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17 15:56:00| 人氣1,0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語言學習關鍵期談台灣學前幼兒的英語教育

英語學習年齡的迷思: 從語言學習關鍵期談台灣學前幼兒的英語教育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 吳信鳳教授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 張鑑如 助理教授 一、緒論

優異之英語能力對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國民素質及國家發展極端重要,因此英語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但對於英語教學之課程需求、教育品質、師資教材、乃至於整體語文教育資源分配等一直是為人關心之重要議題。國內英語教學的品質良莠不齊,然而英語教學之大趨勢則是學習年齡層不斷下降,不但英語課程已因應「九年一貫新課程」之實施,從國民小學五年級起納入課群正式施教,許多幼稚園甚至於托兒所都安排了各式英語教學活動或課程,雙語或全美語之幼稚園尤其受到歡迎,引進國外師資,對幼兒進行英語教學,學費雖然昂貴,家長為使兒童不輸在起跑點上,紛紛趨之若鶩。此種現象引發不少爭議。

 這一股幾乎無法阻擋的英語學習潮流持續擴大,年齡層也不斷向下延伸。幼兒階段的英語教學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成為時勢所趨。然而二至六歲的幼兒由於身、心發展皆未成熟,正值人格發展的關鍵期,也是語言、認知、情緒、及社會性行為的重要發展階段。任何課程教學的改變皆需事先思考幼兒教育之本質及教學目標到底為何,也就是此一階段的幼兒於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及目標為何。一般而言,此一階段的教育目標及內容側重生活行為面的經驗學習,兼具保育與教育的功能,師生關係密切。課程注重統整式的主題教學,不注重分科或技能教學。知識傳授並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而是以人格養成及生活教育為主要目標。課程分六大領域,但不像中、小學一樣有明確的課程目標與綱要,只是原則的訂定。

上述的幼兒教育內涵及目標在面臨英語教學的強勢介入,尤其是以不同文化的國外師資及英語學習為主要導向之幼兒課程是否會顯得杆格不入?甚至會產生互相抵觸的現象?英語教學的內容形式是否能配合幼兒的身心成熟程度?英語課程的內容形式又如何與幼稚園現行課程做縱向及橫向的統整,如何與主題教學搭配?這些都是許多幼兒教育學者及教育者所憂心的問題。

但是根據張鑑如,張湘君,及顏宏如(2001)的研究調查,大多數幼兒的家長卻不擔心上述問題。他/她們最關心的是幼兒是否能及早接觸英語,學好英語,一方面為未來做準備,一方面也能避免重蹈自己當年學英語年齡太遲而學不好的覆轍。換句話說。家長深信學外語的最佳時機「愈早愈好」。愈早開始學英語,是否就愈容易學得好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到底要早到什麼年齡呢?是七歲?四歲?兩歲?甚至更早?幼兒的英語課程、相關教材教法又該如何規畫設計呢?如果愈早開始不見得效果更好,幼稚園階段是否有必要將英語納入正式課程?

幼兒教育之教學目標與學習外語年齡這兩個問題事實上密切相關。第一個問題是幼教學者關心的教育問題,第二個問題則是父母、英語教師等關心的外語學習的時機問題。然而英語界和幼教界幾乎沒有交集。一般人大多認定語言學習愈早愈好,加上市場需求,各式兒童美語教材教法紛紛出爐。但對幼兒心理,或是適合幼兒身、心發展之及教學內容、課程安排、教學環境、師資訓練並沒有深入之研究。而幼稚園在強大的市場壓力、家長要求、社會潮流之下,接受英語課程之餘,卻無從判定英語教學之教學目標及教學品質,也無暇思考英語課程到底對幼兒教育之影響或衝擊為何。其他像英語教學內容與幼稚園整體課程之統整問題、受過專業訓練之本國幼稚師資與外籍英語師資之搭配及主從問題、及幼兒對自身及外國語文文化之認同等重要問題似乎並未得到應有的關注。

一項語文教育政策之制訂推行或相關課程之規畫,除了社會、文化、經濟、政治、以及情感等層面之需求及考量之外,教學目標、師資培訓、實施年級、教材選擇、及課程規劃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均需有長期整體之規劃,並應有適當的教育理念、理論背景、或教學原則做為整體規劃之行事依據。除了因應國際化潮流,不願落人後之外,若沒有清晰之理念或原則支持,不僅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果不彰。因此本文將回歸幼兒教育及語言學習的本質,嘗試釐清幼兒英語教學的一些原則及觀念。本文將從一般人對外語學習年齡的迷思出發,探討「語言學習關鍵期」之相關議題,然後回歸語言學習之本質,分析影響語言學習之因素,期能對關心台灣幼兒英語教育的家長、教師、幼教學者,研究者,及決策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

二、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年齡的迷思

(1)年齡說:愈早愈好嗎?

根據張鑑如、張湘君、及顏宏如(2001)最新有關臺灣幼兒英語教育現況問卷調查結果,該研究所回收的410份家長問卷中,有62.8%的家長將孩子送往有實施英語教學的幼稚園就讀,37.2%的家長未將孩子送往有實施英語教學的幼稚園就讀。77%的幼兒家長贊成教育主管機關將英語列入幼稚園正式課程,只有11.9%的幼兒家長表示反對,其他11.1%沒意見。從該研究之結果可看出臺灣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學英文懷抱著很大的期望,希望政府能在幼稚園全面實施英語教學,讓孩子盡快開始學英文。根據這項研究之問卷調查結果,父母贊成將英語列為幼稚園課程的幾項理由中,以「愈早開始學外語成效愈好」這個理由出現比例最高。而「愈早開始學外語成效愈好」這個觀念,不僅是該研究多數受訪父母的信念,也是大多數人對外語學習年齡的迷思。

上述迷思其實都源自大多數人深信不疑的一個信念,那就是「語言學習關鍵時期」(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languages)的存在,也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年齡期間,學語言特別容易,而過了關鍵期年齡之後再學新的語言,就會顯得「吃力而不討好」。但是到底有沒有語言學習關鍵期,關鍵期與語言學習成效的關係為何,事實上都還有待討論(詳見:吳信鳳,2000b)。認為有「語言學習關鍵時期」的研究者(Lenneberg, 1967; Penfield & Roberts, 1959; Scovel, 1988; Seliger, 1978)認為學語言愈早愈好(younger is better),他們相信兒童學語言毫不費力,成年人則既費時又費力,卻還是學不好。但也有研究者(Ekstrand, 1979; Kinsbourne, 1981; Snow, Hoefnagel-Hohle, 1977, 1978; Walsh & Diller, 1981)認為根本沒有語言學習關鍵期這回事。他們從生物學角度研究兒童及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的結果發現,並沒有證據顯示大腦的神經發展及分化與語言學習有直接的關連,在人一生當中也沒有特別某一個時期不適合學語言。在我們周遭也有不少過了關鍵期才學第二種語言成功的例證。

(2)口音關鍵時期與外語教學目標

有關語言與大腦的問題其實相當複雜,個別差異很大,還有太多有待研究證實之處。但總結關鍵期的研究及討論,惟一比較有定論的是所謂的「口音關鍵時期」(the critical period of accent)(Larsen-Freeman & Long, 1991, p. 158)。兒童對發音的接受能力最強,有其生理基礎。在語音方面,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年齡對未來口語的發音有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學習者開始學習或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愈早,愈沒有外國口音;過了某個年齡,大概是六歲左右,學第二語言沒有外國口音幾乎是不可能的。至於六歲是不是口音關鍵時期的絕對「關卡」並沒有定論。有研究者認為是十歲(Curtiss, 1980),有些研究者(Scovel, 1969)認定是十二歲以前,但確切的年齡依然有爭論。

口音純正雖然重要,但不必也不應該是幼兒英語教學的唯一目標。在教育政策層面,口音純正當然也不應該是降低英語學習年齡的唯一考量。就學校教學資源以及國家整體教育資源分配運用考量,教育決策者若只為了口音純正而降低英語學習年齡,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時間,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呢?以目前小學英語的實施情況來看,似乎並沒有。大多數小學每星期只有二小時的英語課,平均每班至少有30位學生,師資水準城鄉差距頗大。基本上只能學些簡單的英語日常用語,根本談不上口音純正。

坊間全美語幼稚園標榜外籍師資是否能達成口音純正教學目標呢?這個問題需要經過研究加以檢驗印證才會有客觀的答案。但純就個體學習時間而言,幼教學者比較擔心的問題是「排擠效應」。由於年齡較小,幼兒的認知能力及注意力(attention span)都有限,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本來就不多,若是花絕大多數的時間來學英語,就會把原來可以學其他東西的時間和精力排擠掉。這就牽涉到本文一開始就提到幼兒教育的本質及內容的問題。學英語是不是這個階段的幼兒最主要或最需要的學習活動?幼兒是否還有許多其他的事物需要接觸學習?相信不論是家長、幼教教師、幼教相關人員、甚至教育決策者都非常清楚答案是什麼。

總結以上討論,追究到底何時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最好並沒有定論或太大的實質意義,許多學者及研究者開始檢討語言學習關鍵期對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是否有任何實際的啟發。Singleton(1989)指出年齡小的學習者是否比年齡大的學習者學得多或學得好,研究結果並不一致。Snow(2000)指出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the optimal age)並不是如此關鍵,其實重要的是「最佳配套條件」(the optimal conditions)。Snow認為最佳配套條件包括正確的語言學習及使用觀念、適齡適性的教學方法,豐富的語言輸入及互動機會,正面的回饋及鼓勵等等。這些最佳條件可視學習者的個別性向、學習需求、學習目標,以及學習者的家庭、學校、社會、文化所能支援的配套學習條件而加以定義。

三、影響語言學習之因素

的確,「最佳年齡」並非關鍵,「最佳配套條件」更為重要。若以這樣的觀念出發,對語言學習及外語教學才會有實質的助益。然而誠如Snow所言,最佳配套條件需視學習者個別的條件需求以及整體環境的支援系統而定。個體條件及各地情況雖然不同,但不論學習何種語言,其語言學習的本質及過程大致相同。因此本論文以下部份將分析影響語言學習的各項因素,藉以闡明語言學習之本質,也可提供本地英語教學及課程規劃做為參考。根據Snow的看法(2000),影響語言學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層面﹕

(1)聽到多少 (quantity of input)

幼兒若是有許多語言互動機會,其母語學習的速度自然就會很快。Snow指出母親若常和自己的孩子說話,孩子母語習得的速度比較快;反之,母語學習的速度相對地比較慢。幼稚園托兒所老師在園所內和幼兒說話的時間愈多,幼兒語言學習的速度就愈快。在園所內常有機會與園所老師說話以及和老師一起看故事書的幼兒,其語言發展速度也比在園所內大部份時間和其他小朋友玩的幼兒快。因此幼兒語言學習的速度與其有多少機會聽到看到所學之語言很有關係。

大多數的臺灣幼兒除了在上英語課時聽到英語,其他時間要接觸到英語的機會較少。而且根據張鑑如、張湘君、及顏宏如(2001)的研究,受訪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在幼稚園學習英文的時間並不長,83.1%的幼稚園每週有一至二堂英語課,採半天全部以英語授課或全天教授英語的上課方式並不多(各佔8.8%及1.6%)。其實不論是小孩或大人,若要將英文學好,都需要投注很多的時間及精力。以目前大部分幼稚園的英文課程所分配的時間來看,其實是不夠學好英文的。若英語課只是點綴性質,就不能有太高的期望,也要重新思考其教學目標及時間分配。Snow也提出,如果一星期只花一個小時來學英文,對任何年紀的孩子而言,都不太可能將英文學好。還不如把上英文課的時間,以幼兒熟悉的母語來學別的學科,或許有更高的學習效果。Snow(2000)甚至提議將學英文的時間挪到年齡較大時再加入課程,反而更有效率。她舉例說明有一次在國小一年級的教室中觀摩英語教學,老師花了四十分鐘的時間教了幾個動物的英文名稱(如bear, tiger, snake等),學生不見得記得住。如果將這四十分鐘移到三年級或五年級的課程中,大概只需要花十分鐘就能學會,剩下來的三十分鐘可以更有效地學習更多不同層次的英語。這又牽涉到前面所提到的個體及整體時間、人力、教育資源有效分配運用的問題,當然也再一次點出降低英語學習年齡是否有其必要,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問題。

(2)聽到什麼 (quality of input)

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而言,所需要聽到的語言內容是不同的。譬如對年紀非常小的幼兒說話時,說話的內容必需要配合幼兒所能瞭解的程度以及他/她們的興趣。較大的孩子認知能力比較成熟,雖然在語言程度方面接近成人,不過談話的內容還是要使其覺得有趣並且充分瞭解。當聽不懂某種語言時,不論是其內容或形式,對學習那種語言的幫助是有限的。

反觀臺灣兒童學習英語的環境,在語言程度及內容上並沒有細心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和認知發展階段。像許多幼稚園英文課或兒童美語補習班老師上課所用的教材有些直接從國外進口,無論是實際生活層面或文化內涵並不見得適合臺灣的兒童。另外還有些幼兒英語補習班一開始就要孩子全部以英語聽講溝通。試想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要聽和說一個陌生的語言是多麼困難及痛苦的事。事實上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美國已被質疑,許多美國的兒童語文教育專家認為以英文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孩子時,應該先以孩子的母語上課,再慢慢加強英文的課程 (Snow, Burns & Griffin, 1998; Wong, 1979, 1991)。

(3)傾聽的重要

如前面一節提過,幼嬰兒在真正說出第一個字以前,大約有一年的時間都在聆聽母語,然後咿咿唔唔,牙牙學語。幼兒一,兩歲剛開始說話時發音也不是很準確,而且說的是非常簡單的字句。事實上,小孩通常要歷經很長的過程才能將母語說好。成人在課堂上學外語時,老師注重的是詞彙語句的意義和立即的表現,這與孩子學母語,從語言輸入開始,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說出第一個字的過程大不相同。

根據Tabors(1997)的研究,在美國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孩子,其學習英文的過程與英語為母語小孩的學習過程類似。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孩子在學英文時也要經過學母語的各個階段,如沉默期、聲音實驗期、活用語言期等(見吳信鳳,2000a,或吳信鳳,2001)。Tabors (1997)發現年齡較小的孩子所經過的沉默期要比年齡較大的孩子長。但是在臺灣,幼兒英語學習的環境卻無法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時間讓孩子聆聽英文,為後面的語言學習階段做準備。

在談及如何創造最佳語言學習環境時,Snow認為語言環境很重要,應該儘量創造必需使用外語的各種機會及情境。她也提到傾聽的重要。不必一開始就急著要說外語,有一段時間傾聽其實對外語學習是必要的,因為這樣才能培養外語語音的辨識能力,要能辨識出外語中不同的語音才有可能正確發出這些音。

(4)語言學習對象

孩子學習母語的主要對象,大部分是和自己親近的人,像是朝夕相處的父母,親人或保姆。但是孩子學外語時,學習的主要對象往往不是自己的親人,因而可能會影響孩子學習外語的動機和成效。事實上對幼兒而言,他們在幼稚園或托兒所需要一個能帶給他/她穩定感的老師。但是臺灣幼稚園和托兒所教英文的老師多半不是原帶班老師,而是外聘的兼任老師,也有外籍教師。兼任及外籍老師來來去去,較無法與幼兒建立穩定的情感。先不論幼兒英語教師資歷如何,他/她們與幼兒的師生關係沒有穩定性,比較不利於幼兒階段的學習及心理需求。

(5)母語讀寫能力(literacy)與外語學習

Snow一再強調母語讀寫能力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性。母語讀寫能力和外語學習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母語的讀寫能力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外語。當孩子有了母語的讀寫能力時,會比較熟悉語言的規則,又具備一般的語言知識和常識,在此基礎之上,再來學外語,可以學得更有效率。另一方面,母語的讀寫能力可以保護孩子的母語能力,避免母語能力的退步或失去。Snow舉例說,如果一個十四歲才移民他國的孩子,移民前已經會讀寫中文。即使之後不再說中文,只要他/她繼續有機會讀或寫中文,仍然可以保持一定水準的中文能力。但是一個八歲的小孩,中文讀寫能力尚未成熟,如果他移民他國,並從此很少有機會說中文或讀寫中文,他的中文能力在五年之內很可能就會退步甚至失去。

因此我們應該多培養孩子母語的讀寫能力,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是閱讀,什麼是書寫,並且喜歡讀寫。如果孩子年齡很小,還沒有母語的讀寫能力時就學外語,不但外語學習的效率不高,還會影響原有的母語能力。反之,年齡較大的孩子或成人若已有母語的讀寫能力基礎再來學外語,會有加乘的效果,更可以避免外語的學習影響母語的能力。因此孩子母語讀寫能力的培養遠比外語學習重要。我們應該破除一般人對外語學習年齡的迷思,在幼兒階段,我們事實上應該培養幼兒母語的基礎,使其初期讀寫能力(emergent literacy)能順利發展,而不是一窩蜂地將幼兒送去學英語。

四、結語

一個上幼稚園的小朋友回家後跟媽媽說,「我終於可以講中文了!」因為他在學校的英文課不可以說中文。另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回家後對幫他複習英文的媽媽說:「媽媽你現在不要跟我講英文,妳又不是外國人。」上述對話是許月貴(1999)的研究中對一所全英語的幼兒園園長及教師的觀察訪談內容。談到有些父母對幼兒園的學童期望過深,小孩子回家之後還幫忙複習英文,如此常會造成幼兒語文壓力。好不容易回到家可以講中文的小孩,對不是外國人的媽媽硬是要以不熟悉的語言溝通當然會反彈。但比較讓人憂心的是這個現象背後對親子關造成的深遠影響,以及自我、文化認同的問題。試問連媽媽自己都不對孩子說「媽媽說的話」(即mother tongue or native language)了,母語的地位及隨附著母語的特殊親子溝通模式及文化情感又如何維繫。甚至有媽媽問園長,可不可以只學美語,不學幼教?走筆至此,不禁讓人有所疑惑,英語真的如此重要嗎?重要到讓小孩子和母親都不許用自如的語言溝通互動了嗎?也不禁讓人痛心,似乎我們文化中重要的核心價值觀都還不如強勢的英語學習來得重要。

當然置身於二十一世紀,英語的重要仍是無庸置疑的。然而無論學習哪一種語言,即使是強勢如英語者,父母及教師還是應該回歸語言學習的本質,使幼兒在語言學習的路上充滿好奇及樂趣,以能自主且自如地運用另一種語言為學習目標。但不應該讓英語學習有過份的現實考量,或注入過多的價值觀,畢竟他/她們只是稚齡幼兒,不該承接成人交付下來如此沈重卻不必要的負擔。本文有感於台灣幼兒英語教育近年來之發展,似乎愈來愈偏離幼兒教育及外語學習之本質,因此不揣簡陋,從語言學習的迷思談起,剖析語言學習關鍵期的相關議題,並提出影響語言學習的幾項因素,提供家長、教師、及幼兒教育者參考。並藉此機會就教於相關學者專家,幼教工作者、英語教學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討幼兒教育及語言學習之重要議題,以期釐清基本原則及觀念,為台灣幼兒英語教育盡一己之力。

台長: lasy
人氣(1,0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