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06 16:35:00| 人氣2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時評〉回應〈誰是外省人,台灣人別見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拜讀陳夢梅〈誰是外省人,台灣人別見外〉大文,作者最後的感歎「台灣莫非是舉世最排外、最難移民的國家?」的確值得吾人省思。然而,在〈誰〉文中,作者舉了加拿大發生的兩件事,對照台灣人特別「見外」,與實情略有出入,擬在此補充。

 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理論上,是最不可能有族裔分別的情況,然而,由於最早的移民是英、法等歐裔人口為主,發展到今天,我們嘴巴講的「主流社會」(英文媒體也有main stream的說法),指的總是「白人社會」,用來區隔「白人」與「非白人」。

 這樣的分別,在某些情況下有它的用處,例如警方在發布命案消息時,強調死者或受害者的族裔,有助於大眾協尋。只是,媒體在採訪時,一問到族裔的問題,警方肯定三緘其口,說明了,在政府大的方向與政策上,是不希望有族裔歧視的。

 但民間心裡,還是難免會有疙瘩。

 陳文中提到「一名國會議員參選人私下抱怨,亞裔移民搶走白人申請大學的機會。此話一經披露,立即遭輿論撻伐,指搞分化歧視」,從這名國會議員(也是白人)的抱怨中,即可窺知,這種「族裔歧視」的確存在,但當時的「輿論」,其實比較少在族裔上發揮,主要還是在「能力」──上大學是憑能力,不是憑膚色,這位議員最後也自覺站不住腳(並非因為對亞裔的歧視性言論),而出面道歉。

 至於「去年SARS肆虐,感染者不少是從亞洲返加的亞裔人士,但主流媒體報導一律以加國居民稱之,絕無特別凸顯亞裔加人」,只說對了一半,主流(連作者都認為有『主流』)媒體,或說,大部分的媒體(不分主流非主流),都不會也不敢去觸碰族裔議題,因此不會凸顯「亞裔」加人。但作者沒有提到,當時加拿大受災最嚴重的多倫多,那裡的華人出門都會擔心被辱罵,不少白人指責華人「像老鼠一樣傳播病菌」,後來在當時的各級政府政客(包括當時任總理的克里田)紛紛跑去中國餐館大吃大喝,算是給了定心丸,直到非典危機過去後,「歧視」的言論才平息下來。

 在台灣,本省與外省之間的糾葛,由來已久,一下子要消除,並非易事,有趣的是,一般是獨派陣營,區隔本省外省最不遺餘力,從「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即可窺端倪,但在同時,你講本「省」外「省」,還是落實了你承認「台灣是中國一省」的潛意識。

 因此,我同意陳文中提的「幾代以後,純種『外省人』血統恐怕早就被稀釋了!況且台灣前幾年早已實施新制,以出生地取代省籍。如此一來,『外省人』終將作古退場」,只是這「幾」代會有多久,恐怕還很難講。

 我憂慮的是,當小學把台語(也算福建閩南話的一支)客語(與廣東梅縣的客語幾無分別)列入教材時,外省本省的分野會慢慢消失,到那時,外省與本省「結合
」起來的族群,會不會又把兩岸婚姻和連外婚姻(特別是與東南亞國家),所產生的下一代,再硬生生劃出去,讓族裔歧視像香火一般再次傳下去?

 希望我是多慮了!


(附錄)誰是外省人,台灣人別見外 文/陳夢梅

 法國政治學者高格孚以「台灣外省人的國家認同」為博士論文主題,並以中文發表研究結果。然而「誰是外省人」的界定,在台灣內部卻難有「一刀切」的分割法。

 一九四九年後從大陸來台的「芋仔」,當然是所謂標準「外省人」。至於「芋仔」爸爸與「蕃薯」媽媽生的「芋仔蕃薯」,一般也視同「外省人」。而「蕃薯」爸爸與「芋仔」媽媽生的「蕃薯芋仔」,則列為「本省人」。那麼「芋仔蕃薯」爸爸與「蕃薯」媽媽通婚所生子女,按理純種「芋仔」的血統只佔四分之一,但還是被認定為「外省人」。「蕃薯芋仔」爸爸如配「芋仔」媽媽,雖然純種「蕃薯」血統只佔四分之一,他們卻歸類為「本省人」。

 以台灣目前「本省人」和「外省人」通婚普遍的情況來看,幾代以後,純種「外省人」血統恐怕早就被稀釋了!況且台灣前幾年早已實施新制,以出生地取代省籍。如此一來,「外省人」終將作古退場。

 筆者居住的加拿大,按移民法規定,新移民住滿三年即可申請入籍公民,享有一切憲法保障的對等與平權。兩年前,一名國會議員參選人私下抱怨,亞裔移民搶走白人申請大學的機會。此話一經披露,立即遭輿論撻伐,指搞分化歧視。該參選人最後當眾道歉。去年SARS肆虐,感染者不少是從亞洲返加的亞裔人士,但主流媒體報導一律以加國居民稱之,絕無特別凸顯亞裔加人。

 然而在台灣,有人即使娶「本省人」為妻,在美麗島上居住超過半世紀,卻仍被有心政客指為「外省豬」、「賣台集團」。台灣莫非是舉世最排外、最難移民的國家?

台長: 葛蘭特
人氣(2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