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13 14:47:09| 人氣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環評不是英雄主義(By賴偉傑,林怡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環評不是英雄主義,而應是符合資訊公開、民眾參與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


作者: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林怡瑩(苦勞網執行幹事)

昨日環保署長郝龍斌以「民意不能凌駕專業」為由堅辭署長職務,使得環評和公投議題又成為媒體的焦點。但「署長為政策堅持去職」這個耀眼的英雄光環其實掩蓋了許多事實,有必要仔細檢視之。

首先必須釐清的是,坪林鄉舉辦諮詢性公投(「民意調查投票」)並不是要去否定環評結果,而是向政府表達他們希望爭取坪林交流道,以改善當地生活的心聲。位於翡翠水庫上游,保育苦花魚有成的坪林鄉,長期以來對於水源的保護不遺餘力,但上至開發北宜高速公路的交通部、反對設交流道的環保署,下至台北縣政府,沒有一個政府單位曾經好好地去傾聽這個位處水源區、被限制發展的小聚落對於生存的焦慮,去為他們的發展與生計想想辦法。太多問題沒有被解決,地方的焦慮累積到最後,藉由一條交流道的諮詢性公投爆發開來,才終於獲得台灣社會的注目,卻也被環保署長無限上綱的「捍衛水權」 污名化,這是極度不公正的。坪林鄉真正要的,並不是一條交流道,而是國家真正去面對這類地區的生存問題,研擬出妥善的配套方案。

事實上,坪林並不是一個個案。全台各地不知道有多少聚落因為位於山區、水源區、水庫集水區而被限制發展。在總統帶領全民拼經濟的今天,為什麼居住於水源區的居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被草率的對待?

釐清坪林公投並非否定環評結果、漠視環境衝擊之後,也許可以來檢視一下環保署所捍衛的水權和專業。

以林內焚化爐興建爭議為例,林內焚化爐的廠址距離供應雲嘉南三縣市飲用水的露天淨水廠只有1.8公里,但在廠商提出的環評報告中,對這座淨水廠隻字未提。環保署在審查時並未提出糾正,仍通過補助此案。等到居民發現飲水安全受到威脅,多次向環保署陳情,焚化爐最後仍然照蓋不誤,怎麼不見環保署長在當時以辭職來聲援林內鄉民「抗爭只為喝一口乾淨的水」的訴求?

再以近期新店安坑地區反對灰渣暨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為例。在民國90年2月針對此案的環評審查會議中,環評委員對於地方民意、交通影響、安全、污染防治等項目均存有重大疑慮,建議直接進入第二階段環評,但最後的結論卻以「鑒於北縣一般事業廢棄物之處理問題緊迫」為由,讓該開發案有條件過關。事實上,這個預定地位於五重溪的上游,預定開發地點的平均坡度高達60.7%(五級坡佔全區面積的28.3%,六級坡佔全區面積的56.6%),且多屬順向坡,下方有斷層帶以及許多舊礦坑,一旦山區暴雨發生走山或礦坑崩塌,掩埋場中的劇毒物質勢將嚴重污染整個大台北地區的水源。但在此,我們也看不到依據《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一般事業廢棄物(含垃圾焚化灰渣)最終處置場設置計畫》保證廠商利潤的環保署出來捍衛水源,卻看到了在實際的環評審查作業中,主管機關急於開發的意志是凌駕在專業把關之上的,而這正是台灣現行的環評制度設計的問題。

上述的例子是專家意見多少發揮一點功用的例子,但若大量去檢視由廠商出資委託製作的環評報告書,會發現裡面經常是引用資料錯誤百出,開發地點鄰近的生態保護區、生態敏感區(如水源區)、特殊歷史古蹟、特殊產業(例如酪農區、專業蔬菜區),都不會列出,以致於環評順利通過,或者遭專家質疑但最後「因考量…,所以有條件通過」。無論在制度設計和實務執行方面,現行環評制度都存在重大瑕疵,長久遭人詬病,而環保署仍不動如山。可見,即使是談到「專業」,環保署的專業也不及格。

郝署長這個「民意不能凌駕於專業之上」的大帽子一扣下來,真是教這些小老百姓們覺得太沈重。回想塑膠袋禁用政策為例,大家應該記憶猶新。當時有許多專家學者、環保團體就不同面向提出許多問題,呼籲環保署應再作更妥善的規劃和設計,不要貿然實行,但當時環保署長卻以「民意(支持)」為由執意要立即推動。在這個案例中,民意不就是凌駕於專業之上嗎?最可憐的莫過於領人一份薪水的塑膠袋產業員工,在政府草率推動、毫無過渡時期或配套措施的政策下丟了飯碗,還被污名化為自私自利、與環保為敵。而環保署當時所依據的主要「民意」,竟只是一份民調結果。

環境議題已成為今日社會關注的焦點,許多研究環境風險與民主政治的學者著力於批判科學數字與結果的可操弄性、專家獨裁的傲慢,以及不對等的「溝通」(例如,資訊不對等、決策權不對等)形式。正因為環境政策和科技、重大建設政策影響的層面太大,所以才需要充分的資訊與溝通。今天環評審查結論是這個政策所帶來的環境衝擊可以被容許,並不等同於我們一定非要這個政策不可、沒有比這個政策更好的政策了。很不幸地,郝署長任內對於焚化爐政策爭議的處理態度就是如此,把環保署框限在焚化這個唯一選擇之中,不願接受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堆肥等更環保的替代方案可以取而代之,因此也就無法和民間達成真正的對話。

為解決代議政治與專家政治的這些缺陷與問題,一些新的民主參與形式,例如合作式討論(Kooperatives Diskurs)、公民陪審團(Citizen Juries)、公民諮詢委員會(Citizen Advisory Committees),或者公民論壇、公投等直接民主形式也逐漸發展起來,成為成熟的民主政治中重要的補充機制。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是以資訊的透明和充分的溝通為前提,而這也正是現行環評制度中最為欠缺的。去年於約翰尼斯堡舉辦的「地球高峰會」中的NGO人民論壇曾經談到,要維持一個永續的社會,「好的政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所謂好的政府必須符合三件事:第一是資訊公開,第二是民眾參與,第三是社會公平正義(包括保護環境與勞動權)。拿這些價值來檢視環評和環保署的施政,會發現所謂的「環保專業」是經不起考驗的。

台長: 綠灣巡守員
人氣(9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