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18 00:41:52| 人氣7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北當代-台新藝術獎2008首獎-崔廣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次台新藝術獎得獎者是崔廣宇,我從以前就注意到的一個藝術家(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是十八銅人系列的感受性圖錄,印象非常深刻)
簡單介紹他一下(這些也是從測展人王嘉冀老師課上聽到與自己報告期刊資料的整理).
崔廣宇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從1997年大學左右就陸續有一些錄像作品.
他有一部分作品受到他老師陳愷璜影響(測量部分例如初期<有情測量>)探討一些質與量的關係(也一說是對科學有興趣).

從他早期的作品<代步>,<模仿>等就可以看出他對於一些生活面向提出的疑問”有什麼不可以?”及對生活的”感受性”.間接的延續到後來在Liverpool所創作的<生活系統捷徑-城市瞎摸>(2008台新藝術年度視覺藝術獎).而約2001左右<十八銅人>系列也得到2003台新藝術評審團特別獎.

他的作品特色是會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套句現代小朋友說的很”KUSO!”但是又有許多令人深思的部分.他的作品幾乎都以自己去實驗許多他有疑問的東西.”有什麼不可以?”就像藝術家自述的(2008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家自述)”想要看看這城市有什麼可能性?”遊戲性也是他作品的一個特色,”以遊戲方式達到精神上短暫自由及施放壓力”他在各城市間玩耍似乎沒有鄉愁的感覺,只是一味的將台北這城市搬到下個他所去的地方.

十八銅人系列共有三件作品,分別是<感受性>,<穿透性>,<自發性>就像許多期刊描述的,這是一種像學鐵頭功的自我修行.崔廣與不斷用自己的頭去衝撞任何無法跨越的形體,和用自己的腦袋不斷感受任何東西.穿透方面,穿透性是想像穿透物體固有的型態,與自發性自我被穿透為一反差.表演者(也是藝術家本人)雖面無表情,在去衝撞各地方之前也是先無準備的樣子,結束後又摸著頭面無表情的走掉,仿若一次次無人過問的苦行然後無人過問?

在來是<表皮生活圈系列>與<我很好,我並沒有濕>藝術家這回處理一個問題,人面對社會的提問,我們是如何去”適應”這世界?難道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換上具有那個地方位階的衣服就代表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位置?每一件衣服就像孟克繪畫中長出現的面具,只是一種”擬態”(這次又讓人想起<模仿>這件作品,只是職務社會與人價值社會的不同)每個人的本質都讓人舞法摸透與察覺,或許人本身就是可塑性.<我很好,我並沒有濕>這件作品卻又是另一種的反諷.面對標題與作品實際的矛盾,藝評人陳泰松把他與馬格利特<黑格爾的假期>這幅畫來作比較.<黑格爾的假期>畫面中只有一把撐開的雨傘上頂著一杯裝水的玻璃杯,試著想這兩個間有什麼關聯之處?<我很好,我並沒有濕>裡藝術家穿完一件衣服後擺個姿勢又被波水不斷重複,標題宣示說我沒有濕也是不是探討著一種再社會層面下不斷說服自己去”適應”的一種生活方式?

接下來為這次的得獎作品
在國外駐村期間,<系統生活捷徑-城市精神>也與之誕生,前三段在London拍攝(老師說因為他中間受傷所以後兩段回台北拍攝)這就是城市移植重點開始.既然前面作品在不同社會中改變自己不如這次試圖讓自己改變社會.藝術家也對他的行為作一解釋”我的創作就像躲在不確定的角落以不明確的東西偷偷丟你,隨時都可以抽離,但在我現身的那段期間,又以一種特殊的姿態行為去試圖嘲諷.”

<隱形的城市>-<海平面測量>與<阿姆斯特88號>仍接續測量行為對於一個在海平面下的城市現實性.其實如果沒有解釋會覺得這項卡通會出現的畫面只是藝術家出現的表情卻是”阿!漏水了...”娛樂效果小了一點.

受邀物譜雙連展所作的<城市瞎摸>則各有九段影片,這次的演員就不是藝術家本人了,而且做得很像旅遊頻道(影片中附上說明與地圖)完完整整的將一些台灣經驗(也可說是藝術家自身經驗)引用到這個城市間,例如將台灣的健康步道整個搬到的國外的原有物.

以上影片與一些說法亦可參考伊通公園網站搜尋崔廣宇http://www.itpark.com.tw/search/result

但是說實在,有些東西似乎必須看到作品才能聯想到藝術家真正要表達的東西.或許在創作者與關者之間仍還有一段距離.而崔廣宇在這年代特別之處,相較於早期當代藝術家如,郭振昌,吳天章,陳界人,高重黎,姚瑞中等人多多少少都有牽扯到一些歷史議題或社會層面問題或傳統文化問題在作品當中(甚至連洪東祿,袁廣銘等藝術家也是),90年代後出現的藝術作品也大量的出現性,暴力,血腥,網路等全球化問題,崔廣宇的作品算是一種很特殊的表現方式,議題也沒有這麼沉重了,算是在展場中能很輕鬆接受又能讓更多人去發揮想性創意的作品(而且還會在展場當中聽到笑聲呢!)

P.S.如果有什麼不對的請糾正與指教或是有什麼地方虛標注的請告訴我.

有時候看當代藝術作品真的要做功課......例如另一位藝術家郭奕臣的作品<失訊>或許沒有看過相關資料的人可能就搞不清楚在做什麼.我則因為在高美館聽過陶亞倫老師演說則大概知道這作品的創作情形.如果看過他另一件作品<入侵美術館>應該會對他印象深刻,他利用北美館與松山機場起降飛機的航道,作的投影作品,也是2003威尼斯雙聯展代表台灣館的創作者之一(還有崔廣宇高重黎等人).<失訊>以一種探測氣球綁上無線電攝影機拍攝的,隨著氣球上升,可以從創作者住家看到整座城市,但是隨著氣球漸漸飛出攝影機收訊範圍而畫面漸漸失去畫質與訊息.

台長: 未來.海嵐
人氣(7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關於美術 |
此分類上一篇:抉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