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津巴布韋,已經成了通貨膨脹的代名詞,該國100萬億面值的紙幣,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零”最多的紙幣。
可是,在上世紀80年代獨立之初,津巴布韋一度被譽為“非洲麵包籃”——這片土地上的糧食養活了不少非洲饑民;GDP增長曾連續兩年達到21%;良好的工農業基礎和較高的受教育水平使津巴布韋曾經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率先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非洲國家。
但進入21世紀,津巴布韋經濟卻一步步走向崩潰,通貨膨脹更是高得可怕:
到2006年,津巴布韋的年通脹率為1042.9%,2007年則衝到10000%以上。到了2008年6月末,津巴布韋貨幣匯率已跌至1美元對1000億津巴布韋元。
這一年,津巴布韋政府多次推出大面值紙幣,直到當年12月,津巴布韋推出了新版面額為1000萬、5000萬和1億、5億的鈔票;12月19日,面額100億的鈔票正式問世。
最終,在通脹率達到1000000000%後,政府宣布停止發行本國貨幣,開始使用穩定經濟體的一籃子貨幣組合。
此後,美元、歐元、英鎊、南非蘭特、博茲瓦納普拉、人民幣、日元、澳元、印度盧比等9種貨幣先後被允許在當地流通。
然而,即便將津巴布韋元兌換成美元,對於許多民眾而言,不過是其銀行賬戶裡換了一個數字。
2016年,由於長期缺乏美元儲備,津巴布韋央行實行管制,規定每天每個賬戶只能提取50美元,而銀行自身的限制則更為嚴苛——只能提取20美元。
在津巴布韋,人民幣成為當地流通貨幣是從2015年開始的。不過,美元仍然是該國流通最廣的外幣,但由於供應減少,給當地需要進口產品的中小製造業企業帶來了問題。
近日,中非合作論壇官網援引外媒消息稱,因為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影響力日益增長,津巴布韋央行建議非洲南部和東部國家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
津巴布韋央行行長約翰·曼古迪亞在29日在哈拉雷召開的南部和東部非洲國家央行行長會議上提出了這一建議。“今天出席會議的大部分國家都得到了中國的貸款或者援助,用人民幣還款的話很有經濟意義”。
在津巴布韋央行行長看來,非洲的發展要擁抱人民幣。眾所周知,人民幣在中國與非洲的貿易中已經成為“通用外幣”。
事實上,津巴布韋央行的提議,也是很多非洲國家的想法。
據《環球時報》報導,東部和南部非洲宏觀經濟和金融管理研究所(MEFMI)在一份聲明表示,該地區的17名政府和央行高級官員在5月29日和30日於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舉行的論壇上,討論“使用人民幣作為該地區儲備貨幣的可行性”議題。
MEFMI是非洲14國組成的區域研究機構,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納、布隆迪、肯尼亞、萊索托、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盧旺達、斯威士蘭、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MEFMI發言人格拉迪絲·西韋拉—賈達谷表示,中國是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非洲國家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從新的國際貿易模式中獲益。MEFMI地區的大多數國家都有來自中國的貸款或捐贈,用人民幣來償還具有經濟意義,“人民幣在與非洲的貿易中已成為所謂的'共同貨幣'”。
據新華社哈報導,研究所執行主席凱萊布·豐丹加表示,與會官員認為,目前區域內大多數國家的儲備貨幣仍以美元和歐元為主,但這一構成未跟上世界經濟變化的步伐。“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佔比重日益增加,以及中國已成為區域內國家重要貿易夥伴,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對我們是有利的。”
豐丹加還說,研討會上,不少官員表示希望獲得更多與人民幣相關的信息。“如果來自中國的機構和企業能向我們提供更多相關信息,將更有助於人民幣在區域內的使用。”
中國和非洲國家的金融合作正在不斷向前推進。今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與尼日利亞央行簽署了中尼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此前,中國與加納,南非和津巴布韋也簽署了該協議。
一些非洲國家,如尼日利亞,已經開始在商貿活動中使用人民幣與中國企業進行結算。未來更多非洲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將為非洲國家與中國的商業往來提供更多便利。
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分析師劉東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個國家的儲備貨幣的作用主要是用於國際支付,一個國家可供選擇的儲備貨幣有很多種,比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用美元、英鎊等作為儲備貨幣,說明國際上在支付時對這些貨幣的認可度較高,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硬通貨”。
劉東亮分析稱,以往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的體系裡是相對弱小的,這幾年使用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國家越來越多,說明大家願意接受人民幣來進行國際結算、支付償還。人民幣正在逐步成為國際主流貨幣,這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不斷取得進步的結果。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海外國家對人民幣越來越認可。另外,由於中非經貿合作日益加強,不管是通過貸款還是通過貿易方式,這些非洲國家自身金融體系裡已經沉澱了一部分人民幣,所以,這些國家對人民幣的需求是與日俱增的。
此外,參考消息網援引俄羅斯媒體報導稱,牛津分析公司的分析師瓦妮薩·羅西表示,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普及度上升的原因是傳統貨幣疲軟和不確定性增強,以及中國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占主導。
《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發現,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截至2018年1月末,人民幣位列全球第5大支付貨幣,市場佔有率為1.66%。截至2018年3月末,全球超過34.9萬家企業和386家銀行開展了人民幣跨境業務,境外137個國家(地區)的銀行在我國境內開立同業往來賬戶5028個。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60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外匯儲備。
今年3月,中國銀行發布的2017年度《人民幣國際化白皮書》顯示,境內外市場主體對人民幣國際地位預期樂觀向好。76%的受訪市場主體(包括工商企業和金融機構)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有希望接近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等國際貨幣。
對此,中國銀行約翰內斯堡分行副行長劉全雷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正呈現出明顯的回暖態勢。“非洲正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全球進程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南非儲備銀行早在2013年就開始投資人民幣債券。包括南非、尼日利亞、肯尼亞等主要經濟體在內的8個非洲國家已經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在近兩年的非洲央行峰會上,各國央行紛紛表現出對使用人民幣投融資的濃厚興趣。
此外,2017年4月份,中國銀行約翰內斯堡分行成功發行非洲首只離岸人民幣債券“彩虹債”,促進離岸人民幣債券進一步擴展至非洲市場,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在非洲積極推進的重要里程碑。
最近一段時間,歐洲多家央行也宣布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的一部分。歐洲央行去年6月宣布增加等值5億歐元的人民幣外匯儲備,隨後,德國央行也已在去年決定將人民幣資產納入外匯儲備。今年1月,法國央行表示已持有一些人民幣外匯儲備,而瑞士央行在其報告中表示,人民幣是其外匯儲備多樣化的選擇之一。西班牙央行表示考慮投資人民幣;比利時央行稱已購買價值2億歐元的人民幣;斯洛伐克央行也表示購買了人民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