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露餡‧小心取用】
不良對話-《壞教慾》
○:
阿莫多瓦此次交出一部感情積壓多年的影片,一樣遊走於變裝皇后、變性慾者、同志、與戀童種種情愫之間,繁華富麗一如他擅長的色彩美學。主軸大約可區分為二,一是在《旅程》劇本的童年追溯,二是兄弟、神父、導演之間的情愛糾葛。情節敘述有條不紊,拍攝嚴謹精簡,保持他從《窗邊上的玫瑰》之後的精準敘事,情感流洩倒是保守許多,令人覺得稍稍遺憾。
△ :
《壞教慾》是阿莫多瓦多部作品之中「精神出軌」最過嚴重的一次,所謂的「精神」指的就是一種媒體人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我想說的是他失去了一個作導演所該負擔的娛樂義務,整部作品之中只看見了悲哀赤裸的人性面,而沒有一絲對生命荒謬的嘲笑令人窒息,所有角色都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去挖掘過去的苦痛,再將苦痛兌超值現金錢以完成夢想(卻成了空想),反觀導演則是為了現在而去挖掘真相,為當下而活,卻也唯獨他失去了夢想。
○ :
我的確有相似的感覺,但非並如你一樣覺得嚴重。或許,越貼近自己生活的事情,越是難以大剌剌地呈現出來(越是靠近,越是容易失焦),所以喪失了以往的娛樂性。我不明白,為何阿莫多瓦必須該負擔娛樂義務?因為他先前作品《綁上綁下》、《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高跟鞋》、《我造了什麼孽》等等都具備娛樂效(笑)果,所以必須持續嗎?還是邊緣人物、非主流異議分子的愛情慾望必須以喜劇包裝,以免主流人士消化不良?但撇開娛樂性,阿莫多瓦身為編導,其實《活色生香》之後,他的創作越加嚴謹,也跳脫狹隘的取悅效果,呈現一種大格局的姿態,卻也更加顯得嚴肅悲壯。
△ :
我只能說每個人都想成為上帝,而一片土地上能夠容納多少上帝?阿莫多瓦的影片乍看百花齊放,叢中多是群魔亂舞,這究竟是天堂的景象還是地獄?只在一念之間?我只能說他的結構嚴謹不過更加暴露內容中的空洞,童年時的同性情誼、性別認同上的戲劇轉折、同性或異性間交媾的基本願望完全交代不清,彷彿本來如此,幾乎帶有某種獨裁色彩。而主流與非主流之間實在沒有誰對誰非,兩者之間又是否會有交替或是灰色地帶的可能?消化不良是腸胃還是食物的問題?我不過以一個患者(非醫者)的姿態說出我的感受(非診斷)。
○ :
我承認是非黑白、主流非主流並不是絕對二分,中間或多或少都有幽微閃爍。但是《壞教慾》影片中的基調設定為神父對男童伊納休的愛,如上所說,本身沒有對錯,錯的是孺慕方式,尤其他對聲音的著迷,彷彿神父對那一窪小小口腔充滿慾望,聲音成為耳朵(生理)慾望的媒介。影片也批判神父的權威,神父與伊納休可以發展任何形式的愛慾,但不能藉由權力限制伊納休對安利奎的愛,更不能迫使安利奎離開教會學校。《旅程》(劇中劇)裡的伊納休被另一個神父扭斷脖子死了,劇外的伊納休卻為相同原因(威脅神父)遭受弟弟與神父圍困,吸毒過量而亡。阿莫多瓦拋出了一個議題,伊納休可以要求馬諾羅神父為20年前的行為負責嗎?準確一點地說,一個變性慾的吸毒者,如何威脅已經結婚、不再是聖潔神父的馬諾羅對以往的迫害付出代價?又為何決定洗心革面、重新生活的伊納休反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甚至再也無法見到安利奎)?
△ :
我又怎能不說這像是一部非主流的教育片?非主流的教育片不但不具商業價值反而叫人無所是從,我應該選擇左右來為他站台嗎?生命本來就是一種修行的過程,當你面對美色和災難都不為所動時,就是一種接近死亡的成就,而電影(故事)對我來說,是一種提供反修行的方式,集體撩撥修行者的七情六慾,看見誘惑感到心動,經歷劫難感到慌恐,這是我還存在的證明。
○ :
一切皆從修行開始,也從修行結束,阿莫多瓦也有他的編導修行。雖然類似的元素一再重組,開創的影像漸趨成熟,或因成長世故,年少時期粗糙創作的生猛活力不再,這是不想重複足跡的改變之一嗎?或是逐漸妥協的衰老使然?我相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知識傳承,但卻也是強迫貼近主流的生活運用方式。複製的教育模式,往往令人失望。因為缺乏時代精進的價值建構,異於常態的生命情境便顯得不堪入目。弟弟Angel(藝名)精心巧扮哥哥伊納休《旅程》中的主角Zahara,甚至僭越取代20年後的伊納休。角色的扮演成為他一心嚮往的生存方式,無論Zahara或伊納休,他永遠只是活在夢想裡,現實戮力一戳,膿血紛流,惡臭難忍。劇中一幕,Angel隨安利奎回到住處游泳,安利奎坐在池邊椅子休憩,Angel沒入池中,緊貼磁磚,泳池上下成為視覺的分割,一是無知的安利奎,一是無助的Angel。他們都歷經生命的磨難,馬諾羅神父是壞教慾始作俑者。眾人都付出了代價,無論童年或成人、吸毒或貪婪,《旅程》拍攝完後,感傷的情緒緩緩渲染。學習不良對話、眺望軌外生活,也許可以為蒼白人生喚回一絲希望的憧憬。
壞教慾-Bad Education
導演:培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
編劇:培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
演員:蓋爾賈西亞貝納 Gael Garcia Bernal
費雷馬提涅茲 Fele Martinez
哈維耶卡馬拉 Javier Camara
路易士霍馬 Lluis Homar
丹尼爾吉曼奈茲卡丘 Daniel Gimenez Cacho
法朗西斯科波以拉 Francisco Boira
蕾歐諾瓦特林 Leonor Watling
西班牙‧2004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