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15 18:33:27| 人氣4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觀論頌-觀縛解品第十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論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1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眾生亦復然

 

有情的生死流轉,往來天上人間,三界五趣;怎麼能說眾生、諸行皆空,沒有流轉呢?

 

先考察諸行的流轉:諸行從這一世到下一世,是常恆不變的流轉呢?是無常演變的流轉呢?

 

假定是常恆不變的流轉,諸行就應是前後一致,沒有變化的;那麼人間常在人間,天上常住天上,這還說什麼流轉呢?行是遷流變化的,怎麼能說常恒,常恒的事物又怎麼成其為流轉呢?所以在諸行往來生死中,如執著常住,就不應說他有往來。

 

假 定是無常演變的流轉,諸行剎那剎那的即生即滅,還有什麼從前世移轉到後世去呢?前世諸行不是後世諸行,前後相異,各具自性,前後失去關聯,怎麼可以說他有 流轉?所以諸行是無常的,也不應說他有往來。依蘊、界、處而安立的眾生,說他是常或無常,同諸行一樣皆不可說他有往來生死的流轉。

 

 2若眾生往來  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眾 生有生死流轉,三界六趣的往來,倒需要考察:你說的眾生往來,這眾生是假有的嗎?是實有的嗎?假定說是假有的,那應當反省:所建立的實有諸法,尚且不能流 轉;卻想在假有的眾生上建立,豈不徒勞?既然主張有實有的東西,就應當在實有上建立流轉;否則,應痛快的接受一切唯名論,在假名中建立一切。

 

假 定說是實有的,或妙有的,在現實身心的探求中,實有、妙有的眾生根本了不可得。在有情的諸原素中:五陰、六界、六入的諸法中,以五種方法,求微妙實有的自 我,盡無所有。實有眾生(我),在佛法中,是不承認這種思想的。以五陰中的色陰來說:色不是我,離色沒有我,不離色也沒有我,我中沒有色,色中也沒有我。 五門尋求色陰中的我不可得;餘陰,六界,六入,以五門尋求,同樣的也沒有。諸法中求我既不可得,那還有誰在往來呢?

 

3若從身至身  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生死流轉,必有前後五陰身的相續;眾生既是假有而不可得的,那麼前後五陰身的流轉中,什麼是流轉的當體呢?從前五陰移轉到後五陰,前者在前不到後,後者在後不到前,什麼是從前到後的流轉者?

 

從前面的五陰身到另一五陰身,是把前一五陰身帶到後生去,成為後有的五陰身?還是前一五陰身滅,另生一後世的五陰身?自然,你是承認後一說的。但前一五陰身滅和後一五陰身起,又有什麼東西,可以擔任從此到彼的工作,連絡這二個相異的五陰身呢?

 

如果說,從前面的五陰身到另一五陰身,那麼從前到後,中間豈非是無身?哪有從前到後的往來者呢?所以說:從身至身而有往來,就是無身。中間既沒有移轉的身,從這裡到那裡,那裡還可說有往來呢?

 

4諸行若滅者  是事終不然   眾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經說有涅槃能滅一切苦,流轉的是諸行與眾生,還滅的也就是諸行與眾生;所以一定有諸行滅,或是眾生滅,生死流轉也就止息了。

 

諸行及眾生,本無有生,求流轉實性不可得,那滅又何所滅呢?諸行及眾生,常、無常,都不能有所滅。實有的東西不可滅;是假有的,就沒有東西可以滅。所以諸行與眾生,都不可說有滅。

 

 5諸行生滅相  不縛亦不解     眾生如先說  不縛亦不解

 

諸行是無常念念生滅的,即生即滅的如幻法相剎那不住,哪有一法能暫住而有繫縛相可得呢?

 

眾生五種推求,根本了不可得,又有什麼東西被繫縛?

 

沒有繫縛,哪還說什麼解脫呢?

 

 6若身名為縛  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  於何而有縛

 

假使說有繫縛與解脫,那應該觀察:縛是怎樣縛的,脫又是怎樣脫的?

 

如果說:五取蘊的身體名為縛;但五取蘊身是一,沒有能所,如同刀不自割,指不自指,怎麼可以說縛?

 

或者說:先有的五取蘊身,是能縛,此時沒有所縛;後有的五取蘊身,是所縛,此時沒有能縛。前後不相及,能所不相關,所以有身也沒有繫縛可說。如果說前蘊身和後蘊身能相及相到,來能成立能所關係;這樣的錯誤更大,一人怎麼能有二身呢?

所以說:有身則不縛。

 

有身尚且不能縛,無身當然更沒有能縛所縛的縛事了。

 

不管有身、無身,都不能成立繫縛;除了有身、無身,哪裡還有什麼可縛呢?

 

  7若可縛先縛  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  餘如去來答

 

當然,一法是沒有縛的;但五取蘊並不是一法,他是有五類的。行蘊中的煩惱,是能縛;其他的五取蘊身,是所縛。

這種解說,仍免不了過失。

 

假使離可縛(即所縛)的五蘊之先,已有一煩惱者為能縛,那或許可以說為能縛可縛的。但事實上,離五蘊外,別無煩惱;沒有能縛在所縛之前,所以怎麼可以說有縛呢?若一時並生,即失去能所的關係了。

 

縛是已縛有縛?未縛有縛?還是縛時能有縛呢?如同在觀去來品,已經回答過了:已縛無有縛,未縛亦無縛,離已縛未縛,縛時亦無縛。

 

  8縛者無有解   無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   縛解則一時

 

從繫縛中解脫過來,是約智慧離卻煩惱說。試問:怎樣稱為解脫?是曾被繫縛者的解脫?不被繫縛者的解脫?還是正被繫縛的時候得解脫?

 

曾被縛者,是無有解脫的,因為曾繫縛的煩惱已過去了,不須要智慧去解脫它。

 

未被縛也無解脫;因為還沒有被縛,無縛就沒有什麼可解脫。

 

正當縛的時候,也不可以說有解脫。縛時若有解脫,那麼能解脫的智慧與繫縛的煩惱,就成為同一時候存在了。縛與解是相反的,有縛就沒有解,有解就沒有縛,解與縛怎能同時存在?

 

所以,慧解與惑縛,同時即相違,異時即不相及。可以用〈觀三相品〉中燈能破闇的譬喻,來觀察所說的解脫是了不可得,自性空寂的。

 

 9若不受諸法   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還為受所縛

 

有人修道現入無餘涅槃,經典上也這樣說:不受、不取、不著一切諸法,心離煩惱;我當來即能究竟得無餘涅槃。前五蘊滅,後不復生,安然寂靜,怎麼就沒有解脫呢?

 

如果有人生起這樣的觀念,那他還是為受所縛,並不曾真的得到涅槃甘露味。因為,雖不著於生死,但又取於涅槃,以為實有涅槃的解脫可得,又被涅槃見所縛;可說是『逃峰趣壑』。所以,仍是在生死海中奔流,並沒有能入於寂靜的涅槃!

 

涅槃即一切法的如相,如幻如化而畢竟空寂,無一毫取相可得。那裡是生死以外,別有個實在的安然快樂的涅槃,可以到達、證入。不過為了引誘眾生遠離妄執,佛才方便說有涅槃。

 

如了達諸法如幻如化,生死如幻如化,即生死當相即為涅槃,本來寂靜;那裡可以說不受諸法以後,我當得涅槃?

 

10不離於生死   而別有涅槃       實相義如是  云何有分別

 

生死與涅槃,繫縛與解脫,這不是截然不同的兩法。生死就是涅槃,繫縛就是解脫,不可說離於生死之外而別有涅槃,也不可說離繫縛之外,而別有解脫。

 

因為在諸法實相義中,一切平等平等,無二無別。如在生死繫縛中通達性空,這就是涅槃解脫;假使離生死而求涅槃的真實,離繫縛而別求解脫,涅槃解脫即成為生死繫縛了。涅槃解脫,即一切法畢竟性空,一切戲論都息。不過引誘初機,勸捨生死入涅槃,豈真的有可捨可取!

 

所以《法華經》說:『此滅非真滅』,是『化城』。不能了達實相的畢竟性空,不知畢竟空中不礙一切;執有生死外的常樂我淨的涅槃,那就是『增上慢人』了。

 

《華嚴經》說:『生死非雜亂,涅槃非寂靜』。可見生死本來寂靜,本無繫縛相可得。

 

我們所以有生死繫縛,不過是我們錯誤的認識所造成。反之,涅槃不離萬有,何嘗如有所得者所想像的寂靜!對眾生妄見生死的雜亂,所以方便假說涅槃的寂靜;從究竟實相義說,何有種種分別:是生死,是涅槃,是繫縛,是解脫呢?這就是大乘佛法的無住涅槃,意趣之所在。

 



松 廣寺位於全羅南道順天市,是韓國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廣寺)中的第一僧寶寺。僻處曹溪山密林中的禪宗寺院,培養了三國時代(4--7世紀)16 位國師,因此享有盛名,信徒眾多。寺院於12世紀初擴建,面積甚廣,建築宏偉,與當地自然環境充分融合,景色極為優雅。松廣寺佛學院于十年前與台灣佛光山 佛學院結盟為兄弟校,雙方交流密切。復興航空於2007 年12月飛航台北-務安(全羅南道)後,一些套裝旅遊行程都包含松廣寺在內,現在前往參拜遊覽十分便利。
http://tw.myblog.yahoo.com/lovesong-tansui/article?mid=1747&prev=-1&next=1717

《成佛之道》:「
第六現前地,慧勝住滅定,佛法皆現見,緣起真實性。常寂常悲念,勝出於二乘。
進修到「第六現前地」,約十波羅蜜多的修習說,是般若──「慧」波羅蜜多偏「勝」、圓滿。到這,菩薩「住」於「滅」盡「定」中。滅盡定是最勝的定,有漏的心識,都因定力而不起。如二乘聖者入滅盡定,就以為證於實際,生起入涅槃的意想。《楞伽經》說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滅盡定。所以《般若經》中,佛勸菩薩們,如悲願力不充,不要入滅盡定,免墮小乘。但到了六地菩薩,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而且於⋯⋯定中現證法性。那時,「佛法皆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在這甚深的空慧中,「緣起真實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徹照見。
第五地雖能達到真俗並觀,但這是極難得的。到第六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現證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薩,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眾生。常寂是般若的現證,所以這是大悲、般若不二,為大乘的不共勝法,而「勝」過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證。
六地多修緣起觀。緣起與空相應,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現前──中道的證境。小乘有部說:緣起有四種,有名為一念緣起的,以為十二緣起,不一定約三世說,就是一念心中,也可以安立的。《華嚴經》的〈十地品〉,在說第六地時,廣明緣起,也就說到這一心緣起說,如說:『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解說與有部的大致相同。這一法義,在適應唯心論的根機與學風,展開了大乘的唯心論,起著非常的影響,佛法真是不可思議!」( Y 12p397~398

傳統上都是在二乘聖者滯於"實有真空"的二諦觀上,發揮大乘不共的特義,強調智解的偏、圓之別(當然後來演變成三乘智解上的根本不同:無我智和法空智,這裡不是講他們);印老思想則偏重在根本空義的相同,強調三乘共解(多少是為了矯正用小乘理論來理解二乘聖者的智解和行果的學者。這不都是小乘學者理解上的問題,他們也是依本部所傳的經典而論究的,他們所宣揚的,是阿含的表面意思)。印老說《中論》是"重在抉擇諸法真理,少說行果",抉擇真理是"三乘共同的";大小乘的分別"不在於解理,主要在於行為的不同⋯⋯"。但偶爾也會來上一二句"他們不能領會佛陀中道的意趣"、"還不能實現菩薩的甚深空義"、"不廣觀法空"、"世俗智不充";這不就是傳統上所說的"大乘不共"?而且不只是行果上,更是解理上偏圓的不同嗎?佛法本就是多采多姿,當然就有「百花爭放」,「千巖競秀」的不同解說了!對於不同的異說,我覺得都可以參考,且莫總以對錯來論究。

《性空學探源》:「大乘批評小乘不能善巧用空,缺乏世俗智,所以一入空就轉不出來了。大乘善用空者、不沈空滯寂者,還是這個空。所以沈空滯寂,不是空的錯誤;空是不錯誤的,只是他們不能領會佛陀中道的意趣,還不能實現菩薩的甚深空義。所以,沈空滯寂與惡取空不同,惡取空是對於空的謬解,不但不成菩薩,也不能成聲聞賢聖。…空固然是佛法的要旨,但須與其他一切事相配合起來的。單談理性,不與實際行為相配合,空是可能會沈空滯寂的。不只是空,專重真常妙有的理性而忽略事行,也還是一樣的要沈滯消極。獨善與兼濟的分別,不在於解理,主要在於行為的不同。」( Y 11p11

《中觀今論》:「如執補特伽羅有自性,由此即有薩迦耶見生;如執法有自性,我執亦不會沒有。故龍樹說:「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如真能通達自我不可得,則無我即無我所,法的實有性也就破了。小乘不廣觀一切法空,直從補特伽羅我知空。雖然是單刀直入,但由於悲願不深,世俗的智慧不充,所以每滯於實有真空的二諦階段。但約悟證的勝義慧說,空性是平等的,不執我自性,也決不執法有自性;若執法有自性,那必是未能真知無我的。依《中論》說,初令菩薩廣觀法空,然後歸結到我空,以觀無我我所為證入空性的不二門。因為若寬泛的廣觀法空,不能反求諸己,能所的知見不易泯除,故必須返觀自我本空。由此可見《中論》與《阿含經》義,是怎樣的相符順。」( Y 9p247


印老:現代的佛教徒漸漸能夠看清佛法中之所以有各種不同學說的原因。因此,當今的佛教徒也比較能夠超然地欣賞古代各宗各派的判教。太虛大師曾經說過,各宗各派的不同說法,都是適應某些時代、某些地區、某些信眾的思想而形成的,所以它們都各有各的價值。

印老:世間法是「二」,也就是相對的。佛法流傳世間,發展出不同意見,也是不可免的。如不知道異義的差異所在,為什麼不同,就方便的給以會通,「無諍」雖是好事,但可能是附會的、籠統的、含混的。我在(第一部講說成書的)『攝大乘論講記』「自序」中說:「非精嚴不足以圓融」(在臺灣再版,原序被失落了)。我著重辨異,心裏記得不少異論,所以閱讀經論時,覺得到處是可引用的資料。我的立場是佛法,不是宗派,所以超然的去理解異論,探求異說的原因。

「因此(佛法的)種種差別,必須從似一的和合中去理解;而一味的佛法,又非從似異的種種中去認識不可:這是無我諸法的總
別相關」(相關,原文作無礙,今改)。「從眾緣和合的一體中,演為不同的思想體系,構成不同的理論中心,佛法是分化了。他本是一體多方面的發揮,富有共同性,因此,在演變中又會因某種共同點而漸漸的合流。合而又離,離而又合,佛法是一天天的深刻複雜。這裏面也多有畸形與偏頗的發展,成為病態的佛教:這是無我諸法的錯綜離合」。


台長: 將無同
人氣(4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中觀論頌 |
此分類下一篇:中觀論頌-觀業品第十七
此分類上一篇:中觀論頌-觀有無品第十五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