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05 20:57:06| 人氣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呼吸 (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呼吸

呼吸與吾人生活機能,關係重大。一般人但知飲食所以維持生命,不飲不食,即將餒死;初不知呼吸比飲食為尤要也。蓋飲食,必須金錢可易得之,而不用勞力,即不能得金錢,故覺其可貴。若呼吸,則攝收大氣中之空氣,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不必以勞力金錢得之,故不覺其可貴耳。然人若斷食,可至七日不死;若一旦閉其口鼻,不使呼吸,則不逾時即死;是呼吸之於生命,比飲食重要之明證也。今欲研究呼吸之方法,有兩種:一曰自然呼吸;一曰正呼吸;以下分別言之:

自然呼吸

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呼吸機關,外為鼻,內為肺。肺葉位於兩胸間,呼吸時,肺部張縮,有天然之軌則。常人之呼吸,多不能盡肺之張縮之量;俱用肺之上部,肺之下部,幾完全不用。因此不能盡吐炭吸養之功用,致血液不潔,百疾叢生。此皆不合自然之呼吸也。

自然呼吸,亦名腹式呼吸;一呼一吸皆必達於下腹之謂也。在吸息時,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抑壓橫膈膜,使之下降。斯時胸部空鬆,腹部外凸。又呼息時,腹部收縮,橫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濁氣,外散無餘。要之呼吸作用,雖司於肺,而其伸縮,常放下腹及橫膈膜之運動,斯合乎自然大法,能使血液循環流暢。吾人不但於靜坐時須用此法,實則行、住、坐、臥、宜常行之。舉調節方法如下:

(一)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膈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可以擠出。

(二) 吸息時,自鼻中徐入新空氣,充滿肺部,橫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三)呼息吸息,均漸漸深長,達於下腹,腹力緊而充實。有人主張吸息送入下腹後,宜停若干秒者,此名停息。以之實驗,初學者不宜。

(四)呼吸漸漸入細,出入極微,反覆練習,久之自己不覺不知,宛如無呼吸之狀態。

(五)能達無呼吸之狀態,則無呼息,無吸息,雖有呼吸器官,似無所用之;而氣息彷彿從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達調息之極功。然初學者,不可有意求之,須聽其自然,至要。



正呼吸

正呼吸亦名逆呼吸;其主張呼吸事深宜細,且達腹部,皆與自然呼吸同。惟呼吸時腹部之張縮,完全相反。而其使橫膈膜上下運動,則目的相同。蓋因反乎自然呼吸,故名逆呼吸也。舉其調節方法如下:

(一)呼息宜緩而長,臍下腹部膨脹,其結果腹力滿而堅。

(二)臍下氣滿,胸部空鬆,橫膈膜弛緩。

(三)吸息室深而長,空氣滿胸,胸自膨脹,此時臍下腹部收縮。

(四)肺部氣滿下壓,腹部收縮上抵,斯時橫膈膜上下受壓逼,運動更靈敏。

(五)胸膨脹時,腹部雖縮而非空虛,無論呼氣吸氣,重心常安定臍下,使之充實方可。

(六)呼氣吸氣,宜細靜細,以靜坐時自己亦不聞其聲為合。古人有主張吸息宜比呼息加長者,今人則有主張呼息比吸息宜長者,以之實驗,則呼吸以長短相等為宜。

由上觀之:可知無論自然呼吸與正呼吸,其目的皆在使橫膈膜運動。正呼吸者,乃用人功使腹部之張縮,逆乎自然,而使橫膈膜之弛張更甚,運動更易耳。靜坐入手時,不期而合乎正呼吸法,學者習之,有宜有不宜。故知此法參用人功,非人人可學;不若自然呼吸之毫無流弊也。


呼吸之練習

無論自然呼吸與正呼吸,其練習有共同之點如下:

(一)盤膝端坐,與靜坐同一姿勢。

(二)先吸短息,漸次加長。

(三)呼吸之息,宜緩而細,靜而長,徐徐注入於下腹。

(四)呼吸必以鼻出入,不可用口。

鼻為專司呼吸器官,鼻管內有毛,可以障蔽塵埃;若口則非呼吸器,若用以呼吸,則侵奪鼻之功用,必漸致鼻塞;且塵埃入口,易招疾病。故無論何時,口宜噤閉,不特靜坐為然也。

(五)呼吸練習漸純熟,漸次加長,以長至一呼一吸,能占一分時間為最;然法不可勉強。

(六)練習靜細之呼吸,每日不無何時,皆可為之。

(七)靜坐時宜無思無慮,若注意於呼吸,則心不能靜,故宜於靜坐之前後,練習呼吸。

(八)靜坐之前後,練習呼吸,可擇空氣新鮮處,以五分至十分,為練習之時間。


心窩降下與呼吸之關係

前言姿勢,既述及心窩宜降下之理。雖然,呼吸時,於心窩之降下,更有重大之關係。蓋心窩若不能降下,則呼吸不能調節,靜坐之效,終不可得也。特再述之,以促學者之注意。

(一)初學者呼吸時必覺心窩處堅實,以致呼吸窒礙,不能調節;此即橫膈膜未能上下運動之故。宜持以決心,不可退縮。

(二)覺呼吸窒礙時,切不可用力,宜純任自然,徐徐注意達於下腹。

(三)胸部,宜一任其弛緩,使血液循環時,不致壓迫心臟,則心窩自然降下。

(四)練習日久,似覺胸腔空鬆,呼吸靜細深長,一出一入,能直達於臍下重心,即為心窩降下之明證。


靜坐時腹內之震動

(一)靜坐日久,臍下腹部,發現一種震動之現象,即為腹力充實之證。

(二)震動之前十數日,必先覺臍下有一股熱力,往來動盪。

(三)熱力動盪既久,忽然發生一種震動,能使全身皆震,斯時不可驚駭,當一任其自然。

(四)震動之速度及震動之久暫,人各不同,皆起於自然,不可強求,亦不可通抑。

(五)震動時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動力,自尾閭(臀後脊骨下端盡處,名尾閭。) 循背脊上行,而達於頂;復透過頂,自顏面徐徐下降心窩 , 而達於臍下。(自尾閭上行至下降心窩,非時之事,或距震動後數月,或經年不定,閱者勿誤會神邪來附)久之則此動力,自能上下升降。並可以意運之於全身,洋溢四達,雖指甲毛髮之尖,亦能感之,斯時全體皆熱,愉快異常。

震動之理由,頗深奧難解;大率血液循環,其力集中於臍下,由集中之力而生動,由動生熱所致。然何以能循脊骨上行,自頂復下返於臍,實不易索解。而事實上,則所親歷,確有可信。古人所謂開通三關者,即指此。

台長: 妙妙
人氣(7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宗教信仰 |
此分類下一篇:調息的方法 (六)
此分類上一篇:靜坐之時間 (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