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是一本非常值得向醫生朋友們推薦的「參考書」,內容是關於黃富源、黃瑽寧這對醫生父子,風格獨具且啟迪人心的親子關係與行醫心得。作者是小兒專科醫師黃瑽寧,他認為自己的名醫父親,總是選擇一條跟別人不同的窄路;不過,父親這樣的選擇,卻是他最好的身教。
以身作則遠勝耳提面命
多年後他雖然和父親一樣,也成為小兒專科醫師;其實,他的父親並沒有要求過他,將來一定要克紹箕裘。所以他選擇成為小兒科醫生,倒不是因為父親的「說」,而是因為父親的「不說」。重點是35年來,這位名醫父親以身作則,且始終如一的行事作風,自然地遠勝過對兒子的耳提面命。換句話說,他的愛與「身教」,既潛移默化地贏得兒子的尊敬,也順利地醞釀了影響兒子當醫生的牽引力。由此可見,「合宜的身教」是對孩子最有說服力的教養方式。
黃醫師細述父親如何從來沒有要求他日後也當小兒科醫生,反而會說:「做你有興趣的事就好;如果你剛好對當醫生有興趣,我當然支持你。」直到他醫學院畢業,正難以抉擇走哪一個專科時,父親還是說:「走你有興趣的科就好;如果你剛好對兒科有興趣,那我可以教你。」他回憶起父親為表示尊重兒子的自由意識,硬是將滿腔的熱切埋在心裡,豈是常人所能辦到的?
盡力給病人一線希望
這樣無聲卻深遠的身教,讓黃醫師親自體認到:「父母親怎麼想、怎麼做」,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會長期內化成
他們的人格,因為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是耳濡目染地,循著父母的腳步往前進的。因此,家長們如果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得先要求自己能夠做到;否則,效果畢竟是有限的。
作者慨嘆這幾年來,由於醫病關係的互不信任,很多醫師為避免被官司纏身,都主張不要「帶給病人希望」。有些醫界長輩出於關心,希望年輕醫生在解釋病情時,要把每個病人都當作可能會發生醫療糾紛的對象來對待,以保護自己。所以不但說話要謹慎、誠實,還要將冷酷的數字攤在家屬眼前,把最嚴重的副作用、併發症都說清楚、講明白,以防將來發生醫療糾紛。
但是他滿懷憐憫心的父親,卻是另有選擇與堅持,願意盡力給病人一線希望,或是一個承諾,讓他們能適時地吸進一口氧氣,而不至於窒息;否則,生病的人如果在醫院都得不到希望,哪裡還能夠找到他可以抓住的浮木呢?
病情跟心情往往是息息相關
因此,大名鼎鼎的黃富源教授,由於他的誠實、謙虛、正直、博學、熱心而美名遠傳;特別是能以同理心與憐憫心對待病人,極盡所能地帶給病人信心、希望和安慰。所以作者提到父親的豐功偉業,包括將馬偕小兒科擴大成兒科重鎮、獲亞洲傑出兒科醫師獎、台灣兒童醫療終身貢獻獎、名列世界名人錄等等,都遠不及他從病人及病人家屬獲得的感謝,來得讓作者更為感動。
幸福成長的黃瑽寧醫師,除了熱忱地分享父親充滿智慧的愛,如何感化他終於水到渠成地,願意走跟隨爸爸的路,也特別藉由他父親的追憶,跟讀者介紹當年魏火曜教授格外令人尊崇的風格。譬如他對於年輕醫師如何諄諄告誡:「不要隨便給病人吊點滴!」也就是說要做「以病患利益為優先考量」的事。因為醫學倫理四大原則的第一條,就是「切勿傷害」,包括切勿傷害病人的身體與心理;總而言之,醫生不單要為人治病(cure),也要關心(care)病人的困難,因為他們的病情跟心情往往是息息相關的。
行公義好憐憫的視病猶親
黃瑽寧醫師說他聽父親談起關於魏火曜教授的點點滴滴時,竟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原來老教授的言行舉止,就是他父親的榜樣!
這樣承先啟後的視病猶親,多麼感人肺腑啊!在不同的世代,這兩位謙卑的兒科教授皆透過行公義、好憐憫,再加上黃瑽寧醫師,都使自己作鹽、作光,不但能夠調和、慰藉人心,而且照亮黑暗的角落,帶來希望與光明。(本文原載在2012年7月出刊的《台中醫林75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