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04 15:11:45| 人氣2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Rum Coke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Saturday Night,三五好友相約東區的Live House,聽聽歌、喝喝酒,暫且避開戶外紛擾的雨。選了張靠近舞台的桌子坐下,翻開Menu,一種名為"自由古巴"(Cuba Liber)的調酒引起了我的注意。自由古巴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基本上就是蘭姆酒(Rum)加上可樂(Coke),啜飲之際也可以多放片檸檬(一小杯要兩百元,你知道這是暴利了吧!)。但是為什麼Rum加上Coke要稱作自由古巴呢?其中的邏輯在於:古巴為蘭姆酒的發祥地,而可樂則是老美的玩意;以可樂來解放蘭姆酒,象徵美國要帶領古巴邁向自由之路。這實在是相當好萊塢式的名稱。但由於是這樣的輕鬆夜晚,所以我們也不用加諸太多意識型態在熱量上了,儘管諷刺卻還是一飲而盡吧。

酒過幾巡喧騰散去,走到風雨不息的戶外,自由古巴帶給我的微醺仍在腦中發酵著,那凝結著甘蔗香味的氣泡一直積壓在胸口,此時的我並不清楚這樣的抑鬱是怎麼一回事,直到了今天與好友看了"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我才清醒過來,獲得了解放…

古巴革命英雄"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的肖像(如圖),出現在今日後現代的台北,T-shirt、背包、馬克杯各種周邊產品建構出商業景觀,是什麼時候有著這樣的流行令人費解,有句形容詞叫做雨後春筍吧!但不知道是何時來的雨,讓格瓦拉得以在台北街頭四處徘徊?我想問問穿著格瓦拉T-shirt的人,究竟有幾個知道他是何等人物?如果當他們知道自己用著資本主義形式呈現社會主義革命家格瓦拉,這還真是一大衝突,就如同電影"再見,列寧"中可口可樂的巨幅廣告出現在共產主義的東德般(印象中,"再見,列寧"裡也有出現格瓦拉的肖像)。

說說這部電影吧,38年的歲月對於很多人只是生命旅程的半途,卻是格瓦拉的全程,然而格拉瓦這38年的濃度卻比一般人強烈何止千倍。摩托車日記在片頭跟片尾都強調:這不是個英雄事蹟。刻意避開格瓦拉最濃的歷史,擺明了告訴觀眾「今天不賣酒!」,觀影者若預期看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或是沸沸揚揚的激情,恐怕是失望的。那這部電影還有些什麼?一段旅程,就只是一段旅程,這也是摩托車日記最具價值的地方。真正了解製酒過程的人,與為數眾多的品酒客是不成比例的;格瓦拉的故事,製片與導演大可以漫天狗血,描述豐功偉業、愛恨情仇,還有古巴解放後捨棄榮祿投身另一個戰場的難能可貴(這樣豈不是古巴版珍珠港?真恐怖!)。可是摩托車日記畢竟不是好萊塢片,他意圖不在製造英雄偶像(這也是為什麼我愛看非好萊塢電影的原因),非但如此,還刻意劃分界線。中文翻譯多加了"革命前夕",雖然是不算高明的直敘,卻也點出這部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東西:不是革命,而是引起革命的trigger。一個放著富裕生活的醫學院學生,在旅程之後選擇了革命之路(十年前,這樣的敘述大家只會聯想到孫中山...)。 電影裡滿是熱情,使得我在格瓦拉舉杯向痲瘋村的人民告別時,眼眶不禁泛紅,沒多久時間,當我還未能從這個場景抽身,誰曉格瓦拉便憑藉他的意志力,游過亞馬遜對岸陪著被隔離的病人們渡過臨行前的最後一晚,他說:「我要跟他們一起過生日」。於是,我的視線再次迷濛...

走出戲院,朋友用他一點都不屌的摩托車送我去捷運站,我沒有故作天真爛漫的假想,只是把沒有戴安全帽的頭緊縮在朋友的背後(沒有浪漫與熱情,完全只是兩個不遵守交通規則的青年)。在捷運上,原本封閉在心中的自由古巴氣泡直上腦際,我從沉醉中甦醒,解放後的舒坦,不吐不快,所以我寫下今晚的日記,並且在心中告訴自己,遠方有一段我未完成的旅行,我會揹起行囊帶著一瓶蘭姆酒上路,總會有這一天。

台長: kei
人氣(2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