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17 18:31:20| 人氣1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十八相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十八相送,是黃梅調《梁祝》的曲目,梁山伯送別祝英台十八里路程,多番暗示自己女兒身失敗的祝,平白浪費沿路好風光的梁,為雙雙化蝶結合的命定埋下伏筆;

十八相送,是黃偉文為本地流行音樂組合Shine填詞的流行曲,年輕人以整過人生押下去,只為擁有不平凡且美好的十八歲,日記冊上從此留下一個不老的回憶;

十八相送,是本地劇團「非常林奕華」原創音樂劇場的節目,以「18個與愛人分手的故事」為副題,台灣歌手陳綺貞以歌聲連接十八個愛情故事,反複辯證愛情真偽;

十八相送,是本地作家王貽興的首冊長篇小說,當中有人為貪戀青春不斷循環經歷只有18年壽命的人生;有人垂垂老矣只能暗地懷念青春的美好;有人徘徊於青春界線前夕屢屢遭挫而彷徨焦慮直至錯失。

不得不驚訝「十八相送」近年被賦予全然不同卻各有深意的詮釋意涵。看王貽興的小說,他把青春剖開再縫上,我吸一口氣翻開首頁看到第一行字:〝Tribute to those who missed their juvenility〞(獻給那些錯過自己年輕歲月的人),我便預知作者跟我一樣,也是眾多虛渡青春的人之一,這一點在看完小說後則更為篤定。

《十八相送》饒有深意地分割為兩部份,同名的第一節是關於一名接連失去親人的老伯帶點魔幻味道的經歷。年老且體弱多病的陳阿貴因妻子女兒早逝而獨力照顧快將滿十八歲的外孫女余願和年僅五歲的孫兒維維。余願卻在18歲前夕意外喪生。她生前與好友徐青相戀,徐青與同齡女生很不同,她喜歡年代久遠的事物,與阿貴很談得來。其後,維維的父親把兒子接回家中居住,令他憶起18歲的自己從沒有設想過會變成現下這樣老弱無依的狀況,立意輕生的時候,徐青找來提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方案,與他交換自己循環不老的肉身,她自己卻寧願一嘗衰老下去的滋味……。

第二節由十六歲的陳高維擔當主角,他在18歲這個自以為是分水嶺的前夕分別經歷親情友情愛情的試煉,最疼愛他的祖父過世了,他總算為祖父做了點事;他曾經杯葛別人,最後也被人杯葛甚至想過把造謠者以刀捅死;他與暗戀良久的徐青約定十年後在公園相見。對於這一夥年輕人來說,十八歲無疑是一個烏托邦。

對於以青春為題材的電影小說,我向來異常貪戀。但我分明記得自己曾經一度以厭惡的口吻拒絕收看一切關於年輕人的東西只為我堅持他們都是虛構的。我可笑的以為拒絕承認便等於不是事實。多年以後,我才茫然發現自己和很多人一樣急欲越過十八歲的死線,天真的以為美好和沒有挫折的世界就待在前面觸手可及,於是壓根兒沒想過要把青春多挽留一瞬半秒。惟是失去以後才驚覺自己的謬誤已經大得不能彌補,就如書中所言:「它不代表結束,它指向開始,指向一個更茫然更廣大更模糊的領域,跌蕩和挫折並不因此而終止……」。總算明白這個事實以後,我開始貪婪地觀看和閱讀所有關於青春的電影和小說,明知徒勞卻依舊癡癡的嘗試從中搜索半個熟悉的身影,是為我對青春的情意結。

但我曾經想過我很可能是對的,那些孜孜於拍攝或書寫關於青春題材的電影或小說的人就如王貽興,大概都是因為錯失了青春而藉著創作虛構的文本,不斷輪迴經歷不老的青春,從而彌補一己的遺憾。於是那些故事都很可能與真實保有一段不短的距離,年輕人或會與當年的我一樣,嗤之以鼻的說一聲都不是真的便翻過去了且忘在腦後。

當然我不是批評這篇小說虛構,我只是不禁懷疑它的對象到底是哪一個。開首它很像是告誡年輕人不要對十八歲產生童話般的迷思,但往後卻處處流露戀棧自己年輕歲月的感傷。王如數家珍般介紹那遠去的年代流行的衣物和潮流文化等等,我才驚覺自己年輕的記憶與作者恁地相似。也難怪我看著看著竟然一再想起日本電影導演岩井俊二的電影來(第二節為甚),畢竟他是我們這個年代的重要icon,因為口碑傳頌而先後到戲院觀賞《情書》也是我們往後的重要印記。岩井俊二以拍攝MTV出身,他就是以唯美的映象和配樂吸引年青的觀眾。假如王貽興的文字被認為充滿電影感,那麼我實在不得不將第二節「十八相信」與岩井的舊作《青春電幻物語》(All about Lily Chou-chou)互相比照,因為他們無論於情節還是美學上都相似的不能置信。

吊詭的是,《青春電幻物語》被認為是充滿新世代青年人的符碼:以互聯網討論區的虛擬身份與關係建構私密的情感和愛好、以耳機裏的迷幻之音神秘歌手Lily Chou-chou與現實世界隔絕等等。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確切相信自己對這個年代的信仰好陌生。可是當我讀《十八相信》的時候,我竟然看見1995年有十六歲的本地年青人已經熟絡地以虛擬身份於別人網頁的留言板交談交友,主角維維終日戴上耳筒收聽年輕芬蘭歌手Paradise Sorrow以阻隔同學睥睨的眼光。於是我寧願相信是作者故意混淆視聽的文字遊戲,多於時代錯置的失誤。畢竟他是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

關於我的青春情意結還有一條小尾巴,正如王所言,緬懷和回到十八歲前的還鄉願望變得越來越濃烈迫切。我終究還是在十八歲以後的歲月與彷似青春的東西擦肩而過,因而我讀著讀著,竟然也發現體內有一點類似的情感在暗地裏騷動。但我畢竟老大了,無論是十八歲時急不及待的那回「相送」,還是往後複製的送別之情都已經嘗過透。我對青春的情意結,也是時候來個徹底的了結吧。當我把書翻至最後一頁,作者又以中文強調一遍︰謹把我的第一個長篇故事獻給所有錯過並懷念自己的年青歲月的人。或者也只有錯失了青春的人才深切明白字裏行間對青春的執著與深情吧。我不得不在心裏感謝他助我為青春劃上一個有點歪斜卻不失合時的句號。

後話︰
整理好這篇文字並剛打算把它貼上台的時候才偶然得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著作《豐饒之海》述說了一個每到廿一歲便終結,且往後不斷輪迴的生命。我不無好奇的讀了第四卷《天人五衰》,裏頭佛家輪迴再世的佛家思想吸引了我。假如說王貽興的靈感來自此作應無人異議吧。




台長: 誰不是蜉蝣
人氣(1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