去了安德魯尼可前兩部作品裡對「完美世界」的犀利角度,只能說是一部有趣的狂想曲。
《虛擬偶像》跟《開膛手》也許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作品,但它們透露出的訊息卻豐富得寫個一萬字論文都沒問題。如果再把《虛擬偶像》和考夫曼的《蘭花賊》相較,會發現這兩位神經編劇的焦慮及熱情其實還是殊途同歸—都在商業與藝術間掙扎。一部噁爛自溺的實驗電影《我是豬》可以博得滿堂彩;Pop Idle即使吸毒濫交永遠還是超級偶像;人們不願承認Simone出自0與1只因此舉無疑質疑自身那看似肯定的「存在」意義。安德魯尼可去掉前兩部劇作的詩意,以更尖酸刻薄的嘲諷及扒扒垃圾的八卦味一探好萊塢影城秘辛。他點出了許多可以繼續申論下去的「點」,卻一本好萊塢的浮誇本質而未再深入。也許我們無須抱怨本片在深度上的未如預期,畢竟就如《虛擬偶像》一直想告訴觀眾的:「一切都是假的…你又何必在意?」。艾爾帕西諾的「酸葡萄心理」與「創作過頭」引發的種種失控事件(包括最後的將計就計),既是電光幻影裡的一樁娛樂狂想曲,卻也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遇上的創作焦慮一這可不只會發生在影像創作上喔。
知名學者Noam Chomsky說過一句話:「事實的真相被埋在無數謊言堆疊而成的龐大建築物底部」。我們身為卑微的閱聽人,想來應該是沒機會一探此建築物基底之奧秘了。還要附帶一提的是,雖然0與1虛擬美女Simone征服了片中所有人的心,我卻還是覺得維諾娜瑞德的特別客串更令我驚豔。
˙《雙面驚悚》Femme Fatale
說到在電影語言下功夫,當然不能不提講了兩次故事的《雙面驚悚》Femme Fatale。觀看布萊恩狄帕瑪的電影向來是感官上的享受、技巧上的讚嘆,卻也是創意上的某些惋惜。雖然他的《魔女嘉莉》、《鐵面無私》及《角頭風雲》都讓我愛不釋手,這部法國投資的新片《雙面驚悚》也還是讓我看得欲罷不能,卻不免感嘆,他的能耐不止於此吧?他應該能挖掘出更深厚、隱藏在刻板角色、類型背後的複雜成分吧?
狄帕瑪彷彿一位技藝高超的名畫臨摹家般,總愛炫技似地玩電影:《鐵面無私》仿《波坦金戰艦》的經典奧德賽階梯場景、《角頭風雲》車站階梯追逐場景再翻新、《蛇眼》開場十分鐘的一鏡到底…,更別提向安東尼奧尼致敬的《凶線》、向希區考克致敬的《替身》了。也因此,能編擅導的狄帕瑪把這部很容易淪為B級情色驚悚片的《雙面驚悚》拍得精緻飽滿,絕非啥難事,觀眾絕對無法忽略他的聰敏(或狡詐),竟有辦法把這麼多小元素佈進虛擬時空(學《刺激驚爆點》?),讓一切揉合得渾然天成。
我很不願意去把《雙面驚悚》和奇士勞斯基談機緣巧合的經典《機遇之歌》、《雙面薇若妮卡》作比較,因為起點本來就不一樣。兩個面貌相似的女人、兩段截然不同的生命經歷,逐漸疊合為一,再漸次分離;生命中避免不了的意外,其實源自一個決定……。總覺得奇士勞斯基當年寫出這麼偉大的劇本,到了其他創作者手裡,精緻者如葛妮斯派特洛主演的《雙面情人》已屬上限;娛樂者例如本片,以小聰明把兩生花向外翻個一兩層,讓觀眾猜這是在夢中、想像中、機會有幾次?生命又有幾輪?奇士勞斯基藉由「偶然與巧合」來談論他的生命沈思,狄帕瑪卻完全放棄這個主題即將帶來的在創作上更上一層樓的大好機會,只是機巧地利用這點作為製造高潮的工具。娛樂性再高也不過如此吧!
也罷,至少狄帕瑪很有創意地把開場的坎城影展首映竊案拍得扣人心弦(開場前四十分鐘極少對白,莫非在向梅爾維爾致敬),女體(那段兩女耳鬢廝磨的愛撫畫面實在拍得太美了,狄帕瑪哪天來拍一部硬蕊情色片吧)、珠寶、熱情的波麗露舞曲(這次居然沒找配樂老搭檔顏尼歐莫瑞康尼,改成華麗派的镡本龍一)…到現在還在我腦海飄奏著。
˙《誰吻了潔西卡》Kissing Jessica Stein
再去追究這部電影的政治正不正確,再從極度嘈雜的對白中緊抓小辮子分析潔西卡的性向,似乎都顯得多餘。從她一開始約會失敗的Cliché,到海倫為了尋求性刺激而登報徵友…到潔西卡的裹足不前與終於Come Out…再到兩人為了「性事」定義不同而分手…最後潔西卡遇上前男友…。如同電影中海倫的Gay朋友罵她破壞行情,如同潔西卡她媽完全在意料之中地講了一個潔西卡幼時的陳腔濫調小故事鼓勵她「追求她想要的」,這部談性別的電影並未開發出什麼令人驚喜的新玩意兒(這方面的極品還是首推凱文史密斯的《愛,上了癮》),但是不知為什麼還是可以邊看邊嘻嘻哈哈,也許是中了太深的《Sex and the City》毒吧!尤其潔西卡招計程車的方式、一群知識份子在聚餐時高談闊論的模樣、還有輕鬆的爵士樂、慢跑步道的景致,是多麼熟悉……。
˙《童魘》Spider
大衛柯能堡向來執著於科技文明與人性的交疊激盪,他的作品也確實部部精彩(《蝴蝶君》例外),我尤其喜歡藉著撞車支解人性原欲(碎裂車體VS性高潮)的《超速性追緝》。這一次,他放棄拿手的超寫實題材,以心理分析為出發點,配合一班優秀演員的精彩詮釋(米蘭達李察遜驚人地演了好幾個角色),把潛藏在舒緩古典情調下的伊迪帕斯情節召喚出一縷不寒而慄的驚悚。不過說老實話,我還是比較期待他趕快再拍出一部挑戰感官極限的佳作。嗯…生化變體、撞車、虛擬遊戲都拍過了,下次會是什麼呢?
˙《創世紀》Russian Ark
《創世紀》是2002年蘇古洛夫入圍坎城正式競賽的作品,曾在金馬及數位影展映演過。本片的開拍是為了慶祝聖彼得堡誕生三百週年,因而首度獲准進博物館拍攝。話題性十足在於蘇古洛夫藉由一鏡到底的攝影方式來表現縱向時間歷史及橫向空間建築的壯闊綿延。有趣的是本片的資金來源甚至包括日本公共電視NHK呢。
關於這部奇妙的電影(我第一次參拜蘇古洛夫的作品),我只能說一定要在大銀幕前觀賞。有人說蘇古洛夫是塔科夫斯基的傳人,我卻覺得《創世紀》讓我感受到些許尼基塔米亥柯夫的詩意優雅。以謎樣的黑衣人浪遊整棟博物館,配合畫外音的導覽,蘇古洛夫以魔幻寫實的筆觸帶領觀眾穿梭聖彼得堡的過去(開始後悔沒有看BBC一系列紀錄片)與現在。視覺上驚人的華麗,讓我忘記去計較電影到底是否真的一鏡到底(有沒有作弊?);聽覺方面精緻地交織波淘洶湧與幽靜絮語。
這只是一部電影嗎?
這是一部紀錄片,這是一支音樂MTV,這是一套攝影書冊,這是一場音樂會,也是一場舞蹈表演,更是一本教科書、一間博物館、一堂歷史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