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05 18:42:57| 人氣5,85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羅生門》的敘事分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黑澤明的《羅生門》,是一部充滿懸疑,離奇的電影。他運用恰到好處的拍攝手法,講述了一場樹林深處的兇殺案。其實,故事本身很簡單,但黑澤明通過不同的話語去扭曲或隱瞞了事實的真相,使事情變得複雜。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製造懸疑效果,因為找尋誰是真兇,只是電影的表層意義。事實的真相,也即是對動機的追尋、對人性的討論才是黑澤明的關懷所在。換言之,《羅生門》對人性的探討也就是在不同的話語間展開了。以下,對此電影進行分析。

一、《羅生門》的故事簡介
故事開始時,有三人〈僧侶、樵夫、庶人〉在羅生門裡避雨,他們開始討論一場發生在樹林的兇殺案,案中人物是強盜、武士及其妻子。樵夫和僧侶是報案人,從來才知道樵夫曾目睹了案發的全過程。
兇殺案大意是說:盜賊在山區遇上了這一對夫婦,垂涎那女人的美色,故使計綁起丈夫而強姦了那女人,但是對於武士的死每人都有不同的說法。在供堂上,盜賊說:「 自己和那男人堂堂正正地決鬥時殺死了他。」武士之妻子說:「自己受辱後受到丈夫的輕蔑而殺死了丈夫。」武士的鬼魂透過巫女的身體作供時說:「自己是自殺死的。」還有樵夫說:「是強盜殺的,但是強盜不是強者,武士更不是。」四個人有四個不同的真相,這令僧侶感覺到大惑不解。這時在羅生門的三人發現有一棄嬰在羅生門裡,庶人見狀馬上搶走了包裹嬰兒的棉布及他身上一些值錢的東西,然後離去。這令僧侶更加感到人是一種不可信任的動物,連沒有抵抗力的嬰兒都要傷害,直到樵夫抱起嬰兒欲把他領養,他才開始對人拾回信心及希望。

二、敘事分析
由前可知,這部電影的主要故事內容是深山樹林裡的兇殺案,但通過不同話語,構成不同版本的兇殺事件,表達了出不同的背後動機。可以這樣說,各人所講述的話語才是這部電影的靈魂所在。
從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來說,可以分為主敘事、子敘事和子子敘。黑澤明以攝影機視角構成主敘事,置身于局外,去描述各人的話語。在羅生門裡的三人則構成子敘事,故事也是由此而展開。而子子敘事就由四人在堂上的供詞所構成。電影中,不同人物的視角構成子敘事和子子敘事,間中以攝影機視角作出補充。其實,當以人物視角去作出子敘事或子子敘事,必帶有人物主觀性,由此,可以看出不同人的視角所看到的,或講述的,有其片面性。而這片面性,正是是引發由話語所構成的電影具有不可信性,從而推之,也就是人具有不可信性。而黑澤明對人性的思考正由此發端。

所謂人性,不用說是人自身體現。電影中四個人,講出了他們認為的不同的真相。但事實上,真相是唯一的。究竟哪一個人說真話?又哪一個人說假話呢?其背後理由又是什麼呢?
顯然,從子敘事可看出端倪。即由那四個人〈強盜、武士之妻、武士鬼魂、樵夫〉所講述的話語,可整理出事情的脈絡。
四個敘述者用不同話語重構組合了兇殺案的序列。但四個序列是有其共通性。用一句敘述句去表示:強盜見色起心,使武士之妻失貞,導致武士死亡。
但由於四人都有其目的而有所隱瞞,都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故四人所講述殺人的情節,又不盡相同。
盜賊說:「 自己和那男人堂堂正正地決鬥時殺死了他。」表達出盜賊的虛榮心,認為自己是靠實力殺死武士,並得到那女人的歡心;
用一句敘述句去概括:強盜見色起心,並得到女人的歡心,在比試中殺死了武士。
在這裡,強盜是主體,武士是客體,女人起催物劑的作用,引致出現了兇殺案。
武士之妻子說:「自己受辱後受到丈夫的輕蔑而錯丈夫。」那是因為她受不了丈夫對自己失貞嘲弄和輕蔑的眼神,為自己的失貞而找借口而講出另一版本殺人情節;
用一句敘述句去概括:女人因為被強姦,加上受丈夫輕蔑,錯殺丈夫。
在這裡,女人是主體,丈夫是客體,而強盜則起催物作用,引發了兇殺案。
武士的鬼魂透過巫女的身體作供時說:「自己是自殺死的。」那是為維護自己作為武士僅存的尊嚴而說出的殺人情節。
用一句敘述句去簡括:妻子被強姦,自己又被強盜打敗,于是自殺而死。
武士自己是主體,妻子和強盜引起催化作用,導致此案件的出現。
樵夫說:「是強盜殺的,但是強盜不是強者,武士更不是。」樵夫的供詞中,說出強盜強暴後,的確想擁有女人,未料他發現女人的武士丈夫已經嫌厭這被糟蹋過的女人,強盜竟然也因此丟棄女人。女人羞辱悲憤之餘,說出「誰是強者我跟誰!」導致兩個男人開始競爭。打鬥過程兩人其實都充滿恐慌與懼怕,最後強盜殺了武士。
從邏輯上看,樵夫不是案中人,照理不用偽造說謊。他的供詞是值得相信的,但卻隱瞞了部份真相,因為他偷了武士的短刀,於是其證供亦出現了不可信性,這是另一版本的兇殺情節。
用一句敘述句去簡括此情節:女人被強暴,用言語激發兩男人的自尊心,最後強盜殺了武士。
此處,女人是發送者,言語是客體,接受者是強盜和武士。於是,出現這個殺人情節。
以上,四個敘事者,重新組合了事件的序列。四個序列的起因都是因為強盜見色起心,強暴了武士之妻,但各人又為對自己有利的言語去重構事件的序列,於是導致事件的發展和結果發生了變化,人物所擔當的行動者角色相應而所不同。


三、小結
行文至此,誰是兇手己不大重要,觀眾或導演所關懷的是為何每人都不能說出實話,而用話語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為了利益而埋沒良知。難道人性就是這樣?《羅生門》坦坦白白地向觀眾展現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四個敘事者代表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都有其劣性,也就是都具有脆弱、黑暗內心的一面。深入一看,戲裡的人物都可化為身份標誌,其所說話語就是其代表意義,此意義能廣泛地反映人類,不論何身份何地位,都有其陰暗一面。以此言之,如果我們把戲裡所有人物都看作功能性人物,只是依附情節,倒不如把內裡人物看作有血有肉的心理性人物更為合適,因為此映片是關懷人性的電影,主要並不是講述一個故事的真相。實際上,大家想知道的真相反而是人是否只有自私才能生存?人性真的是黑暗的嗎?這是以有血有肉的人物為代表的。在黑澤明的《羅生門》裡,肯定了人具有不可信任性,但是否人就是沒有良知?結尾部份庶人拿走嬰兒的棉布,而樵夫又打算收養嬰兒,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整部電影的吊詭──人性是好還是壞,是否人人都只關心利益,而妄顧忽略一切?戲中的僧侶不能回答,只能表示關注,而觀眾又能回答嗎?黑澤明在《羅生門》裡對人性的思考是沒有答案的,正如戲中的兇殺案也是沒有唯一的真相的。或者,人性就是這樣,真真假假,好好壞壞。這是《羅生門》對人性的探討的結果,但也只是思考人性的一個開始。

台長: 遠稀
人氣(5,852)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蘋果紅茶
分析的真是太好了!! :)
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或是兩者並存,
真的是一個未知數。
2012-06-22 02:45:24
遠稀
^^多年前的文章,十分粗疏.謬讚了.我也相信人性總有一點光輝.
2012-06-23 17:39: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