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24 21:21:54| 人氣1,485| 回應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取捨之間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懷念的

作詞:姚若龍 作曲:李偲菘 演唱:孫燕姿

我問為什麼 那女孩傳簡訊給我 而你為什麼 不解釋 低著頭沉默
我該相信你很愛我 不願意敷衍我 還是明白你已不想挽回什麼

*想問為什麼 我不再是你的快樂 可是為什麼 卻苦笑說我都懂了
 自尊常常將人拖著 把愛都走曲折 假裝瞭解是怕 真相太赤裸裸
 狼狽比失去難受

#我懷念的是無話不說 我懷念的是一起做夢
 我懷念的是爭吵以後 還是想要愛你的衝動
 我記得那年生日 也記得那一首歌
 記得那片星空 最緊的右手 最暖的胸口
 (誰記得) 誰忘了

Repeat *,#

我懷念的是無言感動 我懷念的是絕對熾熱
我懷念的是你很激動 求我原諒抱得我都痛
我記得你在背後 我記得我顫抖著
記得感覺洶湧 最美的煙火 最長的相擁

誰愛的太自由 誰過頭太遠了 誰要走我的心 誰忘了那就是承諾
誰自顧自地走 誰忘了看著我 誰讓愛變沉重 誰忘了要給你溫柔

(我懷念的) 我還有想要愛你的衝動
我記得那年生日 也記得那一首歌
記得那片星空 最緊的右手 最暖的胸口
我放手 我讓座 假灑脫 誰懂我多麼不捨得
太愛了 所以我 沒有哭 沒有說
轉載來自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

捨、易捨處,捨
難捨處,亦得捨


捨了
走上的,卻是另一條更艱辛的不歸路

懷念著的太多
放下的又太少

埋藏著的太沈重
删除了的又太微不足道

超載了的心  何去何從

晴天     雨天
歡樂天   愁苦天
曾有可依靠的肩膀
曾有了然於心的微笑
曾有廝守一生的憧憬

是誰忘了牽緊我的手
是誰頭也不回的走遠
是誰   是誰
要了我的心卻又摔碎了

誰記得   誰忘了
假灑脫   真無情
在這多年以後
已不再是有待商確的灰色地帶

再回首   燈火明滅處
來時路   已渺茫

卸下了厚重的簾幕
期許窗外有藍天

 

台長: 待月草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485) | 回應(13)| 推薦 (8)|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海角天邊
佛說..
眾生的苦,來自妄想執著....

捨下煩惱,也是一念間
2010-08-25 19:23:24
版主回應
感謝海大大的鼓勵^^
人是不完美的
所以必須在經驗中學習並且成長!
痛不欲生之後,學習了放下的功課
讓愛常存心中,步履方能開闊^^

看來,宜蘭之旅又要放棄了
唉~真的是失望+失望+失望!
你的忙碌告一個段落了嗎?
期待你的新文和美美的圖片
雖然待月没法親自出遊,也能"神遊"一下囉
^_^
p.s.請代問候野蠻美女^^
2010-08-26 00:53:41
small-tsung
捨-得

確實很難拿捏

^^
2010-10-07 21:13:50
版主回應
的確^^
若能拿揑得當
人生的煩惱絕對少了一半^^

只是人非草木
能悟透箇中精髓又有幾人?

哈~
秋天不宜悲情~
快快樂樂過日子!
2010-10-08 00:04:15
small-tsung
煩惱即菩提
轉識成智

善知識!凡夫即佛 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 後念悟即佛 前唸著境即煩惱 後離境即菩提

from 六祖壇經
2010-10-08 23:01:40
版主回應
煩惱即轉機
執著則深陷其中
放下則海闊天空

待月資質平庸
能了解的也有限
見笑了^^
2010-10-09 00:02:53
small-tsung
吾所說法 不離自性 離體說法 名為相說 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 皆從自性起 是真戒定慧法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

自性無非 無癡 無亂 念念般若觀照 常離法相
自由自在 縱橫自得 有何可立
自性自悟 頓悟頓修 亦無漸次 所以不立一切法
諸法寂滅 有何次第

from 六祖壇經 第八頓漸品
2010-10-10 01:05:16
版主回應
自性者心也
戒、慧、定諸律皆為正心
心正則諸律滅
至此
自由自在
法由心生
不求諸外

呵呵~
待月投降了^^
别再出考題了吧~
不明白的事
胡謅就是不敬了!

下台一鞠躬~
跑堂的奉茶囉~

^_^
2010-10-10 06:09:37
small-tsung
退堂了~

^^

未來的路仍長ㄋ
2010-10-10 16:05:19
版主回應
唉~~
想破了頭
死了一堆細胞
才有了一些些眉目

大師卻不發一言
轉身拂袖而出...

哎喲喂呀~~
總得說上一兩句評語
對或錯也請講個明白唄
^_^
2010-10-10 18:04:05
small-tsung
我師所說 妙甚圓寂 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 六塵非有 不出不入 不定不亂 禪性無住 離住禪寂 禪性無生 離生禪想 心如虛空 亦無虛空之量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即心即佛

前念不生即心 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吾若具說 窮劫不盡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2010-10-10 19:48:43
版主回應
抱歉^^
以下的話也許傷人
甚至讓人忿怒
但不吐不快

待月一直無法理解
為什麽某些宗教
一直強調
[知者不言]
[吾若具說 窮劫不盡]

這樣做
不是太自私了嗎?
結果只能
知者知之 不知者恆不知
只修己身 不渡化眾生

若有真慈悲
理應緊握每個機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替眾生開智慧,解疑惑

出世之人不沾染入世之事
豈不是
獨善其身卻不顧生民塗炭

待月實在
無法苟同
2010-10-11 00:45:19
small-tsung
人類有苦 與 輪迴 乃是受
三毒

五蘊-六塵的影響

惟有 波若 智慧
能破除
了解 世間的一切萬物 乃是一場空
隨著起心動念而影響

六祖 的禪說
則回到本性上去說明

所謂的明心見性
乃是要 透過 觀照自身 使心澄淨
回到與本性無異的圓滿狀態

並了解 人皆有佛性
佛性乃本性
而本心受到外界的作用 而無法以智慧 做出判斷

故 六祖 本性作為其說法重要根據

其人人都有佛性 與佛無異
只是 是否能挈入 了解且關照自身 罷了

六祖 指示再次強調這的重要

若不能了解 再怎說都一樣

六祖壇經 乃是佛教裡一部聖經
為何與其它不同於其他佛經
乃是說明其心性的重要 藉由了悟 獲得智慧
而達到與佛同境界

與金剛經相同 講述波若智慧的重要
而金剛經的內文又是以負負的正的文字述說
其波若智慧有如金剛牢不可破的重要
2010-10-11 13:28:26
版主回應
了解 世間的一切萬物 乃是一場空
隨著起心動念而影響

本心受到外界的作用 而無法以智慧 做出判斷

其人人都有佛性 與佛無異
只是 是否能挈入 了解且關照自身 罷了

若不能了解 再怎說都一樣

*************************************

以待月有限的了解,作了粗淺的結論

人在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具有佛性的
只是因為身處在這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結果被迷惑矇閉了
脫困的方法
挈入 了解 關照自身
假若没有辦法做到
說再多也是徒然的

老問題又來了~
眾生既然已處於一個被迷惑矇閉的狀態
怎麽可能經由自省,明白自身可悲的處境
更遑論達到,挈入,了解且關照自身的標準
没有按部就班的提供協助,卻有如此的要求,不是有點強人所難了嗎?

换句話說
待月不能接受的是
出家眾為什麼只能消極的口上說說,卻不能夠積極的起而行,身體力行的拉眾生一把!
只見,街上化緣僧侶千千,清幽處富麗堂皇寺廟萬萬
獨缺挨家挨戶渡化的身影!
請别說:佛渡有緣人
佛若只渡有缘人(主動找來的)
那麼,請問那些仍處在水深火熱的懵懂眾生,就活該被放棄了嗎?

待月堅信,缘是要主動去結的,拉别人一把是責任也是此生的使命!

"凡呼求耶和華之名的人,都必得救。可是,人還没有信從他,怎麼呼求他呢?還没有聽見他,又怎麼信從他呢?没有人傳講,又怎麽聽見呢? ----羅馬書10:13,14

謝謝你來
晚安^^
2010-10-12 15:58:41
small-tsung
說實話
從頭一直寫下來
對我是個難題
因為不能轉貼的緣故 我必須字字手打
句句斟酌 再次了解 也深入淺出 再次的功課
把想說的 來告訴你

以前 總是聽人說 或念著 某某經文
心裡總懸著一絲的疑問
當這些心經或金剛經 已變成一個我身邊 一個耳熟能響的名詞時 我開始漸漸有了一些念頭
於是 我利用了網路搜索 我想知的訊息
後來..我發現 我還是不滿足 還是有些疑惑
於是 我去到了書店 花了一些時間
尋找我所需要的書及適合我了解的翻譯本

買了以後 我並不是馬上就開始就下手努力翻閱研究
而是..在當下的我
似乎還是能靜下來 且 去能了解書本所說的意思

我記得 金剛經 是我開始讀六祖壇經後一年才買了
而買了金剛經後 斷斷續續
也過了近3年的時間才能開始讀

而六祖壇經 是在佛堂裡 的經專人上課 才接觸的
因為喜歡裡面的內容 才下手去買的
從接觸到買再到自己閱讀 也近一年多

所以 從我進佛堂開始 近五年的時間
在前幾年的時間裡 幾乎如瞎子摸象般
朦朦懂懂的無所思的進行

隨著年紀及一些體會後 心也慢慢定下來後
近二年也才開始定時聽講
陸續也花時間在進修 研讀各家的經典
2010-10-13 22:37:20
small-tsung
這些的過程 我陸續的寫在我的文章裡
我希望我能紀錄我的學習與修行過程
供給自己及觀看者做參考


六祖壇經的重要與殊聖
我先從佛教的思想與修行 說起

想要超凡入聖 必須明四種真理(四聖諦)且如此修行

苦諦-生命的現象 死後又生 生了再死 樂事如夢
集諦-苦的原因
滅諦-如何不在受苦 滅除 入無我
道諦-方法 由修行到證悟的方法

再深入介紹

十二因緣 解釋 苦集二諦

因-過去-集諦 (無明/行/愛/取/有)
果-現在-苦諦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

人生命生死循環的原理共有十二階段
因由一些先天無始以來的種種不好的影響 導致後來
因果三世的循環 生生不已

五蘊-物質與精神-宇宙萬象-三法印

若看破萬象非永恆 了解一切現象所產生的任何價值 不可能屬於任何人而永恆佔有 認明萬象價值中不可能有永恆實在的我 實證"無常"與"無我"的道理

無常 無我 涅槃 這便是三法印

三法印是入解脫門之道 也是解釋滅諦


五戒-十善-三業-八正道-三學
(持戒/習定/修慧)-六度

出生死者 必修八正道 修八正道又不出戒定慧
八正道的戒定慧 是積極的修持解脫道
由三學到六度 便是修自 他兼濟的菩薩行

八正道 即修持解脫聖道的八種方法 解釋道諦
2010-10-13 23:25:59
small-tsung
六祖 第八頓漸品
當志誠問六祖說 什麼是戒定慧
就是想了解什麼是戒定慧 其修行的辦法

但六祖卻說
....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若能了解本性與本心的清淨
心地無非無癡無亂 那就是戒定慧 何須外求

這就是頓悟 直指心性的法門
所以當六祖寫下
菩提本無樹 明鏡益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一詩時

五祖才決定將衣菠傳授 為其說金剛經


所以志誠才對曰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
2010-10-13 23:42:26
small-tsung
所以本性的佛性 就是擁有智慧
就是所謂達到證悟的境界

而本性與本心應是無異的
但因 本心受到六根六塵與六識的影響
故無法產生智慧 撥雲見日 回到原有的光明面

所以就有了"觀"
觀心 觀自己 觀內在
觀就是察覺 內省

當我們發生脾氣進了有了動作進而發生影響時
在當下就要察覺 停止

所有的心緒如夢如幻的產生時-
起心動念時
在當下就要制止-避免影響及輪轉


而"觀"-就產生所謂的禪修
藉由調身/調息/調心
從身體進而到察覺內心本我的動作
進而達到身心的統一與協調


六祖壇經的殊聖乃是它告訴你有這法門 不需外求
了解有這回家的捷徑 在運用與進入 就快的多了!!

禪修是屬於了解身體的一種的修行
其實
每個人只要 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身體
知道自己
懂得與自己對話 與身體共存
懂得/察覺 身體與任何氣官/情緒/動作的起伏與反應
自然就能在起心動念前

摘/拔 去了源頭了!!
2010-10-14 00:09:18
small-tsung
無相頌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心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另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祕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2010-10-14 00:28:59
版主回應
待月被您的用心良苦和不辭辛勞深深打動
只是
待月缺乏慧根
吸收不了如此洋洋灑灑的大智慧^^

待月只是一介凡夫俗子
關心的仍是生活瑣碎
承若,某位格友所言
待月是憤世嫉俗之人
因此,獨善其身,修身養性之事
離待月甚遠矣^^

非常抱歉
就此話題待月不再回應
希望您能體諒

朋友晚安
秋涼添衣...

歡迎來坐哟~
^_^
2010-10-14 04:26:40
small-tsung
我把這幾天的過程與朋友述說
經朋友一提 我才發現
我好像 本末倒置 忽略待月的期望

佛教不似西方的基督或回教 所謂高高在上的一神論
它乃是無神論

佛不是神
它乃是一種境界與狀態
不是有不是無也不是空
乃是超越一切 又存在的一種現象

佛教所留傳下來的典籍與其思想
它的反覆推敲與正反論證 更是找不到任何其矛盾之處
這種在思想上的結晶
我想是它所留傳給後代人的禮讚

朋友說我把佛說成跟一種目標與一種超高的境界
變成在心靈上或無所知追求的另一高地

後來 我才恍然
其實 我只是要告訴待月
透過了解的過程 去回朔了解自己
那才是重點

重點是在於過程
成佛 並不是目標 亦或終點
而是在了解與認識自己的過程裡
可以有所收穫

因為 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ㄚ!!

其實 最後一篇 無相頌 有點多了!!
反而是更誤解了!!

而六祖壇經是禪門裡一部重要的經典
它採原有的佛教學說 且融合了中國固有的文化
包括儒道兩家的精華
將佛教由外的追求轉為內向的醒思
將出世修行引向入世

初傳佛陀 在捻花時
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於是 佛陀就說了: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即付囑於汝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付囑摩訶迦葉

於是這是禪宗的開始

六祖後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禪-盛行普遍於世了!!


很抱歉!!佔用那麼多的版位
也謝謝你的指正
晚安!
^^
2010-10-17 22:26:57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0-10-18 02:17:53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