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30 06:46:00| 人氣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山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來源:網路
杜牧《山行》原詩及譯詩賞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原詩賞析]
  這首詩,看來是從長途旅行圖中截取的“山行”片斷。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詩人 已經趕了一天路,該找個“人家”休息了。如今正“遠上寒山”,在傾斜的石徑上行進。順著石徑向高處遠遠望去,忽見“白雲生處有人家”, 不僅風光很美,而 且趕到那裏,就可以歇腳了。第二句將“停車”提前,產生 了引人入勝的效應。天色已“晚”,“人家”尚遠,為什麼突然“停車”?原 來他發現路邊有一片 “楓林”,由於“愛”那片夕陽斜照下的“楓林
楓林”,因而 “停車”觀賞。“停車”突出“愛”字,“愛”字引出結句。
  黃叔燦《唐詩箋注》雲:“‘霜葉紅於二月花’真名句。”俞陛雲《詩境
  淺說續編》雲:“詩人之詠及紅葉者多矣,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
   山好放船’等句,尤膾炙詩壇,播諸圖畫。惟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豔,謂勝於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鹹備,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 宜司勳特賞于豔李穠桃外也。”不錯,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美豔絕倫,但被 “悲秋意識” 牢籠的封建文人卻很難產生美感。用一個大書特書的“愛”字領 起,滿心歡喜地讚美楓葉“紅於二月花”,不僅寫景如畫,而且表現了詩人豪爽樂觀的精神風貌。
  “寒山”、“石徑”、“白雲”、“人家”、“霜葉”,由“上寒山”、
  “停車”的主人公用驚喜的目光統攝起來,構成一幅秋山旅行圖。當然,說這 是“圖”, 並不確切, 因為“上寒山”、“白雲生”、“停車”都是動態“愛”更是活潑潑的心態,都畫不出來。
   全詩的重點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鋪墊作用。第一 句用“寒”字,是為了喚起第四句“霜葉”;每二句寫“白雲”,是為了用色 彩的強 烈對比反襯第四句的“霜葉”異常“紅”豔,給人以“紅於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鋪墊還是由急於趕路而突然“停車”以及由此突出的那個“愛”字,前面已分 析過了。還有“楓林晚”的那個“晚”字,意味著夕陽將落,火紅的光芒斜射過來,更使滿林楓葉紅得快要燃燒。構思新穎,佈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 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 ~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後來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 又在黃、池、睦、湖等州做過刺使,還曾在中央任過監察禦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員外郎等職,終於中書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青年時期的杜牧,懷有經邦濟世之志,喜讀兵書,為人剛直不阿,敢於指陳時弊。後來,由於捲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張未得旋展,終於墮入頹廢享樂、縱情聲色的生活裏面。
   杜牧在文學方面,主張文以致用,強調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提倡言之有物,樸實無華的文風;反對無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麗柔靡的文壇上,他 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後人所傳誦。由於他在詩歌方 面成就較高,後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或為李商隱並提,稱為“李杜”。杜牧雖然寫了一些進步詩篇,但也寫了不少消極頹廢、趣味低下的作品,這些 含有糟粕的詩歌,應引起注意,給予批判。
  
[譯詩]
  驅車沿著遙遠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進,
  遠望山頂白雲繚繞那裏居住著幾戶人家。
  我不時地停下車來欣賞,因為這楓林晚景太美——
  這經霜變紅的楓葉遠遠勝過二月盛開的紅花。
  [譯詩賞析]
   這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遠”寫出了山路的綿長和山之深,“斜”與“上”呼應,寫出了高 而陡的山勢。順著這條山路極目而望,在白雲飄浮繚繞之處,幾椽芭屋若隱若現,不禁讓人頓生親切之感。但這前兩句其實只是陪襯,後二句之楓林紅葉方為此詩描 寫之重點。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真是滿山雲綿,如爍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而停車凝望、陶然忘歸的詩人也成為畫面 的一部分。但詩人沒有像一般文人那樣悲秋傷時,而是通過一片紅色展現出秋天山林熱烈蓬勃的景象,體現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氣溢於筆端,表現了 詩人的才氣和見地。
  在這首譯詩中,原詩的格律形式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兩小節散文,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林圖畫呈現在讀者面前:

大路 旁,一條窄窄的石徑曲曲彎彎扶搖直上,漸漸隱入雲霧繚繞的高處。就在那兒,聳立著幾幢小小的農舍;詩中的我,停下馬車,看得入迷,只因為見到暮色蒼茫的山 崖旁,楓林如火,正散發著熣燦的紅光,哪怕是春天的花朵都不能與之鬥豔爭香。
  
這首詩譯得很美。

秋天的景色是靜美的,我”——一個過客,之 所以停下馬車,連路都顧不上趕,是因為被楓林的紅豔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是無限欣賞和眷戀。原作表達的是在無際的清秋這個大環境中,有一片給人帶來暖意的 楓林。蜿蜒于寒山的石徑、白雲深處的人家,這一切都很美,但難免過於幽寂,所以才帶出其後楓林的熱烈。這是一種烘雲托月的高妙手法。

台長: 文雅
人氣(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