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12-28 21:44:00| 人氣1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深度報導】台積電採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們現在所處的二十一世紀,被稱作「資訊時代」,生活週遭充滿了電腦、收音機、行動電話等資訊產品。在享受這些資訊產品所帶來便利的同時,或許還有許多人不知道,驅動這些精密產品的核心,是藏在內部、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積體電路(IC: Integrated Circuit) ;而資訊時代的進步,便端賴於能否作出速度更快、功能愈好的IC。

過去廿年來,台灣幸運地跟上了這波資訊革命的潮流,藉由IC產業的發展,創造了繼傳統製造業後的另一次經濟奇蹟,並搏得了「綠色矽島」的美譽。若稱IC產業是台灣這一波經濟奇蹟的主要推手,那麼台灣IC產業的龍頭:台積電,可說是奇蹟背後最為至要的動力來源。

晶圓代工 = 台積電

進入台積電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晶圓二廠,內部寬敞明亮,分不清究竟是廠房亦或是辦公用。在一間專門用來招待訪客的會議室坐下,房間內可供簡報用的資訊設備一應俱全,牆上掛著在商業界極為權威的美國「富比士雜誌」(Forbes)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專訪,標題寫著:「催化劑」(the Catalyst),通篇文章與放有張忠謀照片的封面並置,用黑色木框托著,背景則是一般的黑,襯著一片素白的牆壁,簡單卻又分外醒目。

張忠謀是台積電的創始人,「晶圓代工」這個經營模式也是由他所創。早在民國70年代時,他便帶領台積電經營團隊投入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大戰,為台灣在世界半導體 產業的競爭中尋得一有效利基,若稱他為「台灣半導體之父」也不為過。據說在園區中,大家有個默契:台籍工作者鮮少有人會取英文名叫做「Morris」的,而外籍人士如果正巧名叫Morris,自稱時也會連名帶姓地介紹自己。因為在大家心目中,「Morris」專指一個人,他就是創立台灣晶圓代工產業的台灣積體電路董事長:張忠謀。他在半導體的地位與重要性由此可見一般。

「晶圓」,顧名思義,就是由晶片所組成的圓片,係將「半導體」(二氧化矽)經電弧爐提煉等步驟後製成棒狀或粒狀的的「晶圓」(Wafer),然後再經過切割、研磨、拋光後便成「晶圓片」,一片晶圓內有幾百、幾千個晶塊(片) ,積體電路就是以此為基板製成的。一晶塊內又有好幾億個電晶體,若能把它做得更小、速度更快、功能愈好、密度愈大、良率更高,產品便愈具競爭力。

「摩爾定律」(More’s Law)說,矽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但製造成本不變─—這句話說出了這個行業的進步,但也道盡這個行業的殘酷。台積電公共關係部經理張晉皓說:「這個產業的產品生命週期很短,落後三個月就差很多」。在台積電的廠房裡,人們忙著來來去去、毫不停歇,彷彿要以身作則,拚著去證明摩爾定律的真。摩爾本人曾表示,萬物終有極限,「摩爾定律」也終有一天會受到工程師縮小物件能力的限制。胡正明認為,就台積電目前的技術發展來看,摩爾定律至少可以適用至西元2030年。

IC的製作過程需在無塵室下完成,而隨著製程微米的進步,無塵室的要求也更加嚴格,而且還要負擔製程設備,因此所耗費的成本非常可觀。另外製作過程需要24小時運作、絲毫不能間斷,所以每當停電時,就算是幾秒鐘,其損失都可達上億元─—這也就是「晶圓代工」的利基所在:產品各階段的技術差異大、門檻較高,所以分工必須十分細緻。早期市場上的半導體專門製造公司屈指可數,台積電雖是新進者,但以「晶圓代工」為取徑,很快就搶下了領先地位,刺激許多同性質的公司加入競爭,也打響了「晶圓代工」的名號。有人批評晶圓代工是扼殺台灣人才創意的元兇,胡正明不以為然:「不要以為有「代工」兩字就是不好,這就好像是人造衛星代工與糖果代工的差別,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因應未來趨勢 台積電積極求變

半導體產業因應用面多樣化,是長期持續高成長之產業,除非未來分子或量子電腦之出現才有可能衰退,但也並非需求不再,而是產品被替代。有人倡議後電腦時代的來臨,但這並不意味IC已死,而是要再生與生活更深度結合,存在於各式消費電器當中(也就是資訊家電)。在此原則下,半導體之趨勢是向上成長的,只是成長之幅度大小跟景氣有很大之關係。近來就是因全球景氣降溫,消費者對於資訊產品的需求衰減,半導體產業遭受頗大震盪,對台積電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全球景氣趨緩,終有反彈的時候,只是IC產品利潤的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如何能在保持現存優勢的情況下尋求新的利基,才是未來生存的關鍵所在。

台積電創立當初的願景是專門提供IC製造的服務,現在則將層面擴大,希望能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最有影響力的公司。曾晉皓解釋公司策略的易轍:「我們要主導一半導體產業的製程平台,將IC產品從設計到製造間的流程標準化,確保各式產品能相容無誤」。設定技術標準的好處是能容易啟動「正反饋現象」,厚植己方陣營的勢力,如此較容易在市場上成為主流;只是標準開放後,僧多粥少,企業勝出的關鍵就在於次技術的開發以及品質的維持。曾晉皓說:「於此機制中,台積電要確保技術上的領先,成為客戶的第一選擇…,這就就像火車只有寬、窄二種軌制,但仍只有某些特定廠牌的火車賣得比較好」。

技術是半導體產業的基本,如何將電晶體做得「快」且「小」是追求的目標。台積電曾產出全球第一批十二吋晶圓,目前製程產品可細達0.13微米,良率接近百分之百。雖然胡正明說十二吋晶圓是個突破點,足可滿足十五年內的需求,但是從數據上可看出,他們的技術發展並未曾因此停步。台積電的研究經費今年漲為一百億台幣(國科會的總研究經費一年也才不過二百五十億台幣),並在今年六月新增了技術長一職,胡正明便是台積電的首任技術長,專責研擬整體計術發展策略,以及尖端技術的研發。

進入WTO後,許多行業才開始感受到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但這對於台積電的員工來說早已是司空見慣。大廳的一面牆壁上掛著五座同類型的時鐘,指針卻分別指向:東京、阿姆斯特丹、聖荷西、紐約以及台北等五個不同方向的時間。胡正明說,半導體產業是無國界的,台積電也早已在美國、日本、新加坡、荷蘭等地設立廠辦,用人唯才,沒有國籍之分。此外,在台積電的全球化佈局中,位於彼岸的大陸是很重要的一環,由於大陸的內需市場龐大,具備定義自己產品的能力,將來在IC設計的環節上一定會大有可為。台積電上星期才在上海舉辦了IC設計的研討會,就是看準了大陸市場的潛力,「一切就等政府大陸政策的開放了」,胡正明確定了公司全球化佈局的下一個發展方向。

在資訊產業的競爭中,後進者總是可以減少進入門檻以及摸索的時間,台灣花了十五年就走完美國卅年的路,同樣的,預計大陸只要七年就可以趕上我們目前的成就。「但是我們並不懼怕」,胡正明又說,這行業的競爭就像是打網球,必須看了對手的來球,才能作出適當的回應,重點是反應要比別人快。

過去十四年來,台積電的反應的確是比對手快上一著;而今,面對接連而來的對手競爭、全球經濟不景氣,甚或是可能的後資訊時代的來臨,台積電屆時會以何種速度作出如何回應?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台長: 賴瑞鳥
人氣(1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