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1-23 20:56:37| 人氣1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452篇 : 《蘋果日報》硝煙輕解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香港《蘋果日報》只用了590人,就可以辦出104版、發行量40萬的報紙,台灣兩大報的人數是它幾倍多,版數則大約是它的60%;它每日實銷率是99%,這個數字反映了它掌握議題的能力,以及高效度控管成本的堅持。

採訪‧撰文= 詹偉雄 (轉載自《數位時代雙週》第46期)




最近的台灣《壹周刊》上,最吸引媒體人的內容恐怕不是八卦,而是台灣《蘋果日報》徵人的廣告。

同屬一個集團(香港壹傳媒),台灣《蘋果日報》在《壹周刊》上登廣告其實不稀奇;稀奇的是它把各種職務的薪水大剌剌地公開在廣告上(譬如:新進記者,月薪4~12萬元),讓一向隱晦所得的台灣媒體同行倍覺刺眼。另一個有趣的,則是它大張旗鼓徵求的一種台灣報紙從沒出現過的職務--「突發新聞中心」,廣告中還以當年香港《蘋果日報》一位突發組記者拍到的第一手新聞照片,協助警方破獲一樁搶案為例,說明這工作除了深具挑戰,還有社會實踐的「另一種」新聞人積極意涵。

這一系列徵人廣告,和台灣報紙過去做的徵人廣告那麼不同,使人不由聯想:預定明年4月創刊的台灣《蘋果日報》內容、做法,會和台灣報業有多大不同?而它對台灣中時、聯合、自由三大報的衝擊有多大?會像它的孿生兄弟《壹周刊》對台灣雜誌業的衝擊那樣大嗎?

要探討或預測上面這些質疑,不妨先回頭看看1995年6月創刊的香港《蘋果日報》,是如何在每天中料理新聞。10月29日這天的香港蘋果,頭版是香港歌手羅文喪禮的消息,整整一大張4個版都是。這在台灣是不可能出現的做法,台灣報紙的頭版下方照例是廣告(是最貴的版面),而一個歌手的逝世,大概也沒有人會用連續四個版去報導它;即使是香港的蘋果編輯,主觀上也不喜歡這麼做,因為那天已是羅文去世後的第7天,這麼聲勢浩大地去編寫,已經整整一個禮拜之久,任何做新聞的人這麼連做一個禮拜,心態上要不是疲、就是倦了,那麼這「不是新聞的新聞」,為何比每天剛發生的一些新聞更值得報導?


該登什麼?先問你的讀者!

「因為讀者就是要看,」台灣《蘋果日報》總編輯陳裕鑫轉述香港同事說法,香港蘋果運用「焦點團體」(focus group)的民意調查做為編輯依據行之有年,這天的香港《蘋果日報》不過是忠於它的「辦報守則」而已:報紙內容不是「報社認為讀者該知道什麼」,而是「讀者想知道什麼」,即使新聞已經過了一週,但既然民意透露「仍然想看」,疲了的編輯就應勉力為之。

這件小事,具體彰顯《蘋果日報》和台灣報業競爭的,並不是新聞專業、取材和內容的枝微末結(新聞研究的教授們一定不是很高興)競賽,而是企業的基本經營哲學在較勁。由這個原點開始,這份報紙台灣版的長相和運作方式,勢必將和台灣報紙大不同,前述的突發新聞中心就是一例。

這個小組通常配備監聽警方通訊的無線電設備、大哥大與機車,以便在截聽訊息後,於第一時間趕赴事件現場(可能是命案、火警、事故、自殺……)。在現場,拍下第一手照片是優先任務,傳回現場的新聞倒是其次;因此突發組記者多的是不會寫稿的記者(報社另有專門替這些記者寫稿的撰稿者),而他們的機車有的甚至經過改裝便於收納一座小梯,為的就是在現場能獲得更佳取景角度。

翻開香港《蘋果日報》,突發組的新聞大概就是最「搶眼」的,它們或者鮮血淋漓,或者千鈞一髮,或者十分狗仔,常令新聞學者搖頭,但卻大受香港讀者歡迎。此外,蘋果每週由各版主編參加、嚴詞批判檢討的「鋤報會」,打破台灣報社常見的階層權威管理模式,更是一種由組織面架構的市場反應機制,使得報紙總能不隨老闆意志僵化,卻反而能彈性的隨著市場起舞。

如果逐一檢視內容,香港《蘋果日報》常態性的104版中,新聞版面約有90版,比例比台灣高得多;在新聞版面中,照片、繪圖佔全版面(最常見的莫過於「事件發生經過分解圖」)比例往往超過1/2,有的版面甚至全版幾盡為圖片,和台灣的傳統讀報經驗大異其趣,更別提它「惡名昭彰」(或「膾炙人口」?)的「性版」,或多達4頁的「馬經版」(專攻香港賭馬的新聞)。

報紙的彩色化和圖片化,曾在90年代於世界各地大吵過一頓(對手是古典新聞工作者擁護的黑白派,它們認為新聞就應是理性的,不該任由色彩煽動讀者情緒),結果方便讀者快速閱讀的「既彩且圖」站了上風;但如果你把香港《蘋果日報》和台灣大報的彩色化與圖片化拿來排比,卻又發覺兩者可又截然不同--蘋果的彩圖就是新聞本身--要引起共鳴,而台灣報紙的彩圖,僅是文字的配圖,不讀文字,這圖多半沒有生命力(譬如手邊11月6日的中時5版,一張「楊振寧傳」的單調書皮封面,就佔了新聞半版)。


辦企業而不是辦報

這種種的不同,都訴說香港《蘋果日報》來勢洶洶、卻又老大不甩的自信,其來有自--它操作的不是報業,而是企業;企業沒有報業的「使命感」和「優越感」,所以讀者的口味變成第一優先,而企業更在乎成本和效率,所以在組織和人事晉用上十分彈性、功利,幾近冷血。但如果要以新聞專業的角度去批判它,卻又不近情理,因為沒有一個大學新聞學教授,辦出過能生存的大眾報紙,一個沒有辦法在社會中出現的新聞學觀點,其實和空談差不多。在香港,《蘋果日報》是中產階級最喜歡的報紙,(另一份《東方日報》則鎖定中下階層,發行量最大,但廣告營收則輸給蘋果多多),這事實怕也令新聞學者十分頭痛。

香港《蘋果日報》在市場上獲得成功,有幾個數字特別值得一提:它在香港只用了590人,就可以辦出104版、40萬發行量的報紙(台灣兩大報的人數是它幾倍多,版數則大約是它的60%),此外,它每日發行量的常態實銷率是99%,換句話說,只有1%的退報率,大部分地區到了下午就買不到了。這個數字背後反映了它掌握議題的能力(每日發行量由總編輯視頭版議題而決定),以及高效度控管成本的堅持(或固執)。我們常在晚上台灣的7-Eleven店裡,看到店員蹲在地上處理退報,他手中每一張紙都是虛擲的成本,而這在香港是難以得見的。

這樣的經營模式對台灣報業是陌生的,但對台灣的電子組裝業來說,不是天經地義的嗎?也就在明年,《蘋果日報》即將登場台灣,可以想見的是,台灣報紙將出現凌厲的大風吹洗牌,能否避免台灣電子業這兩年掠奪國際專業代工商(EMS)那般的一面倒局面,恐怕得看各大報自我破壞與創新的程度--光是在文字中塞進一張大大的、沒有生命力的照片,可是一點用都沒有的!




台長: 令狐衝
人氣(1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