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4-25 14:33:29| 人氣1,4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接觸「先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接觸﹝先知﹞/潔民>
(心靈補藥電子報十七期)

  第一次接觸《先知》(純文學出版社,1991/10 )這本書,是在唸二專的時候,有一位學姐介紹我閱讀,看了之後,我非常地喜歡它,為什麼呢?這可能要從我個性上的特質來說。我從小就很喜歡思考,讓思緒天馬行空的去馳騁,但是有很多問題卻是我想不通的,尤其是關於生命的疑問。過去我常問自己,我到這個世界來做什麼?或許那樣的想法,在教育心理學上來說,是一種青少年統整階段的問題,但是,我仍然努力的尋求生命的答案。

  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我有過茫然,也有過虛無的感覺,甚至在低潮時期覺得生命毫無意義。直到我看到《先知》這本書,作者借著「先知」之口,論遍有關人類從生到死之間,所產生的各種抽象的感情與具體的需要,我才產生另一層次的思考,轉換成覺得生命是有意義的,而且應該把握有限年光,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先知》這本書的作者是卡里‧紀伯侖(Kahlil Gibran),如同譯者王季慶云,這本書中所談論的哲理,也許不一定是作者的創見,但是乃是作者在長久的生活經驗中,對愛與睿智的體悟所形成的結晶,其中深邃廣博的見解,幾乎是達到了人類精神修養的最高境界,歷久彌新,不受時空所侷限,對我的人
生啟發是很重要的。

  關於孩子,《先知》中說:「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產生於『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雖然他們與你同在,卻不屬於
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你可以供他們的身體以安居之所,卻不可錮範他們的靈魂,/你可以奮力以求與他們相像,但不要設法使他們肖似你。/因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滯戀昨日。」這樣的思想,提醒我們尊重每個獨立的生命與個體,不應該強迫任何人符合我們自私的期望,即使是
自己的孩子。

  對於愛,《先知》中說:「愛不給什麼,只給予他自己。他不取什麼,只取自他自己。/愛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為愛是自足於愛的。」這種對愛的看法,跟一般人印象中的「愛是占有」是不同的,它提醒我們,對於真愛的認識,愛是一種自動自發的省思與行為表示,是毫無所求的。

  對於快樂與悲傷,《先知》中說:「悲傷在你心中切割得越深,你便能容納更多的快樂。……/當你快樂時,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將發現,只有那曾使你悲傷的,正給你快樂。/當你悲傷時,再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將明白,事實上你正為曾使你快樂的事物哭泣。……/的確,你像秤一般懸掛於你的快樂與你的悲傷之間。/只有當你心中空無一念時,你才平衡靜止。」快樂與悲傷的感覺,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清楚的人,就不會被快樂與悲傷左右,因為知道它們的起源,知道其所由生,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要受這些情緒的影響呢?應該是如同佛家所說的「一念不生」吧!

  對於罪與罰,《先知》中說:「當你的心神遊蕩於風之上時,/你,孤獨而無戒備的,對別人犯了錯,也就是對自己犯了錯。……/但你們不能使無辜的人悔恨,也不能令罪人心中釋然。/痛悔在夜半將不喚自來,使人自夢中醒來而省視自己。」《先知》中如詩句般的哲理,使我常常在閱讀時停留在某一句反覆咀嚼深思,它給予我心靈的充實與平靜。

  讀了《先知》之後,其中所啟示的人生哲理,使我產生很深的感動。也令人深刻地感受到紀伯侖偉大人格的真善美,他充滿真與愛的人道主義,除了展現在他的作品上,也實踐在他的生活中,他對人類無比的愛,使他超乎凡人,也贏得許多人的崇敬。王季慶說:「如果要用一個字來表現這個人和他的作品,那個字就是『單純』(simplicity)。這個字也就是紀伯侖對他所最崇敬的四個人:蘇格拉底、耶穌、貞德和林肯的評語。」用一顆單純的真心去面對這世界,對於一直思考自己是什麼、為什麼來這世界的我來說,正是心裡所嚮往的境界。

  閒暇之時,我仍舊極愛翻閱《先知》這本書,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與人生經驗的累積,使我解讀《先知》中雋永話語的方式有了不同層次的轉變,有一種出於心靈美的智慧在我腦海中流
動,湍流不息,因此,每一次的閱讀都令我受益良多。我也相信,任何有心追尋人生真諦,或希望懂得如何生活的人,必不能錯過這本能夠開啟智慧的書。

台長: 鏡若
人氣(1,4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書心得 |
此分類下一篇:濁水溪的沉思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