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16萬、20萬,倒香檳、破冰雕、開慶功宴,動輒數萬張的唱片銷售數字,似乎歌手個個是大牌、片片是強片、大家都賺錢,但事實真相果真如此嗎?從唱片市場發生的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即可窺知其一,曾有一家唱片公司力捧的新人出專輯,這家唱片公司主管在一個場合裡,對外宣稱已破六十萬張,當媒體獲知這項消息時,立即向這位新人致賀並問他一口氣賣到六十萬張的喜悅,這位新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脫口而出「不是才卅萬張嗎?」,當晚這家唱片公司發新聞稿,已近百萬張 。
這就是業者玩數字遊戲的手法,「灌水」是台灣唱片界「合理」的遊戲規則,客氣地灌,大家心照不宣;誇張地灌,也只有業界私下吐槽;真正的數字,抱歉沒有。向來以「大砲」聞名的5566經紀人孫德榮不改其色:「S.H.E那來25萬張?最好是有。如果ENERGY有15萬張,那5566就該有35萬張,可我們實際是20萬張,這下算得出來了吧?」
一家本土唱片公司主管指出破解「灌水幻象」法則:將宣稱數字七折五扣。
據指出,業界的遊戲規則如下:如果實際銷售量是25~26萬張,就會自動進位到30萬張,如果是3~5萬張,可能就翻好幾倍,變成12~13萬張。若說「全亞洲破50萬張、大陸破百萬張」,此說太籠統,因為台灣歌手在星、馬的基本盤是2~3000張,在大陸若說破百萬張,「可能是加上盜版吧?」
台灣沒有正確的銷售數字榜,過去曾有IFPI的銷售排行榜,但早無疾而終。目前主要有以計算中盤商鋪貨量的亞洲唱片排行榜及銷售比率排行的G—music榜。後者統計範圍只及於玫瑰及大眾兩大唱片行系統,約占全台唱片行一半,根據店頭銷售量計算各唱片市場占有率,例如S.H.E「奇幻旅程」首周登榜冠軍,銷售比33%,即表示進入玫瑰、大眾唱片行的消費群中,有三分之一買了「奇幻旅程」。
但「銷售比」畢竟不等於「銷售量」,G—music雖然公正,但也不是沒有「罩門」。如狂打預購加贈品,衝高首周成績;安排歌手狂掃兩大唱片行辦簽名會;校園演唱時表明不收酬勞,但要求對方買個200張專輯;甚至也曾疑似由公司派人大量購買,反正「冠軍」的宣傳效益絕對大過購買成本,G—music對此的因應就是在名單上「備註」,寫明該張專輯在當周出現單筆大量購買(1~200張)情形,並剔除在比例之外。
去年最爭議的「備註」就是環球唱片何耀珊的「孤單旅行」,蟬連榜首多周,均被「備註」。她本人和唱片公司說明,這是因為舉辦多場校園演唱會,請唱片出貨,歌迷演唱會上熱情捧場的成績;G—music發言人陳盈蓁指出,當時只有第一次「備註」剔除了大量銷售,後來深入了解是演唱會上的銷售成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