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9-28 16:47:59| 人氣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控制“戾氣”——這種無緣無故的仇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周,辦公室的姐妹火氣都挺大的,每天都充斥著“硝煙”。週末“總結”,我說出了一個詞——“戾氣”。這是我偶爾在電視中聽到的詞,但印象卻很深。

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看,戾氣來源於三種社會心理:挫折感、不安全感和無力感。

據某學院教授解釋,挫折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普遍的一種負面社會心理。在貧富差距懸殊、兩極分化擴大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社會地位的低下。對暴富階層的敵意與對整個社會的仇視其實只有一線之隔:當我們報復不了強者的時候,只有把這種仇視發洩到我們所能報復的其他方面去,如喪失了反抗能力的小偷。魯迅有言:“勇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懦夫憤怒,抽刀向更弱者。”這就形成了一股戾氣——一種看似“無緣無故的仇恨”,實際上是其來有自的。

同時,社會不安全感的上升使人的行為更富有攻擊性。比如,一隻大黃蜂在我們眼前飛來飛去,也許它沒有惡意,但我們還是選擇攻擊消滅它,不是因為我們強大,而是因為我們恐懼和不安。一般來說,處於安全境地的人比較傾向于寬容。而治安混亂、社會保障缺乏的社會則難以提供這種安全感。

對於這種感覺的理解尤其強烈,生活在這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中,不安全感是無法避免的,對於我自己而言,為了讓自己“安全”,瘋狂地、不停地辭職、求職,其實也並不是純粹的想要升職、賺錢,我更想要的是證明自己在遇到任何危機、轉變的時候都能“很順利地”找到一份工作保以生存。而另一些人的不安全感則表現為不斷尋找新男友,希望能找到一根“救命稻草”,讓自己下半生無憂。也許這個方法更有效,但我不喜歡。因為我的不安全感,無法讓我信任。
至於“無力感”,在政治學上的理解是:如果一個社會讓窮人看不到希望的話,那它就必須要面對窮人絕望式的報復;如果其他階層在窮人受苦的時候不挺身而出的話,就必然要付出意外的代價——在一個製造普遍絕望的社會裏,沒有一個階層是無辜的。

政治學離我很遠,我無法也不想去理解。不過就在今天,我就以自己的方式深刻地體驗到了“無力感”。10天前本以為可以深造,滿懷欣喜地計畫著要怎樣發奮圖強,怎樣規劃未來,今天的一通電話讓我知道可是原來又是一場夢,一切都是那麼艱難,艱難到毫無機會。即使你願意放棄全世界都無法改變任何事情,那就是我的“無力感”。

可是,讓我覺得悲哀而又慶倖地是,這樣的壞消息已經不會也不能打倒我了,我不再會為自己的不幸、社會的不公而大喊大叫了,我學會了接受、學會了再接再厲,“這次不行,還有下次。下次不行,就換條路。”教授說:挫折感、不安全感、無力感等都是弱者的特徵。我也許、一定也是弱者,但我沒有戾氣,我學會了控制。

台長: KL
人氣(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