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金融旁觀者
http://blog.udn.com/jessesam/2189424
誠實面對人民的不安與不滿
http://blog.udn.com/jessesam/2196830 (2008/09/07 08:34:55)
作家:沈雲驄
http://blog.udn.com/jessesam/detail
如果你氣極敗壞,是因為你聽信「六三三」而投給馬英九;如果你到這幾天,才弄清楚什麼叫做「六三三」;恕我直言,你得怪自己。
一來,馬蕭的競選政見寫得清楚,什麼是六三三,什麼時候達成,你怎麼沒看仔細?二來,選舉前,謝長廷陣營一再抨擊,多位經濟學者也公開搖頭,都說辦不到,你為什麼沒在聽?何況,別說四年,就算到二○一六,拿計算機按一按,在平均每年成長六%的情況下,就算把美元貶值的因素計算在內,一萬五,實在很難在八年內變成三萬。這麼簡單的算術,每個人如果選前認真一點,都會發現,這是張近乎無法兌現的芭樂票。
當然,你可能明知道是芭樂票,還是投給了馬英九。畢竟,人民投給開芭樂票的候選人,有很多原因,比方說,別的候選人的票更芭樂,或者,這張芭樂票只是夾雜在別的正常票當中,跳了也就認了。「六三三」事件之所以不管藍綠都罵聲四起,與其說是為了跳票,還不如說,罵聲中隱藏著人民心中對於未來經濟前景的高度不安與不滿。
不安,自然是短期,台灣的景氣還會壞到什麼田地?五月以來,消費與投資信心幾乎直線墜落,什麼時候才會回升?放眼望去,美國的次貸大火還沒熄滅,英國的房地產正在崩壞,歐元區的成長放慢,新興國家更紛紛豬羊變色中,台灣該怎麼辦?政府無法提出具有說服力的方向,任由老百姓在忐忑中自求多福,不罵才怪。
不滿,是針對長期。坦白說,四年也好,八年也罷,六三三得花多少年,要怎樣做到,不是不能討論的。但討論之前,政府必須誠實地面對人民,而不是像這幾個月以來,用各種虛妄的政治語言,聽起來沒什麼說服力的政策口號,來粉飾太平。
拿國民所得來說,任何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要從現在的一萬五,快速成長到三萬元,是非常高難度的挑戰。別說眼前全球經濟風雨飄搖,就算是在經濟比較平穩的年代,要達成任務也不容易。就從主計處自己的資料來看吧,美國的每人國民所得在一九八四年首度突破一萬五,花了十三年,到一九九七年才破三萬;加拿大與法國則雙雙花了十七年,從一九八七到二○○四,才成功從一萬五翻一倍;新加坡在一九九二年就已經有一萬五的水準,但卻也花了十四年,才跨越三字頭;香港從一九九一年就突破一萬五,這幾年經濟表現不俗,卻也沒正式達三萬。
倒是最近因為洗錢案而頻頻被提起的日本與瑞士,比較猛。日本一九八六年首度破一萬五,六年後,就衝破三萬;瑞士從一九八五到九 ○,只用了五年,就達到同樣的目標。但問題是,這些國家達到一個「三」,卻無法兼顧另一個「三」:失業率。日本從一九九五年以來,失業率沒有低過四%,二十年來,更陷入停滯的困境;從德國到加拿大,一九八○年代中期以來,失業率也都在四%以上。換言之,六三三,需要的是奇蹟。
也許你會說,過去沒人做到,將來台灣未必辦不到。但,務實點吧,從國際貨幣基金到世界銀行,對今、明兩年的全球景氣都很悲觀,台灣要怎麼自外於世界?就算如邱毅所說,六三三可以視為對全民的善意「鼓舞」,不務實,就跟不負責任的存心欺騙沒兩樣。
更重要的是,這種經濟成長掛帥的六三三,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未來嗎?高經濟成長、高所得、低失業率,誰不愛,但這真是人民如今衡量經濟成就最重要的標準嗎?八○年代以來,我們不是反省過,要經濟也要環境,要賺錢也要有生活品質,硬要六三三,會付出什麼代價?
要讓國家更好,不是沒有別的指標。在英國,八成的老百姓認為,政府的首要任務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帶來快樂;應該追求的目標不是國民所得(GDP),而是國民福祉(general well-being),萊斯特大學著名的「快樂指數」調查,就結合了所得、自由度、保健等多項指標,重新定義了「富裕」;新經濟基金根據一個國家使用環境效率的高低所製作的「快樂星球指數」,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指標。
人民需要快樂的夢想。但在拚經濟這件事情上,台灣人都明白了「有夢雖好,失望相隨」的道理。如果,官員繼續重複著不切實際的希望,換來的,一定是人民的罵聲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