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15 22:53:45| 人氣2,59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六輕帶來的衝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
台塑大煉鋼廠及中油八輕將進駐雲林離島工業區,雲林縣長蘇治芬參照國外「綠色稅制」,擬訂「雲林縣地方稅徵收自治條例」草案,計畫開徵煉油廠及煉鋼鐵廠特別稅。煉鋼稅按土地及建物課徵;煉油稅按煉製原油每桶新台幣兩元計徵…
由於此新聞吸引了我們的關注,當開始蒐集資料後更發現此工業區與重工業衍生出許多問題,不易在電視媒體上發現。而經濟與環保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我們的是否還需要靠重工業為經濟來源?開徵綠色稅收是否可以換回環境?


雲林離島工業區
雲林離島工業區位於台西鄉、麥寮鄉屬於海埔新生地。為何稱作離島?是因為外圍有寬五百公尺水道隔離,以及綠美化。按原規劃內容非常多元充滿希望,有醫療、觀光、文教、工業等等園區。當六輕進駐後,又有誰想與大煙囪和毒氣為鄰?


六輕原來計畫在宜蘭落腳,但地方反對後使「國家計畫/石化產業/區域計畫」三合一決策模式挫敗。隨後台塑將「台灣是否蓋六輕」轉移成「六輕蓋在台灣哪裡」,成功運用產業外移、產業空洞化等理由轉移焦點。當六輕想落腳雲林,環保署既表示「對環境影響、淡水來源、廠區配置、取土抽砂等問題應列入評估」,但地方則以為六輕進駐可以「增加就業機會、稅收、解決地層下陷、落實環保、使生活空間乾淨 。」衍生的就業人口預估將有60萬人;如果全部開發完成,雲林縣政府每年可收地價稅約5億6,000萬以上,房屋稅12億2,000萬。


六輕建廠已13年,演變成引進大量外籍勞工,根據官方統計,截至2005年台塑麥寮分公司雇用員工共計4,320人,其中雇用外國籍員工為2,875人占67%,至於雲林縣籍員工人數則不清楚;而隔離水道如其要求縮減為100公尺後(原為500公尺),長庚醫院、醫謢社區、安養社區、購物中心、護專、客運中心、海濱休閒遊憩中心至今仍如空中樓閣。台塑要求延長適用獎勵投資條例,讓六輕及六輕擴大案均得享五年免稅優惠,政府一再破例配合。台塑認為水源不穩,水價太高,經濟部便興建集集堰加上專用管線及從鯉魚潭引水,並以每度3.26元超低水價補貼供應。(淡水原為自籌)


如今台塑大煉鋼場又想進駐離島工業區,由台朔重工公司投資1500億元興建大煉鋼廠,經濟部允諾全力協助建廠,預計建立1000萬噸一貫作業煉鋼廠。粗鋼一貫作業煉鋼廠計畫,生產鋼胚、軋鋼、電磁鋼片、棒線材等產品。規畫面積991公頃,其中280公頃工業局已完成填海造地,由於緊鄰麥寮六輕廠區,可以共用工業港等公用設施,而且已完成環境影響評估,因此,建廠成本最低,耗費時間最少。


完工後雲林將成為台灣最大的重化工業重鎮。台塑重工煉鋼廠完工後,台灣粗鋼年產量將增為三千萬噸,雖仍落後大陸、日本和南韓,但可使台灣從鋼鐵進口地區一躍成為「出口地區」。未來若中龍及義聯集團順利完成建廠計畫,則台灣將有 4家鋼廠同時擁有高爐設備,粗鋼年產能也快速增加至4000萬公噸左右。若一切進行順利,台塑將繼中鋼後,成為台灣第二家擁有自家高爐的鋼鐵廠。


此外還有以中油為首的八輕計畫,初期計畫投資額約為新台幣2520億元(不含土地、利息及建港費用),未來擴建計畫約為新台幣3510億元。計畫包括八輕本體計畫及石化中下游計畫兩大項。建廠期間可提供約2萬個工作機會。初期計畫完工投產後,工業區內引進活動人口約1萬人,關聯活動人口約6,000人。未來擴建計畫完成後活動人口將再增一倍,關聯活動人口約18,000人。預計將創造每年營業稅約104億元、營所稅約31億元及綜所稅約0.6億元之收入。在地方稅方面,每年可增加地價稅約2億元,房屋稅約11億元;此外尚有貨物稅、工地契稅等收入。
生態浩劫
1. 二氧化碳排放
任職工研院高階主管表示,「簡單說,過去十年台灣二氧化碳量仍不斷上升的主因就是六輕。」六輕石化廠部分CO2排放量為1,438.2萬公噸,發電廠部皆排放量為1,269.8萬公噸,共計2708萬公噸,而七輕CO2排放量為983萬公噸,此二計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3,691萬公噸」約佔2000年總排放之15.8%。即使未考量八輕,此二石化廠可能引起其他部門CO2排放量空間之緊縮與排擠效應。
根據中鋼的經驗,每煉1噸鋼約排放2噸二氧化碳。而台塑煉鋼1000萬噸、中龍400萬噸、義聯600萬噸,則總生產4000萬噸二氧化碳。光是台塑鋼廠所排二氧化碳量以現在比例就佔了10%,若是依照工研院每公噸四百美元的減量成本,單單是這個大煉鋼廠新增加的二氧化碳,就為台灣未來增加高達80億美元的二氧化碳減量成本,約為2500億台幣。台灣的人均(每人每年平均)排放量在1980年時為4.23噸,1990年為5.71噸,到1997年更上升為8.53噸。換言之,在過去不到20年中,我們的人均排放量幾乎增加了一倍。

1985年以後,世界各國為了降低「溫室氣體效應」,世界平均排放量與OECD(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排放量都維持穩定甚至下降,我們的人均排放量卻不減反增,增加的速度更是一枝獨秀。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所設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標準是2100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不能超過每年20 億噸。若以2050年為達成永續排放量的目標年,根據上述目標以及未來人口趨勢的預測,在2050年時每人每年的永續排放量為1.7噸。

2. 湖山水庫與八色鳥
湖山水庫興建目的是88%是要給工業用水,民生用水僅12%而已。主要供應麥寮的台塑六輕、雲林離島工業區、雲林科技工業區和附近的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用水所需。而八色鳥是全球將絕種的鳥類,只有台灣、日本完成數量調查。全球大約只剩下一萬隻,農委會以「回播叫聲調查法」研究發現,台灣地區大約有兩千隻八色鳥,是全球估計數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最密集的區域,與湖山水庫預定地非常接近。然而,環保署於 2000 年 5 月通過湖山水庫環境影響評估,竟隻字未提八色鳥。除了八色鳥以外,湖山水庫地區還有坪頂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約3000~2000B.P.),水庫預定的淹沒區中卻未詳盡勘挖調查其中珍貴的文化遺址。

3. 空氣污染
自從六輕營運後,台西鄉新興國小最高峰曾一個月報案17天,扣除週休二日,幾乎天天籠罩有毒氣體之中上課。

4. 蚵產業危機
有三十幾年養蚵資歷的丁老先生說,「六輕來有影響,水質差,以前六七月的時候,蚵都採收完了,現在到了七月還不能收成,蚵苗的附著的情形也差很多。」台西是台灣蚵苗的主要產地,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二,從嘉義到屏東沿海的蚵農,大多都買這裡的蚵苗。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說自從六輕進駐後,環境大不如前,養蚵的時間拉長為一年七個月,蚵農生計大受影響。因此更加擔憂如果再來個八輕跟大煉鋼廠,整個蚵苗產業會消失殆盡。

5. 河口生態浩劫
農委會證實,短短八年間,濁水溪口的生態出現劇烈變化!調查結果顯示, 1993年到2001年間,濁水溪口的過冬候鳥有明顯的改變,但特生中心研究負責人指出,比對衛星遙測影像後「詳細調查結果太敏感」,因而完成後未對外公佈。

6. 外傘頂州消失
每年消退40-70公尺,為供應台塑用水,使得整個區域的水資源情勢變得更加緊繃,除了已興建集集堰專管外,近年更極力推動湖山水庫案以因應,造成濁水溪等溪流所攜帶的泥沙量減少。

7. 地層下陷
離島工業區核定的用水量是每天86萬噸,民生用水每天只有20萬噸,當地面水都攔截給工業跟民生,沒有提供給抽取地下水的農漁業使用,雲林地層下陷的災難是不可能解決的,國土的損失,可能超過八輕跟大煉鋼廠的產值。


結論
在台灣的經濟工業中,石化業被視為基礎工業的象徵。但石化業已是夕陽工業、高污染、高耗能,卻因為資本家的威脅,以及島民對經濟成長不斷的追求,於是不斷的犧牲我們的環境,甚至是地球上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的禍首之一。別忘了我們也是島國,如果冰河溶解、海面上升、海岸線後退那我們還能去哪呢?錢還可以用別的產業賺,但生態呢?買的回來嗎?所謂的愛台灣應該不是這種方式。



我們鎖定的焦點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的關係,至於權力結構的運作、政府政策、企業手段等等就沒有放進這個議題之內。還有資產階級大老闆們賺來的錢,一定還是落入他們的口袋,這就像近幾年GDP有成長,但大多數人沒有覺得比較好。又如同芬蘭研究台灣為何可以持續GDP的成長,發現我們只是不斷的消耗我們的環境資源與自然。我只希望大家可以多重視環境,不要再被GDP綁架了。當這個島上的資源什麼都沒了,我們又有什麼能發展?過去的教訓難道不夠嗎…




資料來源
http://0rz.net/581u6離島工業區 http://0rz.net/cb1tz先算六輕這筆帳 http://0rz.net/b91uA
http://0rz.net/ea1sd八輕計劃推展過程及其展望http://0rz.net/1f1uM台塑煉鋼廠http://0rz.net/f81tC http://0rz.net/a61v0大煉鋼廠 http://0rz.net/3f1sV公視眾意院 http://0rz.net/2a1uT公視 我們的島 2003.02.13中時晚報六輕太沈重?濁水溪口生態走樣 天下雜誌第313期2004/12/15 http://0rz.net/c31u8湖山水庫 http://0rz.net/2c1vE八色鳥 http://0rz.net/f51ts雲林污稅 羅志誠 解構六輕神話

台長: FISH
人氣(2,59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向左游 |
此分類下一篇:06世界新聞攝影
此分類上一篇:單身女人與癌症

阿楨
台灣CO2排放密度已世界第一了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現今的380ppmv;而台 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以土地面積平均來說是世界第一,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12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全球暖化,已成為台灣人最「不願面對的真相」!

什麼是全球暖化?簡單來說,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吸收太陽的熱能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農地的流失。

在聯合國IPCC今年發表的第一份報告指出,從現在開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8至4度,而4月公佈的第二份報告,則將範圍擴大為1.1至 6.4度。有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度,地球上15%至40%的物種將瀕臨滅絕;若氣溫上升4度,全球就會有30多億人口面臨缺水。

在此份報告中也直指,人類活動非常有可能是過去250年來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的主因;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現今的380ppmv,增加了約35%。而由冰核鑽探分析中可確認,現今二氧化碳濃度已超越地球大氣過去65,000年以來的紀錄。

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全球暖化密切相關,而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從1990年到2004年倍速成長111%,是全球成長值的四倍,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12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而且以土地面積來說,台灣CO2排放量竟然勇奪世界第一,排放密度驚人。

氣象局氣象科技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在聯合國的報告中,台灣屬於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過去一世紀以來,平均溫度就增加了1.3℃,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也比鄰近的日本、中國大陸高。台灣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減小氣候變異的衝擊。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分析,以過去約100年的氣象觀測資料來看,台灣夜間暖化現象比白天明顯,夏天暖化比冬天明顯;1980年之後,台灣發生高 溫的機率增加,發生低溫的機率減少,1970年以後的寒潮發生次數也明顯減少,而台灣城市發展的熱島效應,對於暖化現象則有加成效果。

在降雨變化特徵方面,許晃雄指出,台灣連續不下雨日數逐漸變長,年降雨日減少,年降雨量變遷趨勢大多不顯著,但是整體而言:東北部增加,西南部減少,南部地區的乾季逐漸變長。全球暖化在降雨方面的影響尚不顯著,但是用水需求增加,缺水問題仍應重視。

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一直是人們「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明天過後」中的災難情節是否有一天會真實上演?許晃雄認為,全球暖化的具體影響可能無法預測,但正確的應對方法是「給地球買保險」,政府不應該因為「不確定性」而延誤應對全球暖化的時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413/17/cvau.html
2007-05-13 07:14: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