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1-18 15:02:46| 人氣43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749篇 : 詹宏志 / 創意產業&失業率(2003年10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那些不斷關閉的工廠和公司所流失的工作機會,要到那裡去補回來呢?到了關心創意產業的時候了,不是嗎?我這樣想。不僅僅是為了文化的理由,而更是為了經濟的理由。

臺灣的企業可以在與中國大陸的垂直分工中找到新的生機和力量,但臺灣的勞動力卻不可能全部橫向地移動,那些不斷關閉的工廠和公司所流失的工作機會,要到那裡去補回來呢?到了關心創意產業的時候了,不是嗎?我這樣想。不僅僅是為了文化的理由,而更是為了經濟的理由。

我其實並不憂愁臺灣的經濟前景,我認為臺灣經過一段陣痛期之後,應該會繼續蓬勃地發展。我的理由是:因為中國大陸的興起,使得東亞(包含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韓國、日本)將會是全世界經濟成長空間最大、速度最快的地區;而中國大陸在全球分工體系分配到的新角色是「世界工廠」(也就是做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製造基地),但世界上有誰是比臺灣是更好的工廠建造者和管理者?臺灣過去幾十年先是在傳統製造業上、後來是在資訊產品製造業上,都為全世界扮演成本效率最高的提供者;現在,臺灣人把工廠建在大陸,或者代為管理大陸的工廠(不管是誰投資的,臺灣企業對世界的影響力其實是會繼續增加的。

拿資訊業的例子來說吧,資訊業上下游廠商往中國大陸移動,時間並不長(相較傳統產業的外移),真正的爆發力可能還要等幾年才會完全發揮。但自去年起大陸的資訊工業產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與日本),把原本第三名的臺灣擠到第四名;臺灣排名的下降並不影響臺灣廠商的地位,事實上臺灣資訊廠商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力有增無減,因為大陸的資訊工業產值很大一部分是由臺商創造的,臺灣廠商結合運用了大陸的生產要素,他們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反而是提高了的。

臺灣的資訊工業是很好的一個啟示,如果臺灣原有的製造生產管理技術(不管是不是資訊工業,我甚至在想,連臺灣的農業技術、水產養殖技術都有同樣的發展機會),適當結合中國大陸的土地、人力資源,臺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會明顯地提高,而其他擁有相同製造管理技術的國家社會,論地緣的親近、論文化的了解,是很難和臺灣爭取同樣的優勢的。

■ 面臨失業率帶來的痛苦
我認為臺灣經濟很快會擺脫2001年負成長率的陰影,2002年超過3%的經濟成長率已經看到轉機,我猜想2003年應該還會更好。但是臺灣從2003年起困擾不安的將不再是經濟成長,而是另一種「陌生的」內部痛苦,那就是更高的失業率(說它陌生是因為臺灣從來沒有真正面對過這樣的痛苦)。

臺灣的企業可以在與中國大陸的垂直分工中找到新的生機和力量,但臺灣的勞動力卻不可能全部橫向地移動,那些不斷關閉的工廠和公司所流失的工作機會(2002年估計關閉的工廠會有7萬家),要到那裡去補回來呢?如果有大量的失業人口,就算經濟有成長,社會又怎麼會安定呢?合理的想法是發展內需產業、觀光產業和創業產業(三個描述都有重疊之處),內需產業可能著重在零售業、服務業、和國民休閒產業,行政院的「觀光客倍增計畫」想的則是第二件事,而文建會倡議的文化創意產業則是第三件事。

這三件事都是以「人」為本,產業的發展會用到大量的人力,如果這三個概念的產業都有良好的發展,不但我們會有一些更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也會釋出相當數量的就業機會。

拿創意產業來說吧,想想英國的例子。別忘了這個老牌工業國同時也是個老牌「產業外移國」,它發現自己的生產成本過高、環境代價太大的處境,足足比我們早了40年,而它也在70年代、80年代飽受失業率動輒超過10%的痛苦。20年來,它全力發展創意產業,從政策到教育到民間投資,都有全面的認識和投入,現在創意產業已經躋身全英國第二大產業(僅次於200年歷史的金融服務業),但它提供的就業機會則遠超過金融服務業,是全國第一位。

■ 看看英國,想想自己
英國對創意產業有它自己的定義,它包含了包括圖書雜誌出版、影音節目製作和流行時尚設計等在內的12個分項,現在已經是英國出口的重要項目,我每次看到英國的書評暨郵購雜誌《好書誌》(Good Book Guide),每年都榮獲國家的外銷貢獻獎就感到慚愧,不過這幾年好多了,我自己主持的出版企業每年出口的圖書和版權收入現在也超過2億臺幣了;我特別注意到,英國對所謂的「精品」(luxury goods)的投資也極重視,因為這是透過藝術性設計力以及品牌經營所產生的高附加價值產業,譬如像精緻高級的骨磁(而那個名叫「磁器」的國家到那裡去了?)、高級服飾、高水準的休閒觀光旅館(臺灣則是2002年才第一次出現「涵碧樓」)等。

去年年底,我因緣際會邀請了倫敦「創意企業家俱樂部」(Creative Entrepreneur Club)14位成員來到臺灣舉行創意產業研討會,我僅僅看著成員的組成就感覺到大受啟發。他們當中有提供政府政策建議的智庫主持人、有民間業者社團的負責人、有學院學者(倫敦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是出了名的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搖籃)、有專門投資創意產業的創投、有輔導創業產業經營的管理顧問和品牌策略顧問、有實際從事創意產業的創業家,這種組成的複雜性說明了英國的產業的成熟度與分工的專業性。

比較起來,臺灣的結構就太單薄了,一邊是搞不清楚狀況的政府,一邊是求助無門的文化藝術創作者(創業家還不算是適當的字眼),中間的各種層次(社團、創投、顧問公司等)幾乎是空白的。既然看出差別在那裡,應該也就看出可以著墨努力之處。臺灣的文化資產和文化創造力其實都是不壞的,至少在亞洲地區算是蓬勃發展的地方(在大中華圈則是首屈一指),但很少用企業和經濟的角度來看待它。

譬如我自己所在的圖書雜誌出版業,教育機構只培養編採人才,從沒有培養業務、財務或管理的專業人才;在藝術教育上,只培養創作人才,沒培養經紀和經營專業,整個環節就缺口處處,力量不足。政府政策也一樣,經濟部從來沒有想過文化,文建會從沒有想過經濟,一種關心和了解「文化經濟」的政策就出現不了。臺灣擁有一個故宮博物院(雖然有人要「去中國化」,我還是建議不要放棄把故宮據為己有),這當中是有無數可供發展設計延伸的商機,臺灣也種已被國際認識、欣賞的創作者,怎麼在他們身上建立起更大的經濟活動是臺灣的新課題。

陶瓷、美食、旅行、登山(臺灣是亞洲最有吸引力的登山之地),如果大家不介意,我也很願意說,臺灣的圖書雜誌出版是整個華文地區發展得最好的地方,我們如果願意給它足夠的關注和投入,這些今天看起來弱小的產業,明日可以成為臺灣生存的利器,更好的消息是,它會僱用很多很多人,讓臺灣減少失業的痛苦。

台長: 令狐衝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