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7-20 23:15:00| 人氣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報告分享:國家與發展<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壹、前言
國家與發展,的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而且面向廣闊,諸如環境發展、宗教發展等,近代民族國家之形成,更深深影響著各類型之發展,不過在這裡礙於篇幅所限,以及為集中焦點之故,本篇擬以國家與經濟發展作為核心。當然,在論述過程中難免涉及環境、社會變遷等範疇,但將不會作為本篇之主軸。
全篇先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一些理論作介紹,主要分作三階段析述之:一、傳統論述與東亞現實狀況;二、東亞金融風暴的衝擊與反思;三、全球化的觀點。此只為一巨觀式論述,故此下一章以臺灣自1949年來的經濟發展與國家之關係作一闡釋,然後得出結論,為近年來經濟發展和國家之間的一些關係作出梳理及釐清。

貳、二戰以來世界─東亞經濟發展的一些論述
 一、傳統論述與東亞現實狀況
在此節的論述中,首先有一點是需要釐清的,就是古典經濟學中,從來沒有否是過國家(或政府)存在的必要性。沒有一個政府去界定産權、維持秩序、調解糾紛、經濟體系也就沒法運轉;經濟自由主義也從來沒有排除政府的存在,恰恰把政府存在做爲市場條件下的前提,只是爲了簡化,常常不說出來而已。
正如經濟自由主義的鼻祖阿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著作《國當論》中,雖然認為國家財富不是依存於自覺的政府計劃,而是依存於個人進行交換、專業化和擴大他們的市場自由。在自由交換的過程中,我們達到自己的目的,既不是由於強迫我們的交易夥伴,也不是由於乞求他的慈善心,而是由於在交易過程中同他自己的利已心相契合,這也是經濟學上所謂的「雙重需求偶合」。在阿當.斯密此一論述中,也沒有否定過國家存生此一前題。但西方商業價值中往往自動隱藏國家存生的因素,漸發展出自由放任主義的一些相關論調。
  誠如100 多年前,人們最看好的拉美國家──阿根廷和巴西;100 年之後這些拉美國家仍然匍匐在世界經濟的尾端,而那些原本經濟落後地區早已經絕塵而去。二次大戰時,東亞地區滿目瘡痍,令人慘不忍睹,這個地區在當時人的心目中連非洲都比不上──至少非洲還有鑽石、黃金和象牙,東亞地區卻只有衣衫襤褸的貧民,爲什麽戰後首先實現經濟起飛的發展中國家卻是在東亞?更令經濟學家不解的是,拉美國家幾乎具備新古典經濟學給經濟增長列出的所有條件:私有化自由貿易,金融部門的對外開放,議會民主制多黨制等。這些也是世界銀行等機構共同商議而成的「華盛頓共識」──對於二戰以後全球經濟發展的一些「通論性」解釋。而這個華盛頓共識論述的自信就是來自於80 年代在某些拉美國家推行改革的成功經驗,相比之下,東亞國家「像是從來不做家庭作業的學生」,卻能夠經濟起飛,而拉美則成為泡沫,積弊不振 。
在華盛頓共識中,國家應對經濟發展減少干預,使之自由發展,從而達成提升國民生活之目的。但東亞二戰之後的經驗,卻與之剛剛相反,高度的國家統御、威權的政府、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這些因素在八十年代都被視為經濟發展的毒藥──然而在東亞地區,已經不知不覺的施行多年了。就台灣地區而言,從土地改革、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多個「四年計畫」、十九點財經改革方案、獎勵投資條例、產業升級條例,加上專業的經濟技術型官員:如尹仲容、李國鼎等,無一不是國家主導經濟發展的產物。這些措施與菁英的任用使台灣的經濟急速起飛,在台灣如是,在東亞亦如是。這段輝煌的經濟發展時期曾被人稱頌為「台灣奇蹟」;更廣大地區而言,這是「東亞奇蹟」。

台長: 天天
人氣(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