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的文人食譜
逯耀東
飲撰之書的食譜,興於魏晉六朝。元‧韓奕《易牙遺意》云:「自放生戒殺之教盛於六代,人主日舉蔬食,士大夫有蟹蛤自給,是時食經乃多至百種。」所謂食譜,是以文字記載食物烹調與製作的方法。這些食物製作都是以水火為媒介,對食物進行烹調,特別重視水火相濟的火候,與現代坊間以電烤或微波之類的食譜完全不同。
飲食雖小道,但自飲撰之書興於魏晉之後,在中國傳統目錄學中,乃佔一席之地。中國傳統目錄不僅是學術著作的分類,並且是鏡考學術源流發展的紀錄。再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前沒有學術史的專門著作,所有學術的發展與劉變都載於目錄學之中。因此,透過目錄學的分類,可以對這些記載飲食製作的食譜之源流與變遷,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飲食之作興於魏晉六朝,著錄魏晉六朝著作的《隋書‧經籍志》,將食譜分別置於〈諸子略〉的農家類,與〈方技略〉的醫方類之中。所謂〈農家〉,《隋書‧經籍志》說:「農者,所以播五榖,以供衣食者也。」這就是儒家的飲食觀念,「〈尚〉書敘八政,其一曰食,其二曰貨。」孔子就說:「所重民食。」自古以來的中國統治者,都將「民食」置於最重要的地位。至於〈醫方〉,《隋書‧經籍志》說:「醫方者,所以除疾?,保性命之術者也。」這是道家的飲食觀念,透過飲食的食療,以保健與養生。
道家和儒家思想最大的不同,儒家思想比較重視集體的利益,往往忽略個人在集體的價值和作用。道家肯定個人在集體中的價值與尊嚴。這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思想,自古以來即「道不同不相謀」。儒道兩種不同的思想,形成中國傳統兩種不同飲食觀念。儒家的飲食觀念是維持全體人民的生活,使其免於飢困,可謂之「維生」;道家的飲食觀念,則是透過飲食企圖將個人有限的生命,作無限的延續,此謂之「養生」。這兩種不同的飲食思想,卻再魏晉以後唐送的食譜中匯合起來,不僅沒有排斥,而且「維生」與「養生」相互為用,彼此調和。
這種「維生」與「養生」相互為用,彼此調和的形態,至明代中期以後混成一體,更將飲食的美味與文學的品味相結合,於是飲撰之作的食譜,超越了以往農家與醫方的範疇,提升到藝術的層次,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重要的轉變。
周仲孚《鄭堂讀書記》,奇〈子部‧譜錄類〉之首,著錄袁枚《隨園食單》說:「《隨園食單》,無卷數,國朝袁枚撰。」並且說:
枚,字子才,號簡饕,錢塘人,乾隆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為江南凓水縣,四十年後,絕意士宦,世稱隨園先生。簡齋本志役飲食,每食人家而飽,必使家廚往彼灶,觚弟子禮。四十年間,頗集眾美,因問方略,集而存之,以為是編。一須知單,二戒單,三海仙丹,四江鮮單,五特牲單,六雜牲單,七羽族單,八水族有鱗單,十雜素菜單,十一小菜單,十二點心單,十三粥單,十四茶酒單。每單有子目,凡三百二十餘種,欲不謂之飲食之人不得矣。然考《說郛》飲食之書三十餘種,自昔有,非簡齋自創也,前有序言。
周仲孚稱袁枚事「飲食之人」。當然,原枚不僅是「飲食之人」,而且是清代前的詩人領袖,文壇祭酒。袁枚之摯友趙翼〈讀隨園詩題辭〉說袁枚「其人與筆雨風流,紅粉青山興白頭,作宦不曾逾十載,及身早自定千秋。」是袁枚退官後生活最好的寫照。袁枚生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卒於嘉慶二年(1798),歷康熙、雍正、乾隆三世,正是所謂清代康乾盛世。乾隆三年,袁枚二十三歲中舉,次年中進士,選庶吉士,乾隆七年外放江南,歷任凓陽、江浦、沐陽、江寧等知縣。乾隆十三年(1747)兩江總督伊繼善薦袁枚為高郵知府,被史部駁回,次年即辭官乞養。自此絕於仕途,於金陵贈得江南織造曹頫後任隋赫德的舊園,隨山營造為隨園。以後半個世紀,袁枚退居隨園與施有歡聚,吟風唱月,或出外探幽,悠遊於山水之間,紅袖添香,詩酒風流過了一生。
袁枚詩文冠江南,著作等身。最出自刻《隨員三十種》,其中除《小倉山詩集》、《文集》外,並有《食單》一卷,即後來的《隨園食單》。嘉慶元年自定其著作時,作〈雜書十一絕句〉,其第十云:「吟詠之餘作食單,精緻乃當詠詩看,出門事事都如意,只有參盤合口難。」袁枚將其《食單》與詠詩等同齊觀。《隨園食單》是明清文人食譜,最膾炙人口的一種。
《鄭堂讀書記》著錄《隨園食單》於譜錄類,其來有自,緣於《四庫總目提要》。《四庫總目提要》依《出遂堂書目》之例,立〈譜錄〉一目,置於〈子部‧藝術類〉之後。其〈小序〉云:
古人學問各首專門,其著述具有淵源,易於配隸。六朝以後,作者漸出,新裁體例,多由創造,古來舊目,遂不能該,赴贅懸疣往往牽強。……明知不安,而限於無類可歸,又復而不變,故支離顛?至於斯。《初遂堂書目》創〈譜錄〉一門,於是類別雖殊,威歸統攝,此役變而通也矣。
中國傳統目錄學,始於《漢書‧藝文志》魏進以後,政治權威降低,個人意識醒覺,而且由於書寫工具改進,出現了許多新的著作形式與體裁,因而目錄學的發展,由《漢書‧藝文志》的〈七略〉轉變為《隋書‧經籍志》的四部,所統攝的書籍十倍於前,但仍然無法將新的著作體裁作明確的歸類,飲撰之書的食譜之作,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四庫總目提要》的〈譜錄〉小序又說:
案《齋民要術》傋載飲食烹調之法,故後之類於斯者,悉入農家,其實賈思勰所言閭閻之常耳。余天廚珍膳,方州貢品,連而入之,非農家所有……今於近似農家者,並改隸〈譜錄〉俾均不失實焉。
《齊民要術》,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是一部總結自漢以來《汜勝之書》,崔?《四民月令》的農書。是賈思勰任地方首長,教民取食的過程,其編輯的秩序:「起自耕農,終於醯醢。」也就是起於種植,終於烹調,反映了當時黃河中下游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形態。書中烹飪資料許多自崔浩《食經》。
崔浩是北魏前期中原士族的政治領袖。後因「國史之獄」被殺,株連甚眾。崔浩《食經》為其母口述,尤其筆錄而成,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飲撰之書。反映了永嘉風暴後,流離在黃河流域中原是家大族,日常生活實際的情形。特別重視理髮傳家的規範,是一部表現儒家飲食思想的典型著作。但在《隋書‧經籍志》卻著錄在〈方技‧醫方類〉之中,方技的醫方類是道家飲食思想所繫,就非「農家所有事矣」。這是《四庫總目提要》將飲撰之書,重新歸的原因。《四庫總目提要》說「收諸書隻無可繫屬者」,都歸入〈譜錄類〉,所以譜錄類的內容得卻非常複雜,包括鼎?圖錄、文方四寶、錢錄香譜、奇石花卉、百寶總珍、茶經酒譜、飲撰之書,都著錄其中,《四庫總目提要》將〈譜錄類〉列於〈藝術類〉之後,四有意將〈譜錄〉作〈藝術〉的輔助,而飲撰之書亦在其列。於是飲撰之書超越了過去儒家維生與道家養生的範疇,提升到藝術的層次,這是中國飲食思想再明清十代一個重要的轉變。
二
《四庫總目提要》將飲撰之書與金石圖錄、文房四寶、清玩百珍、花卉香譜,並列於〈譜錄類〉,象徵著中國飲食文化,在明清時期一個重要的轉變。飲撰之書自農道兩家析入〈譜錄類〉。〈譜錄類〉列於〈藝術類〉之後,其所著錄的著作,似作為〈藝術類〉輔助的旁支,於是飲撰之書超越儒道兩家的範疇,於其他日常生活事務相結合,形成一種生活的藝術。因此飲食不僅是單純維生或養生的工具,像其他的文學與藝術一樣,必須有一定的品味、格調與情趣。明清出現大量的文人食譜,反映了這種發展的趨勢。在明清的文人食譜,明‧高濂《飲撰服食箋》與清‧李漁的《閑情偶寄》,具體表現了這種發展與轉變的趨勢。
《飲撰服食箋》的作者高濂,字深浦,別號端南道人,胡山桃花魚,生平卒年不詳,萬曆時,曾任職主管廟堂祭祀的紅臚寺,工樂府,是明代著名的詩人、戲曲家,著有南曲《玉簪記》、《節孝記》即《尚雅齋詩稿》、《遵生八箋》等,當時戲曲家說高濂「家世藏書,博學宏道,鑒識清朗」。
所謂「博學宏道,鑒識清朗」,也就是說高廉售當時儒道混同的思潮影響,有顯明道家的傾向,尤其在飲食方面,將道家養生的服食觀念,作了高度的發展與實踐。所以如此,高濂「少嬰贏疾,後苦瞶眼」,因而有「憂生之?」故而「癖喜談醫」
文章定位:
人氣(287)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