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06 12:30:12| 人氣3,7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試論白先勇短篇小說〈夜曲〉的悲劇意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引言:白先勇,現代著名的小說家,〈夜曲〉和他很多作品一樣都帶有明顯的悲劇主題,可以說是作品主題思想的基調,現在嘗試去分析〈夜曲〉中的悲劇意識起的作用。

二、解構〈夜曲〉的悲劇內容
「〈夜曲〉以美國紐約華裔名醫吳振鐸為中心,運用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觀點寫成。場景在吳的客廳,現在人物不過是吳振鐸與呂芳兩人,小說的時距大約三小時,而透過吳的內心思慮以及兩人的對白,卻縱橫了過去三十年,交代了四個重要角色的種種變化。除了吳振鐸具有個人情感的困結之外,呂芳、高宗漢、劉偉三人大致是政治因素導致悲劇的發生。小說中的四個胸懷大志的留學傑出人才,受到時局動盪的衝擊,報國心願難酬。」○1在時間長河中,本來美麗的理想,變成了悲劇結局的導火線。
〈夜曲〉又是白先勇作品中唯一一篇關涉到中共統治的內容。不僅呈現了時代的悲劇,也呈顯了中國人的苦難和驚心動魄的情節。從中可知,白先勇是想用悲劇意識對當時局勢進行一次有力的控訴。

三、各個悲劇人物與悲劇意識的關係
「在〈夜曲〉中,呂芳立志用音樂去安慰和教育中國人的心靈;高宗漢則要設計由東北到新疆的鐵路;劉偉志在改革中國的農業技術;但最後他們都是鬱鬱不得志,還遭受到嚴厲的迫害。文革時,他們都逃不過噩運,高宗漢被迫要去拖垃圾,受不了折磨,上吊自殺。呂芳的手被五七農場的荊棘長期刺傷,本來修長的五指,如今都幾乎變了形。劉偉下放到安徽合肥鄉下,挑了三年的糞,經常潑得一身,一頭一背爬滿了蛆。」○2所以說,小說中的他們是當時一班回國留學生的縮影。作者將目光放在他們身上,是對他們的各自的個人悲劇寄予關懷和同情。而悲劇意識正是我們對他們寄以同情的原因。此外,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本來只屬於一個人的悲劇是不會輕易波給到第三者,不會有廣泛的意義。但他們的悲劇都同時發生在中國的那個時代,小說中的人物悲劇便有了代表性,其感染力相對增大。它從個人悲劇變成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或群眾的的悲劇。悲劇情緒大增,更能發生思省。

四、愛情的悲劇意識間接令社會悲劇意識增大
在〈夜曲〉中,呂芳丈夫離異是一個悲劇,吳振鐸和前妻不完滿的婚姻也是一個悲劇。但他們是有機會逃離這個悲劇之中,而開始另一段美滿的人生。因為呂芳能僥倖回到紐約,而吳振鐸也在等候著這個黃金歲月中曾迷戀的彈蕭邦夜曲的女孩,他希望能重建舊好。但匆匆二十五年過去,不幸的遭遇和時間的磨練使呂方衰失了希望,心境變得蒼涼。呂芳再不敢去品嚐希望的滋味,因為己往的現實給她的打擊太大了。最終,兩人愛情落空,悲劇意識在小說中得不到解脫,反而進一步說明了不幸現實對人性理想的摧殘和反映了時間洪流對人造成的傷害。就是這樣,社會悲劇意識主題,即當時政治下的悲劇更加顯得鮮明和巨大。

「我現在很滿足,真的很滿足,我在裏頭多年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達到了:又回到紐約來。振鐸,我並沒有你想像那樣勇敢,有兩三次,我差點撐不下去了。可是,我怕死在那個地方。看到高宗漢的那種下場,在自己國家裡,死無葬身之地,實在寒透了心。」○3聽完呂芳的一段話,我們不得不對當時中國政治殘害人才予以痛苦疾首。而小說中的社會悲劇意識也得到進一進的發揮。
另一方面,通過人物遭受到的悲劇,悲劇意識的作用更會喚醒我們對過往歷史的反思。

五、小說中悲劇意識與作者經歷的結合
建國高中畢業時,白先勇原本保送臺大,但為了印證地理書上三峽水利灌溉計畫,造福億萬生靈,他毅然要保送成功大學的水利系〈臺大沒有水利系〉,這種雄心壯志,後來因志趣關係未得結果。但可見白先勇也十分關注大陸人們的生活。有如〈夜曲〉中那幾個知識分子對中國大陸的關懷。而他最終放棄了水利系和小說中吳振鐸雖然在美國有較好的發展,但他為不能回國醫治中國人,也經常引以為憾的悲劇情緒類似。所以說,在現實生活上,很多時候和小說一樣,是不隨人願的。不隨人願,其實就是一種深層的不易表露的悲劇情緒。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悲劇意識感受。所以說,小說中的悲劇意識己從小說中走了出來,小說的悲劇主題變得更為立體化、人性化、生活化了。如果這樣看,小說中的悲劇意識所具有的現實意義也更大了。

六、總結
「白先勇屬於探索〝永恆主題〞○4的作家。他生活在國民党名將之家,對舊中國,特別是上層社會的腐敗及其加諸人民的苦難有較深的了解。雖然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使他不少作品染有消极悲觀以致一切皆空的色調,但,他對現實的冷靜觀察,對弱小者的真摯同情以及對生活如實描繪,決定了他深刻地揭露了社會。」○5在〈夜曲〉中,白先勇把潛藏著撼人心魂的失落感,對國家興衰,社會劇變之感概,化為小說中的悲劇意識。在他看來人生的悲劇往往產於時間的長河永流,無可避免。於是小說中每個角落都隱隱包含了悲劇意識,容易使人覺得小說所帶有的悲劇意識是人類所共有。就是認為在時間長河中,人活著,便有悲劇,是人力不能更改的。而〈夜曲〉就是反映了過去生活的陰暗面和種種悲劇意識。他透過悲劇意識,對當時社會予以同情和有力的指控,在這方面看來,他是十分成功的。

註釋
○1意引自張素貞所著《細讀現代小說》第333頁,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五年版。
○2意引自張素貞所著《細讀現代小說》第334頁,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五年版。
○3引自白先勇所著《骨灰》第191頁,華漢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零年版。
○4所謂永恆主題即是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的問題。
○5白少帆等人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第427頁。遼寧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參考書目
1、 白先勇。《骨灰》。華漢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零年版。
2、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五年版。
3、 白少帆等人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台長: 遠稀
人氣(3,7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