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27 18:39:00| 人氣38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英語,越早學越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寫於2004.2.9.)

台灣的外語/雙語幼稚園,滿街都是,送家中的幼兒去學美語,如今蔚為風尚。今天在新聞看到,教育部有意干涉,將禁止幼稚園雙語教學,一時間討論者泛:『贊成的幼教學者專家認為,幼兒學英語會排擠學習母語、生活知識及養成人格的時間,不宜太早學習;也有人指出,應由政府規畫適合幼兒的學習英語方式,而不是一味禁止。』

這個議題很有意思。我個人不贊成政府過分干預,可是也覺得家長冀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好心好意,有時真的可能會揠苗助長。畢竟,我們的母語是中文,會中文(或大陸人所謂的普通話)雖不能走遍天下,但它卻是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第一大語言。中文的語法和架構,跟印歐語系(Indo-European)衍生出來的眾多語言(大部分歐美及中亞西亞的語言皆屬此類)截然不同,中文字不是由字母拼出來的,每個字都有其獨立性,描述事物時字詞間的關聯性較低、較抽象。所以,我常覺得母語是中文的人幸也不幸,幾千個字要學寫學唸學用,實不容易,可這語言獨特的美感,恐怕也只有以中文為母語的人才能精準地體會。

因此,如果家長送小孩去上外語/雙語幼稚園,會因而排擠到小朋友學好中文的時間與機會的話,我堅決反對。母語中文的學習應為主,任何一種外語的重要性都在其次。小朋友在年幼時期學習語文,不僅僅是記憶與玩樂,他們同時也在建立腦中的邏輯感和語言架構,這個步驟很重要,專心一致把中文的底子打好,絕對有好處沒壞處。但如過有些小朋友行有餘力,而且家庭中有較適合的環境,那早點灌輸外語當然也不錯。在台灣,很多家長自己的英文不甚理想,卻硬要替小朋友「創造環境」,三天兩頭用一口破英文或零星的單字跟小朋友對話,我質疑這樣的做法,效果何在。

然後,學英文這件事,不是花了錢、找個外籍老師就可以辦到好的,語言學習最要花的,是工夫;要培養的,是興趣。之前在一個外籍朋友的party裡,我遇到一個在台灣教了幾年英文的澳洲人,他或許是酒後吐狂言,對我說:「我真搞不懂你們台灣人,你們花在英文學習上面的錢恐怕世界最多,一小時五百一千都付得心甘情願、乾乾脆脆,可是效果實在不怎麼樣!I really don't understand!」(哇勒的勒……)

現今所謂的七、八年級生,學習英文的環境比起我成長的那時候好上太多了,多元化的媒體視聽選擇,要接觸到外語非難事,我也發現,近年來敢開口說英文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可是,日前還是不斷看到一些相關報導,說台灣人的托福成績還是在亞洲吊車尾,大學生的英文程度令不少專家搖頭。

這是怎麼回事?但不論如何,我不覺得這個問題把小孩送去外語/雙語幼稚園就能解決。還是好好先把中文學好,把小朋友對語言的掌控能力與興趣培養起來,再跨足外語,才是他們能受用一輩子的事。畢竟,教育就像蓋房子,地基不穩,也無法蓋成高樓大廈吧?!

圖:競爭門窄??(Sofia 攝)

然後轉貼一些剪報,給大家參考。
==============================================

專家說法》早學外語 易挫折

(記者謝蕙蓮2004/02/09 聯合晚報)
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不少家長把兩、三歲步伐才走穩、話還說不清楚的孩子,送到強調全時制雙語或美語幼兒學校上課。教育部表示,依照國際趨勢,小學三年級以後開始學外語比較合適,早學不一定就能打下好基礎。
教育部國教司長吳財順說,無論是歐洲非英語系國家如德國、法國,或是亞洲主要國家如日本、南韓和中國大陸,都是從基本教育第三年、也就是小學三年級才開始教外國語,小三以前的教育還是著重本國語。
吳財順表示,教育部90學年度開放小學五、六年教英語(美語),預定94學年度把英語教學年齡再提早兩年,從小三開始教。他強調,這是參考歐洲、亞洲非英語系國家的教育政策作成的決定,各國都是「先學兩年本國語再學外語」,外國語言不是愈早學愈好。

很多幼教或補習班業者宣稱幼兒愈早學習外語愈好,多名幼教學者上午表示,幼兒太早學外語不見得好,如果學習經驗不愉快,可能「早學早挫折」,甚至可能對幼兒一生的語言學習不利。
新竹師範學院幼教系教授許玉齡表示,語言的「教」和「學」是兩回事,幼兒需要使用母語教朋友、學規則,包括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小朋友吵架後如果用語言溝通協調等。
如果一開始就讓幼兒在一個全美語,或是以美語為主的教學環境學語言,幼兒出現情緒時,可能無法用語言發表或發洩,結果產生的副作用就是小孩不喜歡上學,對未來的學習會有不利的影響。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授林佩蓉說,幼童學習語言,年紀稍大效果較好,原因是語言包括發音、文法、應用和情境。學習外語最好等到小孩認知成熟以後才開始學,許多文獻也發現,幼兒先把母語學好,有助於外語學習。

===========================================
全美語小孩 有人患中文焦慮症

(記者張錦弘2004/02/09 聯合報)
很多家長得了「英語焦慮症」,孩子還不會中文就送去全美語幼稚園,保險嗎?
孩子曾讀全美語幼稚園的一位媽媽說,孩子去年上小一後,無法銜接中文教育為主的課程,第一次考數學看不懂題目,只考了廿幾分,後悔莫及;國北師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湘君也有同樣經驗,去年出版「我的孩子不會講中文」一書發出警語。
不過,也有家長持不同意見。台北縣一名幼童家長指出,三歲多的兒子目前讀的全美語幼稚園,和國外優質幼稚園合作,師資不但會說英語,也懂得幼兒心理,透過活潑的肢體語言及唱遊帶孩子接觸英語,孩子都玩得很高興,她不覺得有何副作用;將來孩子上國小前,她自然會引導孩子接觸中文,她認為教育部不必禁止幼稚園教英語,只要嚴管師資即可。
兒子在美語幼兒園就讀的基隆市張姓家長也說,歐洲的瑞士、比利時、荷蘭等國家人民,同時會說英、法、荷蘭等語言,他們都是從小就接觸這些語言,政府既然高喊國際化,沒有必要規定太多。
台北一位小一學童的媽媽說,她和丈夫都是台大畢業生,兩三年前,台灣吹起幼童學英語的熱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就把兒子送到全美語幼稚園,每月付費兩萬元,英語學得還不錯,可朗朗上口,但卻完全沒學中文及注音符號。
這名媽媽說,去年孩子上小一,學校老師只上十周注音符號,就要學生學會簡單中文的拼音,第一次月考各科也用注音符號出題,孩子因注音符號拼音不熟練,看不懂題目,只得廿幾分,她婆婆為此把她罵得半死,還打電話向老師抗議,罵對方「怎麼把我的孫子教成這樣」。
她才驚覺讀全美語幼稚園,就把孩子送到國小,是很冒險的事,後來她看了張湘君的文章,才發現很多家長有同樣經歷。
張湘君目前就讀小三的女兒,一開始上全美語幼稚園,都是唱英語童謠,有次帶女兒坐公車,司機看女兒很可愛,就脫口唱出兒歌:「大象,大象,你的鼻子為什麼那麼長」,現場連大人都跟著唱,女兒卻毫無反應;她送女兒上舞蹈班,配舞的兒歌是「妹妹背著洋娃娃」,女兒也沒聽過,焦慮地躲在牆角。
張湘君說,上了全美語幼稚園後,終歸要回到中文世界,英語以外的科目也都用中文學習,若孩子中文學太慢,甚至不喜歡中文,最後會變成「只懂英語的庸才」,也會因為無法融入同學的圈子而被孤立,家長應三思,「不要只看到右手有的,也要看左手掉了什麼。」

==========================================
白先勇:英語學得早 未必學得好

(記者張錦弘2004/02/09 聯合報)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孩子還沒學中文,就送去全美語幼兒學校。名小說家白先勇憂心,這會讓新世代的中文程度更加低落,英語貴在學得好,而非學得早。他呼籲教育部儘速調整百年來全盤西化的教育,搶救逐漸沒落的中華文化。
台大外文系畢業的白先勇指出,語文當然學越多越好,但應量力而為,且有先後之分。他不否認,某些有語言天分的孩子,有能力同時學本國及外國語,但一般孩童應該先學好本國語,晚點學外語,不必然學得比較差。他很多同學當年都是國一才學英語,還不是照樣考進台大外文系。
白先勇強調,想學好英語,要看有無學習環境,及老師會不會教。以他為例,他是就讀上海南洋模範小學四年級才學英語,當時任教的女老師很認真,聽說讀寫並重,而且教學活潑,說唱逗趣;此外,當時他常跟著父母到戲院看亂世佳人等外國電影,透過字幕解說提升英語聽力。
「若一直在玩,只教簡單會話,即使從幼稚園就學英語,也永遠學不好,學不精。」白先勇提醒家長。
他更憂心的是,中文在廿一世紀會變成更強勢的國際語言,但台灣的中文教育卻逐漸沒落,這才是教育部要更重視的事。台灣早期的中小學教育絕非一無是處,很多國文老師教學認真,學生也學得很紮實,過分功利主義的升學考試制度固然應該改,但原有的中文教育也不能放棄。他感嘆,「國內只有教育官僚,沒有教育家」,扭轉全盤西化的教育刻不容緩。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38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