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06 23:23:17
澳門小城風光好,遊客絡繹不絕。大三巴、龍環葡韻、媽祖閣、觀音堂,常常密密麻麻的印刷在彩色地圖上,相映成趣。雖然景點多,車多,人多,寵物多......總有走到小城盡頭的一天。如果不在東、西望洋山上鳥瞰,也得爬上大炮台騎滾燙滾燙的炮殼,才尋得一個半個嶄露頭角的葡式屋簷。小城街道密如蛛網,一旦迷途,就要花上大半天也未完成「朝聖」之重任。就趁聖保祿遺址仍未被酸雨感化的時候,小城實在需要一個像巴黎鐵塔、悉尼歌劇院、馬來西亞雙子塔那類標誌性的地標。
小時候很珍惜節日的假期,總嚷著去這去那。我最愛到主教山上,看樹叢中的煙花碎屑;其次就是逛到融和門下的海傍,聽濤望海。
融和門構造別樹一格,八面玲瓏,環繞它轉一圈,面面都是門的形狀。它筆直地在海邊佇立,見證四面八方車船的往來,扮演著溝通東西之門的重要角色。白晝,黑亮的雲石披在門上,與各種顏色的建築物成強烈對比。夜幕低垂,在金黃色街燈的薄紗之下,鈦白的射燈塑造出利落的輪廓,屹立在漆黑一片的海天之間。雖然融和門沒有聖母的慈祥,沒有鐵塔的巍峩,卻充滿了君子的氣度。
不足兩歲的觀光塔,漸漸成為遊客的新寵兒。若嫌登上百級石階汗流浹背,又怕杏仁餅在嘴裏粉碎的殘存;也得鑽進塔底,直升百層,來個隔岸觀火,眾裏尋他。即使小城的版圖不夠壯麗,旋轉餐廳、展覽廳和電影院也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可惜客似雲來的日子不多。也許澳門的迷人藍天容不下白雲吧。不過,觀光塔的現代化補充了傳統美景的不完全,使小城的宣傳海報上多了一把量度景物的尺。
融和門的名字早已石沉大海,就像白鴿巢公園裏的雕塑「擁抱」一樣,鮮為人知。旅遊塔雖然受遊客歡迎,但本地人卻說不值一看。究竟是甚麼原因呢?
零三年九月
導讀:
這是商業色彩濃厚的一篇普普散文,銷售對象主要是老師和長輩,從中獲取暴利──分數。章中亂用成語、河水氾濫,汛情嚴重。
如讀者看後感到頭昏腦脹,應予以巨額賠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