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2-06 15:08:03| 人氣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知名商品 CP值爆表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最近常去逛的店歇業了,之後就好少到那邊晃啦,

可是朋友一直問我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那裡買比較便宜!

上網幫他查了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相關的評價,推薦,開箱文,價格,報價,比較,規格,推薦那!

經過多方比較後,發現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居然曾造成搶購熱潮,

價格也很實在,重點是買的安心,到貨的速度還滿快的,

不用出門送到家。還有超級大重點,比超商便宜!!

一拿到之後為之驚艷,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CP值超高!。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我要購買

商品訊息功能CP值爆表

商品訊息描述















  •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美學大師 蔣勳 二○一○最新作品 十月隆重出版
    【另有全彩印刷絨布硬封精裝本】

    帶領您與諸帖素面相對
    進入一千七百年前
    看流雲舒卷,看積雪凝寒,看花開爛漫
    也看見──最荒謬絕望的時代 最率性真實的人生

    「手帖其實不是書法,手帖是洞澈生活的空靈明淨小品。」

    這些「手帖」──文人間的書信便條,因為書法之美,流傳下來,成為後世臨摹寫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時具有「私密」、「隨性」卻又極為貼近「真實」、「率性」的文體。曖昧迷離、若即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力量。

    ●陸機《平復帖》●王羲之《十七帖》、《適得帖》、《遠宦帖》、《快雪時晴帖》、《寒切帖》、《嚴君平帖》、《漢時帖》、《成都城池帖》、《蜀都帖》、《鹽井帖》、《旃罽帖》、《藥草帖》、《上虞帖》、《服食帖》、《積雪凝寒帖》、《姨母帖》、《二謝帖》、《得示帖》、《喪亂帖》、《頻有哀禍帖》、《憂懸帖》、《兒女帖》、《妹至帖》、《執手帖》、《初月帖》、《衰老帖》、《轉佳帖》、《極寒帖》、《如常帖》、《得涼帖》、《蘭亭序》●王徽之《新月帖》●王獻之《中秋帖》、《廿九帖》、《奉對帖》●王薈《癤腫帖》●王慈《栢酒帖》●王珣《伯遠帖》●王志《一日無申帖》……………

    南朝畢竟過去了。美麗故事裡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只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

    那是殘酷到無法想像的年代,那是嚎啕大哭的年代,那是人性被摧毀絕望無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貫穿,痛到肝被貫穿,痛,卻無可奈何──正是王羲之的手帖裡重複用得最多的字──但在這樣的年代中,那些以「奈何」「奈何」手帖作為生活註腳、互通親友間平安聲息書信的南朝文人,卻還是可以「仰觀宇宙之大」,看流雲舒卷,看積雪凝寒,看花開爛漫。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充滿艱難、困頓、折辱、劇痛、磨難的生活境遇中,仍然努力地活出自我,更相信文化是長久可以傳承的理想,相信手寫的墨跡斑斑可以傳遞美的生命信念,並為「美」作最後的見證。

    部分文字摘錄:

    ●後代的人一次一次臨摹南朝手帖,其實不完全是為了書法,而是紀念著一個時代曾經活出自我的人物。
    ●「帖」是文人在亂世裡一些小小記憶,絹帛殘紙上墨蹟斑斑,好像要頃刻化煙塵而去,卻使人讀後心情難以「平復」。
    ●讀「帖」的時候常對江左風流人物有嚮往;但是,大江東去,歷史的確對任何個人都一無惋惜眷戀。
    ●大概也因為那不可言說的感傷,日積月累,形成南方文人性格裡一種揮之不去的「謔」的玩世不恭吧。
    ●簡短的書信背後是慘絕人寰的時代悲劇,不能承擔的生命傷痛,以及反覆無盡的虛無幻滅。
    ●殘破斑剝的紙上,墨痕如煙,筆勢線條從容自在,平實裡透露了雍容與優雅,可見王氏家族子弟最好的教養與品格。
    ●一個家族,在這樣的亂世,仍然相信手寫的墨跡斑斑可以傳遞美的生命信念,彷彿是在為「美」作最後的見證。
    ●我看《旃罽帖》,像秋日晴空一絲流雲,可牽可掛,可捲舒可伸展,也可以散到無影無蹤,只是記憶裡的一點執著。
    ●養心殿這小小的暖閣裡的小小的「窩」,是真正乾隆自己的空間了。在簡單安靜的手帖旁邊,他才回來做自己了。
    ●「靜佳眠」,像一根繞藤的鬚蔓,像一片無風中墜落的秋葉,像水波在土岸邊迴旋,像空氣裡一聲歎息的尾音。
    ●「寒切」二字,草體流轉,像雪片在飄。映在日光裡,爛漫紛飛,像在心中飛揚迴盪不去的南朝的記憶。
    ●東晉江左名士崇尚個人自由,書帖瀟灑自在,風行雨散,潤色開花,自有一種品格,是不能為權貴「題榜」的。
    ●晉人真跡筆墨,線條收放間流暢灑脫,像正在綻放的花瓣;墨色在轉折處的濃淡變化與重疊,也如煙雲幻滅。











    魏晉時期,「手帖」是文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最初並沒有一定具備作為書法範本的功能。後來因為王羲之手帖書信裡字體的漂亮,在他去世後三百年間,這些簡短隨意的手帖才逐漸被保存珍藏下來,裝裱成冊頁卷軸,轉變成練習書寫、欣賞書法的範本。擅長談「美」的蔣勳在這本新作中,主要在講「手帖」,也講一些遙遠的南朝故事。但看著看著,讀者會發現更多是蔣勳自身的感悟,就像他散步時,常常會看到地上落花,這時他便寫道:「有時候看王羲之的手帖,會無端想起初到南方的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花?」所以閱讀這本書,不僅可以欣賞「手帖」從容自在的筆勢線條,更重要的是可以窺見不同時空對「美」的追尋理念。











    哪裡買





    居家商品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目錄導覽說明



    • 蓴菜鱸魚───────代序
      ●虱目魚腸 ●張翰 ●蓴菜羹、鱸魚膾 ●手帖

      第一輯 平復帖
      1 火箸畫灰──《平復帖》種種
      ●啟功先生釋文 ●「佚名」書畫 ●右軍之前,元常之後 ●讀帖
      ●禿筆賊毫,火箸畫灰

      2 平復帖──陸機 3 陸機──「華亭鶴唳」 4 會稽雞 5 顧榮──「彥先」
      6 賀循──彥先 7 晉人殘紙 8 鬼子敢爾 9 羊酪與蓴羹

      第二輯 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一):姨母帖 初月帖
      ●姨母帖──哀痛摧剝 ●初月──卿佳不?
      萬歲通天(二):癤腫帖 新月帖
      ●癤腫 ●新月帖 ●雨濕熱,復何似?
      萬歲通天(三):廿九帖 栢酒帖 一日無申帖
      ●美,通過朝代興亡 ●王獻之《廿九帖》 ●王慈、王志

      第三輯 十七帖
      1 周撫 2 旃罽帖 3 三希堂 4 靜佳眠──適得帖 5 東籬 6 遠宦──救命
      7 寒切 8 上虞謝安 9 王謝堂前 10 積雪凝寒 11 得示帖 12 奉對帖
      13 榜書 14 伯遠帖 15 妹至 16 容止 17 執手 18 噉 19 平城京 20 大福
      21 小津 22 花事 23 書空 24 永和九年 25 苦楝 26 聲明 27 蛇驚
      28 智永
      29 手帖───────跋
      東坡《臨江仙》───────附錄
      ●夜飲 ●東坡 ●鼻息雷鳴 ●此身

















    蓴菜鱸魚───────代序

    南朝畢竟過去了,美麗故事裡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只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後代的人一次一次臨摹王羲之南朝手帖,其實不完全是為了書法,而是紀念著南方歲月,紀念著一個時代曾經活出自我的人物,懷念著他們在秋風裡想起的故鄉小吃吧。

    虱目魚腸
    ────小吃,比大餐深刻,留在身體裡,變成揮之不去的記憶,是可以讓人連官都不想做的。
    做大官,常常就少了小吃的緣分。


    剛從上海回來,想念起台南赤崁的虱目魚腸。
    如果在台南過夜,通常一大早會到赤崁樓後面一家小店吃最新鮮的虱目魚腸。魚腸容易腥,稍不新鮮,就難入口。因此一大早,五、六點鐘,剛撈上來鮮活的虱目魚,才能吃魚腸。新剖的魚腸,經沸水一汆,即刻撈起,稍沾鹽醬,入口滑膩幼嫩,像清晨高山森林的空氣,潮潤有活潑氣味,吃過一次,就成為身體裡忘不掉的記憶。
    唐代歐陽詢的《張翰帖》裡說到大家熟悉的一個人「張翰」──「因秋風起,思吳中菰菜鱸魚,因命駕而歸」。
    張翰當時在北方作官,因為秋天,秋風吹起,想起南方故鄉的鱸魚蓴菜羹,因此辭了官職,回到了南方。
    因為故鄉小吃,連官也不做了,張翰的掙扎比較大,我慶幸自己可以隨時去台南吃虱目魚腸。
    「鱸魚蓴菜」因為張翰這一段故事成為文化符號,一千多年來,文人做官,一不開心就賦詩高唱「蓴菜鱸魚」。
    辛棄疾的句子大家很熟:「休說臚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季鷹是張翰的字,他幾乎變成漢文學裡退隱的共同救贖了。然而,私下裡,我寧願相信那一個秋天,張翰突然辭官回家,真的是因為太想念故鄉的小吃。
    小吃,比大餐深刻,留在身體裡,變成揮之不去的記憶,是可以讓人連官都不想做的。做大官,常常就少了小吃的緣分。

    張翰
    ────他們的故事留在《世說新語》中,與南朝文人跌宕自負的「手帖」,
    一同成為江南美麗又感傷的風景。


    張翰出身吳地望族,他的父親張儼做過吳國的大鴻臚。吳國滅亡,江南許多舊朝的士紳期望跟新的西晉政權合作,紛紛北上求官,其中包含了陸機、陸雲、顧榮、賀循、張翰。他們的時代比王羲之稍早,他們的故事卻一一都成為後來南朝王羲之那一代文人的深刻心事。他們的故事留在《世說新語》中,與南朝文人跌宕自負的「手帖」, 一同成為江南美麗又感傷的風景。
    我喜歡《世說新語》裡三段有關張翰的故事──
    第一段是吳國滅亡不久,南方士族的賀循應西晉新政權徵召,北上洛陽擔任新職。賀循是浙江紹興人,北上時經過吳的金閶門,在船上偶然聽到極清亮的琴聲,賀循因此下船,認識了張翰,成為好朋友。
    張翰問賀循:「要往哪裡去?」賀循說:「去洛陽擔任新職,路過這裡。」
    張翰說:「吾亦有事北京。」當時南方人都把北方新政權的京城稱為「北京」。
    張翰因此即刻搭了賀循的船一起去了京城,連家裡親人也沒有通知。
    這一段故事收在《世說.任誕》一章,似乎是認為張翰跟賀循才初見面就上船走了,連家人也不通知,行為是有些放任怪誕吧。
    張翰行為的放任怪誕更表現在他的第二段故事裡。

    蓴菜羹、鱸魚膾
    ────張翰的三段故事都像「手帖」,一帖一帖都是南朝歲月的美麗故事。


    《世說.識鑒》一章記錄了張翰秋天想念家鄉小吃的故事。
    當時北上的張翰已經在齊王司馬冏的幕府裡作幕僚,齊王位高權重,野心勃勃,正在權力鬥爭的核心。那一個秋天,張翰忽然「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感嘆地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
    人要活得開心,如何為了權力財富跑到幾千里外被官職綁住!
    張翰因此回家鄉了,《世說》把這一段故事放在〈識鑒〉,因為司馬冏不多久兵敗被殺,張翰逃過簒逆同黨一劫。
    《世說》這一段故事並不完全,《晉書.文苑》有張翰的傳,也正是歐陽詢《張翰帖》抄錄的文本。
    當時張翰跟同樣來自吳國的同鄉顧榮說:「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
    《晉書.張翰傳》說得明白,天下紛亂,災禍接連不斷,有名望在外的這些吳國舊士紳一定是新政權攏絡的對象,張翰用了四個字「求退良難」,退都退不了,退不好也是要獲罪遭難的。「求退良難」令人深思。
    〈文苑傳〉裡的句子,歐陽詢《張翰帖》也有脫漏。張翰要顧榮小心,要多防備政治鬥爭的可怕。顧榮很感嘆,握著張翰的手──「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採南山蕨,飲三江水耳。」
    顧榮後來並沒有福氣跟張翰一起退隱,沒有福氣「採南山蕨,飲三江水」。
    過不多久,西晉政權因為權力鬥爭,分崩離析,永嘉之亂(三一一年),顧榮回到南方,結合南方吳地士紳豪族,輔佐晉元帝司馬昱在南京建立東晉政權,那時候王羲之大概十歲左右,隨家人逃難南遷。
    顧榮與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是穩定南方政權最關鍵的人物,顧榮這些南方舊士族,在北方做官,膽顫心驚,小心翼翼,在政權鬥爭夾縫裡求生存,飽受委屈。一旦西晉滅亡,王室南遷,晉元帝也要靠這些士族支持才能穩定朝政。
    《世說》裡有一段故事是耐人尋味的──
    「元帝始過江」,晉元帝剛在南京稱帝,感慨地對輔佐他的顧榮說:「寄人國土,心常懷慚」。剛移民到南方的「外省人」皇帝司馬昱覺得是「寄人國土」,心裡老是懷著慚愧不安。
    元帝的話也許是一種試探,顧榮歷經朝代興亡,在政權起落中打滾,他的反應是有趣的,他即刻跪下,向元帝說: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
    顧榮講了一番漂亮的話,安定元帝的疑慮,他的這一段故事被放在〈言語〉一章,《世說》認為顧榮言語敏捷得體,我想其實是吳地舊臣長久養成的一種圓融的生存本能吧。
    這個顧榮後來壽終正寢,元帝親自弔唁,備極哀榮,《世說》有關張翰的第三個故事正是發生在顧榮喪禮上。
    顧榮生平好琴,喪禮靈床,家人放了他平日常用的琴。張翰前往祭弔,直上靈床鼓琴。彈了幾曲,撫摸著琴說:「顧榮啊,還能聽見琴聲嗎?」大哭,也不問候家屬就走了。
    張翰的三段故事都像「手帖」,一帖一帖都是南朝歲月的美麗故事。

    手帖
    ────這本書講「手帖」,講一些遙遠的南朝故事,
    但是,我總覺得是在講自己的時代,講我身體裡忘不掉的的記憶。


    魏晉時期,「手帖」是文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最初並沒有一定具備作為書法範本的功能。
    因為王羲之手帖書信裡字體的漂亮,在他去世後三百年間,這些簡短隨意的手帖逐漸被保存珍藏,裝裱成冊頁卷軸,轉變成練習書寫、欣賞書法的範本,「帖」的內涵才從「書信」擴大為習字的書法範本。
    特別是到了唐太宗時代,因為對王羲之書帖的愛好收藏,以中央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手帖。把原來散亂各自獨立的手帖編輯在一起的,刻石摹搨,廣為流傳,使王羲之和許多南朝手帖,因此成為廣大民眾學習書寫的漢字美學典範,產生《十七帖》一類官方勑定的手帖總集版本,也促使「帖」這一個辭彙有了確定書法楷模的意義。
    因為「手帖」意義的改變,原來南朝文人書信的特質消失了。唐代的名帖,像歐陽詢的《夢奠帖》《卜商帖》《張翰帖》,都已經不是書信性質的文體,連字體也更傾向端正謹嚴的楷書,魏晉文人行草書法手帖的爛漫灑脫自在都已不復再見。
    歐陽詢的書法大家熟悉的多是他的碑拓本,像《九成宮》《化度寺碑》,已經成為漢字文化圈習字的基礎範本,也都是楷書。
    歐陽詢名作,收藏在北京故宮的《張翰帖》《卜商帖》和遼寧博物館的《夢奠帖》,其中或有雙勾填墨的摹本,但年代都非常早,不會晚過宋代,摹搨很精。
    《張翰帖》近年北京故宮展出過,卷尾還有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的題跋。
    王羲之字體的行草風格與他書寫的內容有關,因為是寫給朋友的短柬、便條,所以率性隨意,「行」「草」說的是字體,其實也是說一種書信體的自由。
    《張翰帖》不是書信,是從《晉書.文苑傳》的張翰傳記中抄錄的文字,是嚴肅性的史傳,因此歐陽詢的用筆端正嚴格到有些拘謹,已經不是南朝美學的從容自由了。
    《張翰帖》一開始介紹張翰「善屬文,縱任不拘」文學好,為人任性不受拘束。下面就是與顧榮的對話,結尾兩行是最美的句子「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一向端正嚴肅的歐陽詢,似乎寫到這樣的句子,也禁不住筆法飛動飄逸了起來。
    宋徽宗曾經評論《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高宗也曾經評判過歐陽詢的書法「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猛銳長驅」「四面削成」「險勁」「剛勁」都可以在《張翰帖》的用筆看出。
    特意從《晉書.張翰傳》裡抄出這一段文字,歐陽詢與許多初唐文人一樣,流露著對南朝手帖時代風流人物的崇敬與嚮往。然而,南朝畢竟過去了,美麗故事裡人物的灑脫自在隨大江東去,只有殘破漫漶的手帖紙帛上留著一點若有若無的記憶。
    後代的人一次一次臨摹王羲之南朝手帖,其實不完全是為了書法,而是紀念著南方歲月,紀念著一個時代曾經活出自我的人物,懷念著他們在秋風裡想起的故鄉小吃吧。
    每到江南,秋風吹起,也會想嘗一嘗滑潤的蓴菜羹,切得很細的鱸魚膾,但是都比不上在台南赤崁清晨的虱目魚腸。
    收在這本書裡的許多篇章在講「手帖」,在講一些遙遠的南朝故事,但是,我總覺得是在講自己的時代,講我身體裡忘不掉的虱目魚腸的記憶。
    也許哪一個秋天,可以磨墨寫一封信告訴朋友:清晨台南赤崁食虱目魚腸,美味難忘。
    初安民兄誠摯豪氣,有俠士風,他創立《印刻》文學雜誌,我心中時時紀念著要為他寫一輯「南朝故事」。拖延數年,安民不以為忤。改日相約,一起去赤崁嘗一次虱目魚腸。

    二○一○年五月廿四日八里 蔣勳記事

















    第一輯 平復帖/選文一篇

    1 火箸畫灰──《平復帖》種種

    【我一方面閱讀諸家不同說法,但是晨起靜坐,還是與《平復帖》素面相見。細看那一張殘紙上墨痕斑剝,禿筆,沒有婉轉纖細的牽絲出鋒,沒有東晉王羲之書法的華麗秀美、飄逸神俊的璀璨光彩。但是《平復帖》頑強勁歛,有一種生命在劇痛中的糾纏扭曲,線條像廢棄鏽蝕的堡壘的鐵絲網,都是蒼苦荒涼的記憶。】

    《平復帖》大概是這幾年在古文物領域被討論得最多的一件作品。

    《平復帖》唐代就收入內府,宋代被定為是西晉陸機的真跡。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曾經看過,用「火箸畫灰」四個字形容《平復帖》禿筆賊豪線條的蒼勁枯澀之美。宋徽宗有朱書題簽,「晉平原內史陸機士衡平復帖》,題簽下有雙龍小璽,四角有「政和」「宣龢」的押印。

    《平復帖》在元代的收藏經過不十分清楚。明清時代曾經韓世能、韓逢禧父子、安儀周、梁清標等人收藏,綾邊隔水上都有收藏印記。董其昌在韓世能家看過,也留下跋尾的題識。

    乾隆年間收入內府,後賜給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清末再轉入恭王府,流傳到溥心畬手上,隔水上也有「溥心畬鑑定書畫珍藏印」。溥心畬為了籌親人喪葬費,轉手賣給張伯駒,一九五六年,張伯駒把《平復帖》捐出,收藏於北京故宮。

    啟功先生釋文

    ──── 一千年來定為陸機作品的《平復帖》似又重新需要釐清真正的作者,

    或重新定位為晉代某一佚名文人的手跡了?

    《平復帖》是漢代章草向晉代今草過渡的字體,古奧難懂,加上年久斑剝,字跡漫漶,很不容易辨認。啟功先生在六○年代釋讀了《平復帖》,雖然還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已成為流傳最廣泛的釋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以為慶。

    《平復帖》開頭一段釋讀比較沒有歧異。大概是說:「彥先」身體衰弱生病,恐怕很難痊癒。初得病時,沒有想到會並到這麼嚴重。

    「彥先」是信上提到的一個人,自宋以來,也因為這兩個字,引出了陸機與《平復帖》的關係,因為陸機有好朋友名叫「彥先」。

    麻煩的是,陸機親近的朋友中有兩個都叫「彥先」,一個是顧榮,顧彥先;另一個是賀循,賀彥先,都是同樣出身吳國士族,又同時與陸機在西晉作官的朋友。

    其實繼續探索下去,陸機的朋友中可能還不只兩個「彥先」。徐邦達先生就認為「平復帖」裡的「彥先」是另一個叫「全彥先」的人。這一點早在《昭明文選.李善注》裡就已經提到。文選裡有陸機陸雲兄弟為「彥先」寫的〈贈婦詩〉,〈李善注〉指出這個「彥先」不是顧榮顧彥先,而是全彥先。

    三個「彥先」使探索《平復帖》的線索更為複雜,各家說法不一,一時沒有定論,這幾年隨著《平復帖》二○○三年在北京展出,二○○五年在上海展出,討論的人更多。有人根本否定《平復帖》是陸機所書,大概也以為依據信裡「彥先」兩個字,斷定《平復帖》是陸機真跡,而「彥先」此人是哪一個「彥先」還不清楚,寧可存疑。

    但是各派說法都同意《平復帖》是西晉人墨書真跡,的確比王羲之傳世摹本更具斷代上的重要性。《平復帖》還是穩坐「墨皇」「帖祖」的位置。

    啟功先生對《平復帖》的釋讀目前是最廣泛被接受的。他解讀的「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因為彥先病重,身體衰弱,正與《晉書.賀循傳》裡描述的「賀彥先」的身體多病衰弱相似,也自然會使人把彥先定為賀循。

    但是《平復帖》裡的「彥先」,依據這麼一點點聯繫,就斷為「賀循」,當然還會使很多人迷惑。而因此連接上陸機,也一定會讓更多人對《平復帖》的真相繼續討論下去。二○○六年五月的《中國書法》期刊甚至有人提出──晉代讀書人為表示「榮耀祖先」,不少人都取名「彥先」,「彥先」是晉代文人非常普遍的名字。如果此說成立,《平復帖》上的「彥先」就不一定是顧榮或賀循,因此也不一定是陸機的朋友,一千年來定為陸機作品的《平復帖》又重新需要釐清真正的作者,或重新定位為晉代某一佚名文人的手跡了。

    「佚名」書畫

    ────作為西晉人的墨跡是目前比較確定的結論,至少有了時代的斷代意義。

    中國的書畫收藏一直習慣把作品歸類在名家之下。唐宋以前不落款的書畫,陸續被冠上名家的名字。許多幅山水冠上了「范寬」、「郭熙」;許多幅馬,被冠上了「韓幹」;許多幅仕女被冠上了「張萱」、「周昉」。當然,許多「帖」,就冠上了「王羲之」、「王獻之」。

    沒有名家名字,似乎就失去了價值,使書畫的討論陷入盲點。連博物館的收藏都不能還原「不知名」、「佚名」「摹本」的標識,其實使大眾一開始就誤認了風格,書畫的鑑賞可能就越走越遠離真相。

    許多人知道長期題簽標誌為王獻之的名作《中秋帖》,其實是宋代米芾的臨摹本,大家也習以為常把宋米芾的書法風格混淆成王獻之,相差六百年的美學書風也因此越來越難以釐清。

    《平復帖》是不是陸機的作品尚在爭論中,但是作為西晉人的墨跡是比較確定的結論,至少有了時代的斷代意義。

    右軍之前,元常之後

    明代大鑑賞家董其昌在《平復帖》的跋裡說:「右軍以前,元常以後,為此數行,為希代寶。」「右軍」是王羲之,東晉大書法家;「元常」是鍾繇,是三國魏的大書法家。董其昌的斷代很清楚,認為在三國和東晉之間,就這麼幾行字跡,代表了西晉書風,讚美為「希世之寶」。

    其實以近代更精準的說法來看,不僅鍾繇的名作《宣示表》不是三國原作,連王羲之傳世墨蹟也都是唐以後的臨摹,要瞭解晉人墨跡原作的書風,《平復帖》就顯得加倍珍貴了。
    知名商品

    讀帖

    ────「帖」中原始字句的曖昧迷離、若即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力量。

    一整個夏天我在案上擺著《平復帖》,每天讀「帖」數次。

    讀「帖」不是臨摹。「臨」「摹」都是為了書法的目的,把前人名家的字跡拿來做學習對象。

    我喜歡讀「帖」一方面是因為書法,另一方面是可能是因為「文體」。

    「帖」大多是魏晉文人的書信。在三國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大多還有「文告」「奏章」的意義。

    《平復帖》以下,「帖」越來越界定成為一種文人間往來的書信。王羲之的《姨母帖》是信,《喪亂帖》是信,寥寥廿八個字的《快雪時晴帖》也是信,十五個字的《奉橘帖》更是送橘子給朋友附帶的一則短訊便條。

    這些書信便條,因為書法之美,流傳了下來,成為後世臨摹寫字的「帖」。然而,「帖」顯然也成為一種「文體」。

    書信是有書寫對象的,也並不預期被其他人閱讀,也不預期被公開。因此「帖」的文體保有一定的私密性與隨意性。

    王羲之的「帖」常常重複出現「奈何奈何」的慨歎,重複出現「不次」這種突然因為情緒波動哽咽停住的「斷章」文體。在《古文觀止》一類正經八百的文類裡看不到「帖」這麼「私密」、「隨性」卻又極為貼近「真實」「率性」的文體。

    「帖」是魏晉文人沒有修飾過的生活日記細節,「帖」不是正襟危坐裝腔作勢的朝堂告令,文人從「文以載道」解脫出來,給最親密的朋友寫自己最深的私密心事,因此,書法隨意,文體也隨意。

    因為書信的「私密性」,「帖」的文字也常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我們如果看他人簡訊,常常無法判斷那幾行字傳達的意思,每個字都懂,但談的事情卻不一定能掌握。

    《平復帖》當然有同樣的文體限制。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以為慶。」啟功的釋文到這裡都沒有爭議,但是下面一句──「承使唯男」,繆關富先生的釋讀是「年既至男」,王振坤先生再修正釋讀為「年及至男」。

    三種不同的解讀,不僅是因為草書字體的難懂,不只是因為年代久遠的殘破,也顯然牽涉到大家對「彥先」這個人的生平資料所知太少。

    「承使唯男」,啟功的解釋是「彥先」雖然病重,還好有兒子繼承陪伴。

    購買

    「年及至男」則是認為「彥先」還在壯年,應該可以無大礙。

    因為對於「彥先」這個人始終沒又真正結論,這兩句解讀的歧異一時也很難有即刻定論。

    《平復帖》一開始提到的「彥先」就有了爭議,後面提到的「吳子楊往」就爭議更大。

    啟功認為陸機非常欣賞「楊往」,「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繆關富先生的釋讀剛好相反,認為陸機要殺楊往。

    文字的釋讀,變成依據「帖」上隻字片語,彌補擴大歷史空白,有點像丹.布朗用一點蛛絲馬跡敷衍出一部《達文西密碼》小說,《平復帖》近年的討論爭論越來越大,也像一部推理小說。

    「帖」中原始字句的曖昧迷離、若即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力量。

    禿筆賊毫,火箸畫灰

    ────死灰上的線條,卻都帶著火燙的鐵箸的溫度,

    《平復帖》把死亡的沉寂幻滅與燃燒的燙熱火焰一起寫進了書法。

    我一方面閱讀諸家不同說法,但是晨起靜坐,還是與《平復帖》素面相見。細看那一張殘紙上墨痕斑剝,禿筆,沒有婉轉纖細的牽絲出鋒,沒有東晉王羲之書法的華麗秀美、飄逸神俊的璀璨光彩。但是《平復帖》頑強勁歛,有一種生命在劇痛中的糾纏扭曲,線條像廢棄鏽蝕的堡壘的鐵絲網,都是蒼苦荒涼的記憶。

    「禿筆」、「賊毫」是歷來鑑賞者常用來形容《平復帖》的辭彙。「禿筆」是沒有筆鋒的用舊了的禿頭之筆,「禿」是一種「老」。「賊毫」是毛筆筆鋒的開衩,分岔的線,撕裂開來,像風中枯絮斷枝敗葉,彷彿天荒地老,只剩墨痕是淒厲的回聲。

    也許還是米芾說的好──「火箸畫灰」。僅僅四個字,彷彿嚴寒的冬天,守在火爐邊,手裡拿著夾火炭的金屬筷子(箸),撥著灰,畫著灰。死灰上的線條,卻都帶著火燙的鐵箸的溫度,《平復帖》把死亡的沉寂幻滅與燃燒的燙熱火焰一起寫進了書法。



    時下最夯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18開17*23cm
    頁數:256

    出版地:台灣











    限時

    商品訊息特點









    • 作者:蔣勳

      追蹤











    • 出版社:印刻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0/10/4








    • ISBN:9789866377945




    • 多功能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13~18歲適讀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我要購買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討論,推薦,開箱,CP值,熱賣,團購,便宜,優惠,介紹,排行,精選,特價,周年慶,體驗,限時

    以下為您可能感興趣的商品

    注意:下方具有隨時更新的隱藏版好康分享,請暫時關閉adblock之類的廣告過濾器才看的到哦!!



    台北地檢署今(18)日凌晨二度約談樂陞前代理董事長李柏?、樂美館財務長彭于璇以被告身分到案說明,訊後認為李柏衡涉嫌重大,以300萬元諭令交保,但李柏衡直到今上午11時仍籌不到交保金,檢方則降為250萬元,目前正等候交保。

    據了解,今年8月日商「百尺竿頭」併購「樂陞」宣告破局,害許多人投資人血本無歸,檢警介入調查,樂陞董事長許金龍遭收押禁見,許金龍咬出曾涉及「國票案」遭判13年刑期的楊博智(原名楊瑞仁)也涉案,上月18日發動第2波搜索。

    檢調專案小組今凌晨再約談2名證人及樂陞前代理董事長李柏衡、樂美館財務長彭于璇等2名被告到案說明,證人訊後已請回;李柏衡及彭于璇則由調查官帶回北檢訊問,李柏?因涉嫌重大,檢方凌晨3時35分依違反《證券交易法》諭令300萬元交保及限制出境出海。

    李柏衡直到今天上午仍籌不出交保金,檢方則降保為250萬元,目前正等候交保;而彭于璇已是第二次被傳喚,上一次則以100萬元交保。

    其他推薦文章

    工商時報【蔡惠芳╱台北報導】

    面對政府突如其來宣示推動都更,房地產界實在興奮不起來,建商指出,其實現在能動的案子都是「假都更」,建商得自己先卡位成為都更戶之一,然後一戶一戶買下來或採協議合建,自力自強整合到100%,再申請都更容積獎勵,早已失去都更多數決的精神;至於公辦都更能不能走得動,得看地方政府的執行力、行動力和魄力「三力」而定。

    冠德建設董事長馬玉山表示,建議政府要讓都更起死回生,務必要設立單一窗口,訂定整合完成時間表,並作到與實施者、都更戶「溝通溝通再溝通」,不是只坐在辦公室裡看看報告就好;其次,容積獎勵要具體;第三,碰到釘子戶或拒遷戶政府要拿出公權力,仿傚新加坡交由法院處理和執行。

    長虹建設董事長李文造表示,現在民辦都更還能動的案子,幾乎都是「假都更」,都得建商自己出錢買下來或採協議合建,自行整合到100%再申請都更獎勵,根本是變調的合建案。

    基泰建設副總經理張玉貞表示,公司現在態度同意度高的案子繼續整合,同意度低的案子放慢速度;不過,確實是最後要靠1戶戶買斷、或協議合建到100%同意,才走得動。

    對於小英的都更政策喊話,張玉貞坦言,喊的很大聲、但還沒看到實質實體政策內容,尤其沒有解決審查效率、持有稅偏高、拒遷戶問題,哪來的動力?尤其現在房屋稅那麼重,實施者都答不出都更戶詢問房屋稅怎麼辦的問題,即使延長2年房屋稅減半優惠期到4年,那麼第5年又怎麼辦?如果政府不務實面對高稅賦的大石頭,都更商機還是看得到吃不到。

    中華都更全國總會理事長吳錦宗也指出,台北市政府推動都更的作法,簡直是主動放棄政府應有的協商責任,根本無力與私地主溝通,說穿了只是在推動自地自建,根本不叫公辦都更。

    下面附上一則新聞讓大家了解時事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1日電)加拿大籍詩人音樂家李歐納柯恩今天過世,享壽82歲。作家龍應台今天也在臉書上悼念,「他的詩,他的歌,他滄桑的聲音,曾經在荒涼又甜美的黑夜裡陪伴我」。

    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被稱為「搖滾界的拜倫」,他不僅是加拿大文壇國寶,也是跨越時代的傳奇,不僅是一位詩人、歌手、畫家、也是作家。

    李歐納柯恩的臉書頁面上今天聲明,「我們深感悲痛地告訴大家,傳奇詩人、作曲者和藝人李歐納柯恩過世。我們痛失樂界最受崇敬和作品豐富的偉人。」

    龍應台今天也在臉書上悼念,「他的詩,他的歌,他滄桑的聲音,曾經在荒涼又甜美的黑夜裡陪伴我??」,並且貼出李歐納柯恩的「If I Didnt Have YourLove」(如果沒有你的愛)詩詞作為紀念。

    李歐納柯恩寫下不少經典歌曲,尤其在1984年寫的「Hallelujah(哈利路亞)」,更是傳唱率最高的歌曲之一。

    李歐納柯恩不到30歲,就被譽為加拿大文壇的「偉大詩人」,他的歌曲被各國藝人翻唱成超過300個版本;他的第一本詩集,如今要價1000美元以上;他的小說,讓他被評論家譽為「喬伊斯在世」;他天生叛逆、追求自由,卻又從容優雅、風度翩翩。

    他的詩詞歌曲啟發世界上許多的藝術家,有大量的電影、紀錄片、專輯、演唱會、文學作品紛紛向他致敬,就連搖滾詩人巴布狄倫也都為他為之瘋狂,甚至外界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應由李歐納柯恩獲獎。

    在「我是你的男人:李歐納.柯恩傳」當中,描述柯恩傳奇的一生,包括他在蒙特婁的生活與家庭;他在30歲前立足加拿大文壇,受到世界注目;他前往希臘伊茲拉島閉關創作,寫出飽受爭議卻獲高度讚譽的小說「美麗失敗者」。

    他到紐約後,以33歲「高齡」成為民謠搖滾歌手,在搖滾樂百花齊放的1960年代占有一席之地。1990年代,他遁入空門、落髮為僧;70高齡的他發現最親密的經紀人,盜走其畢生積蓄和財產,迫使他必須復出掙錢,全球巡演;他一身西裝、軟呢帽、老派優雅和低沉嗓音,成為鮮明的符號、也成為排行榜與年輕人的指標。1051111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推薦,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討論,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部落客,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比較評比,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使用評比,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開箱文,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推薦,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評測文,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CP值,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評鑑大隊,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部落客推薦,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好用嗎?,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去哪買?


    台長: ivnswya2bo
    人氣(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星座命理(星座、命理、心理測驗)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