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07 18:44:57| 人氣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3.10.13。羅生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昨天終於把電影「羅生門」看了一遍。

當兵時看了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籔中」、「羅生門」,也看了黑澤明前半生自傳「蝦蟆的油」, 現終於拜DVD(真委屈PS2了)之賜,一片39元買到這部片。

黑澤明把「竹籔中」裡面每個人似是而非的證言,結合了象徵亂世道德頹傾敗壞的「羅生門」(這是一個城門),拍成了電影「羅生門」,並得了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但該片主劇情架構取自「竹籔中」,這件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

片子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是在講一對夫妻經過樹林,妻子被強盜劫色的故事。最後男的被殺,在法官面前,每個人都有一番說詞;證人一共有樵夫、僧人、妻子、強盜、以及女巫婆(被殺的老公亡魂上身)。

片子在我看來沒有多餘的醞釀,每個分鏡都有必要,運鏡古典但簡潔,發揮了導演沒有科技的功力。執行上感覺像是高纖維的食品,耐嚼、有料易飽、有益健康、不很精緻。

試著仔細去玩味裡面證詞,有趣的是每個人的邏輯都說得通。但當聽到下一位證人的證詞和前一位證詞的矛盾之處,又會發現每個人都有他那個角色的一些道德標準,每個人也都可能為了自己的立場說謊。比如說為人夫者在道德上應該要誓死保護妻子,妻子被姦完之後就應該自盡、盜匪就應該勇猛重義、樵夫這個目擊者不應該偷兇案現場的值錢物品….隨著故事演下去,可能的真相在眾多證人先前合理的邏輯當中又強烈的互相矛盾著,於是故事張力愈來愈強。故事厲害的地方就是最後它還是不告訴你真相(真有它的)。

亂世可以讓「道德淪喪」合理化到一定程度,尤其在表象道德觀很強大50年代的日本,想要表現真實人性,還得透過亂世,才能有「亂」的理由。真實的情形是,就算不是亂世,一樣的情形還是不斷發生。所以最後羅生門竟然變用成一個專門描述這種劇碼的專有名詞。

導演倒是在最後有一個別出心裁的額外安排:故事主要陳述的樵夫(他是偷證物賣錢的一般老實人)、和一個雜役(認為一切事情都滿有趣的不相關人)、以及僧人在城門下發現棄嬰,雜役馬上把棄嬰身上的衣服偷走,樵夫當面制止後,被火大的雜役揭穿其實樵夫偷了證物。最後雜役大笑揚長而去。樵夫悲戚之餘從僧人的手上要搶過嬰兒,也被懷疑要搶嬰兒的最後一件衣服。其實樵夫只是以為「養六個和養七個小孩一樣辛苦」,所以打算領養那個小孩。僧人道歉,片子在這邊結束。

對於每個人為了自身利益而扭曲事實的事情,在我看來也是另外一個「潛規則」吧。以前聽到有這種事總會義憤填膺,等到長了點識見,發現自己也是這樣一輩:為了讓自己更好過,連自己有時候都要欺騙。

這就是人的奇妙之處啊。

台長: 天才小亨利
人氣(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