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26 11:22:46| 人氣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政策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c. 將歐盟援助集中於三大領域:促進永續發展、鼓勵友善政府開端,並推動法制、支持中國欲確保區域與社會連貫、對抗貧窮與推動男女平權等方面的社經改革。

(5) 提昇中國對歐盟的整體印象:

除了政經之外,加強其它社會層面的交流,像是資訊政策。這顯示歐盟試圖將交流與合作,以及對中國的影響力向下延伸至其它領域。


3. 『一個成熟中的夥伴關係:歐盟-中國關係中利益與挑戰的分享』 , 2003:

1. 背景:
(1) 歐元的上市與穩定,使其成為強勢貨幣之一。
(2) 911事件中,歐盟成為全球反恐聯盟的領導之一。
(3) 『共同對外與安全政策』 (CFSP)與『歐洲安全與防衛政策』(ESDP)的強化,使歐盟在衝突預防與危機管理上的重要性增加。因此,歐盟整體的對外能力也隨之提昇。
(4) 中國經濟發展與加入WTO。

在這些國際時勢背景因素下,中國的穩定與發展,成為與歐盟利益切身相關的重點。因此,2003年『一個成熟中的夥伴關係:歐盟-中國關係中利益與挑戰的分享』文件,更針對雙方在國際上的責任與義務的分享,有更一步的宣示。內容要點包括:

(1) 歐盟與中國在推廣全球治理上,分享責任。
(2) 支持中國在法制和尊重人權基礎上轉型為開放社會。
(3) 促進中國經濟開放(國內外)。
(4) 雙邊合作計劃:以互惠夥伴關係,來鞏固歐盟的目的。
(5) 強化歐盟的印象。
(6) 建立改善關係的機制。

從此三份文件內容,我們已可以清楚勾勒出歐盟對中國政策的未來走向,將以友好與合作來取代制裁與圍堵,並持續協助其日亦開放。也突顯了歐盟對中國政策的友好態度與進一步深化政經對話與全方合作計劃的可能。


(二)歐盟與中國的雙邊關係

1. 政治對話與人權對話

(1) 政治對話:歐盟認為中國為國際舞台上新崛起的勢力,自1994年開始,雙方以交換許可信函方式,首次展開政治對話。政治對話有三國集團 的外交部長對話(EU Troika Foreign Ministers)、政治領導人、任務首長、區域領導、高層技術會議等幾個層次。1998開始每年的『歐盟-中國雙邊高峰會』,2003十月的高峰會在北京舉辦,這顯示歐盟欲進一步拉近雙方關係,並開發其它合作的可能。本次高峰會簽署二項協議:產業政策對話與強化中國參與『伽利略計劃』、歐盟無線衛星導航系統。

(2) 人權方面,1996年開始人權對話的機制,1997年後中國欲縮短對話,而改為二年一次。人權對話建構一個促使中國進行敏感問題的對話架構,並允許在公開和實質環境下,將歐盟的想法直接傳達中國官方。歐盟試著將問題更結果導向,並更與中國的決策作連結。

2. 經濟與貿易關係

(1) 中國是歐盟區域外,繼美國之後,第二大貿易國。 歐盟對中國的貿易從1980年代的順差,到2003年的逆差(€55 十億歐元)。
(2) 歐盟對中國的經濟政策,強調的是自由貿易與投資,經濟目標包含解除貿易暨投資障礙等。

3. 其它合作關係

(1) 歐盟透過合作方式,支援中國的改革與自由化。
(2) 目前的合作投資組合包含40計劃,共超過 € 260百萬歐元:主要計劃有:環境管理計劃、甘肅省的基礎教育計劃、自然森林管理、鄉村治理計劃、企業改革計劃、金融服務計劃等。
(3) 歐盟執委會對中國採用『2002-2006國家策略書』(,其中的『2002-2004國家指標性計劃』指出三個優先計劃:
a. 支持中國的經濟社會改革
b. 環境和永續發展
c. 友善政府與法制的強化

歐盟希望強化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從現有的政經會議與合作計劃,逐步擴大至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層面的合作夥伴關係。現階段除了上述那些重要的合作計劃之外,其它已相繼推動,或是仍在準備的計劃還包括:支持中國加入WTO、資訊社會的支持、社會安全改革與對抗非法移民等。當然,除了歐盟層次的合作之外,各別國家與中國的合作關係,也持續在擴大當中。


二、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政策與私下武器販售行為


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政策主要源自於1989年爆發的天安門事件。為抵制暴力鎮壓,同年六月,歐洲部長會議隨即決議,對中國採取制裁措施,而其中最為直接的就是武器禁運(arm embargo)的政策,該政策反對售予“全套”武器系統給中國。

面對歐盟與美國的制裁壓力,中國在九O年代的軍事來源部分來自前共產國家。
根據統計指出,1990-1996年間,中國武器的來源,有71.7%來自獨立國協、17%來自中東、2.3%來自西歐,美國政府0.7%,美國商用5.9%,其它2.5% 。雖然美國與歐盟都同樣採行對中國的武器禁運策施,但是從上述的數據看來,歐美仍舊有販賣武器給中國的紀錄。而其中西歐國家的2.3%,指的是售予非致命性防禦系統零件組(non-lethal defense system component)的紀錄,像是引擎、雷達、衛星科技。以下我們先就九O年代歐盟成員國出售武器零件組的紀錄,作一概略介紹:

1993-2002間,法國共出售了122(百萬美元)的防禦系統零件組給中國,而英國,則出售Racal Skymaster airborne的早期預警雷達,以及Spey jet engines給中國的JH-7 fighter-bombers(米格21的衍生品)。德國出售『船舶柴油主機推進系統』(diesel marine propulsion)系統給中國的Song-class潛水艇。

除了軍事零件之外,更擴大到技術轉移與合作研發的層次。技術轉移方面,英國的University of Surry同中國合作研發micro-衛星,該技術中國認為可用於反衛星武器(anti-satellite weapon),而這可以附於GPS全球定位系統中。直到近二年來,法國與義大利亦先後出售直昇機科技給中國的航空公司。2003年11月,歐洲的防衛大廠EADS更購買了中國航空公司的股權。

合作研發方面,2003年秋季,歐盟重新修定『科學安全條款』,並允許參與中國軍事太空計劃的科學家,可自由進入歐洲基礎太空科學研究。同年九月,中國與歐盟簽定軍事防禦的合作計劃-『伽利略(Galileo)全球衛星定位計劃』。中國宣稱,該計劃將為歐盟帶來230(百萬歐元)的收益。雖然,這計劃看似是為促進人民生活福祉所為,但是『伽利略計劃』卻同時也給予歐盟將譯成密碼的訊號,保留給政府使用的權利。此行為,美國方面解讀為,歐盟是在盤算『伽利略計劃』可能的軍事利用。『伽利略計劃』將給中國的軍事打一針強心劑,並使其獨立於美國GPS系統之外。

台長: 大和
人氣(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