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7-18 14:40:42| 人氣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網路上的科技迷思 – 兼談破除之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研討會第一場︰「網路新聞媒體的競爭、發展與規範」,三名論文發表人中,陳彥豪簡述了寬頻時代來臨,中國時報如何進行網路內容建置﹔陳豐偉將自創的南方電子報與自由軟體運動相比擬,指出社運團體利用網路溝通的可能性,以取得在主流媒體上付之闕如的發聲機會﹔珊珊來遲的劉靜怡則提出了網路新聞產業的規範方向,認為應從強制近用等結構管制面向著手。

雖然三人的言談看似各異,但卻有其一定脈絡可循,身為中國時報網路事業集團的副總監,陳彥豪的言談內容具體而微地顯示出台灣對於網路所普遍抱懷的科技迷思。陳豐偉與劉靜怡基本上則對此種迷思抱持著否定的態度,陳豐偉提倡應讓網路發展回歸基本面,網路應是人與人互相溝通的場域,不應將過多期待與迷思加諸其上﹔劉靜怡對於網路上逐漸顯現的托拉斯現象感到憂心,倡議政府於發展推動網路科技之際,也應費心建立一開放使用、多元參與的網路自由市場,以防止本質純淨的網路空間遭受財閥壟斷的荼毒。

若從大眾傳播理論的角度來看,陳彥豪所持的科技決定論觀點,認為網路發展的重要關鍵在於科技的發展運用,乃是植基於傳統的過程學派(transmission model)說法,將傳播定位為一種行為,為人們互相影響彼此行為、心理狀態的社會互動過程。於此情境下,它關注的面向並非符號,而在於傳播行為過程:傳送者和接收者如何進行譯碼(encode)和解碼(decode),以及傳遞者如何使用傳播媒介和管道。有了此項認知,對於陳彥豪彷彿「斑衣吹笛人」 般,在言談中不斷吹捧促銷中國時報的網路暨寬頻發展計劃,自然也就不難理解。

過程學派的觀點行之有年、粹礪再三,筆者不敢妄言其缺點,但若僅以此觀點來看待與解釋網路的發展,也就是所謂的泛科技決定論,恐怕就會失之偏頗,無法令人茍同。

姑且不論國外,台灣的網路發展歷程,正如同社會的發展縮影,偏狹、好利。從網路(Internet)的始祖先進研究計劃局網路(ARPANET)開始,到柏納斯李(Tim Berners-Lee)籌畫圖文整合的WWW協定,美國的網路發展經過了一再的溝通、論辯、整合,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台灣則略過了網路發展初期的理念探討、思想激盪,人文領域的工作者未及介入,就急速地躍入電子商務時代,造成重商業、輕人文的畸形現象(陳豐偉,2000) ,當網路商機看似一片大好時,人們爭先投入,處處可見達康公司﹔俟網路泡沫破碎後,又高喊網路已死,對其大加撻伐。這種科技決定論的迷思,嚴重誤解了網路的溝通互動本質。

其實網路的本質和其他媒體(如人際溝通、電話)並無多大差異,皆為人與人之間互動溝通的場域,不同的只是網路的跨界性(transparency)與分眾性顯得濃厚許多。若要「為賦新辭強作愁」,勉力將網路打造成牟利創匯的終南捷徑,可預見其終將難逃失敗一途。

再把討論場域拉回至新聞媒體上,作為中國時報網路事業集團的副總監,或許陳彥豪念茲在茲的,不應僅限於自身傳播科技的開發更新,而要更注重閱聽人對於新聞內容的反應與回饋。提到形而上的層次來說,訊息傳遞並不是如過程學派所言,只是從A到B那麼簡單而已,更不像科技決定論般的單向絕對。訊息其實是結構關係中的要素,這個結構關係還包括外在的真實、產製者/讀者,彼此間不斷互相形塑作用。因此,並沒有所謂的傳播失敗,有的只是個人的歧異解讀而已 。

準此以觀,陳豐偉在會中所提的論點以及創立南方電子報的經驗,未嘗不失為破除現今網路科技迷思的好方法︰網路應是人與人互相溝通的有效場域,成功的關鍵在於社群的建立,而非僅是科技的發展創新。若跨足網路場域的傳統新聞媒體仍執迷不悟,一昧地追求科技發展而忽略人性,恐將難逃如明日報般的失敗下場 。

於此同時,亦可採借劉靜怡立基於政經學派觀點的論述,以強制近用的規定來抑制網路上愈形蔓延的托拉斯風潮,確保網路溝通場域的平等多元。

台長: 賴瑞鳥
人氣(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