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楊宗翰 的留言板
兩岸青年文學創作營
留言主題:無主題
「兩岸青年文學創作營」 活動地點:北京大學 活動時間:8/13(五)~8/22(日),十天九夜 團費:$ 17000 佛光本校學生報名期限為7/19(一)中午十二時,校內報名結束後將依序遞補校外報名者。若有其他親友想參加,即日起可先報名以候遞補。 預計7/20結束報名,並將確定的名單傳給中國作協。 中國作協寄來的行程如下: 8月13日,台灣「兩岸青年文學創作營」抵達北京; 8月14日至16日,以演講和講座形式授課,地點在北京大學,主講人分別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三位教授和在京兩位知名作家,課程將包含現代散文、小說、詩歌、文學評論、女性寫作、網路文學等內容。 8月17日 上午:天安門、故宮 下午:北海、王府井、老舍茶館 8月18日 上午:八達嶺長城 下午:定陵 8月19日 上午:天壇;景泰藍廠 下午:抗日戰爭紀念館 8月20日 上午:頤和園 下午:中國現代文學館 8月21日 上午:魯迅博物館、北京圖書大廈 下午:座談會 8月22日 離京。 以上參觀內容在時間上將有部分調整,但內容不變。 請以電子郵件向佛光文學所碩士班周煌華同學報名 E-mail:ed898@ms45.hinet.net
| 2004-07-18 00:01:13
歡迎參加
留言主題:無主題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 8月中旬本校文學系將和中國作家協會合作舉辦一個十天九夜的文藝營, 活動地點在北京,並將參觀北大、清大等名校與許多風景名勝及文學家故居。 詳細活動行程作協方面尚在安排,還請大家耐心等待。 由於中國作協提供本團「落地招待」,故團費相當便宜(兩萬元左右), 幾乎只是來回機票加少許活動費用,建議對文學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考慮參加。 不過本團不是shopping團,課程也以與各名校師生交流、聽著名作家及重要學者 演講為主,頗類似本系之前所辦的「移地教學」活動。這個「北京文藝營」原來是 規劃給高中生與大學新鮮人參加的活動,名額為50人;但因中國大陸方面經費緊縮, 我們現在改將活動開放給「本校各系大學部與各所碩、博士班對文學有興趣的學生」 報名參加,名額限定20人(含本校教師5名)。受名額所限,有興趣的老師與同學請一律 用e-mail跟我報名(yangtsunghan@pchome.com.tw)。若人數超過上限,將依報名順序 決定最終的學員名單。 龔鵬程老師是這個文藝營主要的催生者,龔老師並委我負責相關聯繫工作,目前一切順 利只是「進度」稍緩。可惜我明日一早將進行聲帶手術,出院後將有很長一段時間完全 不准說話,只能用電子郵件對外溝通,所以打電話來找我問問題卻被無緣無故掛掉者, 先說聲抱歉。票務部分比較麻煩(非說話交涉不可),我已請碩士班的煌華負責處理。 相關活動訊息與細節亦將陸續公布,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多多注意。 楊宗翰 2004/6/29
| 2004-06-29 14:14:50
Art of life
留言主題:無主題
姓名:蘇亭戎 系級:文學系一年級 學號:92211016 題目:關於後現代的西瓜血統
| 2004-06-23 23:10:58
Art of life
留言主題:無主題
一、平凡中的不凡 這本詩集裡面大半的詩,其實都還是很典型的現代主義作品,絕大多是都是以表達作者內心的心境為主。其中有些詩是藉著作者對於外的因素的刺激而產生的感受,比如說風景、物品,或是日常生活中的體驗,總之,都是來自於一些我們所熟悉的,平凡的事物。這樣子的取材,並沒有什麼的特色,但是就好像現代主義所要呈現的一樣,它是一種內心的言語,或者說是內心與外在一切刺激的一種對話吧! 在第一首詩〈蘭〉當中,作者將自己心中的秘密,隨著天空、隨著時間,無盡的伸展,看起來雖是無止盡的,但事實上還是在自己的心中。在〈許願〉裡,祈求心願,幻化成為晶瑩的露珠、小巧的星星,在月光下的夢境中實現。在〈春訊〉裡,冬季的殘雪還來不及離去,春天的氣息,就已經在森林外、在山澗中,迅速的散播開來。在〈故土〉中,期望感受故土的環境,等待著它的降臨,幻想著關於故土美好的一切,並且感嘆回歸的困難。在〈玉山引十首〉裡面,作者運用了細膩寫實的手法,除了把玉山各個著名的景點呈現在讀者面前之外,最主要的還是,作者透過了自己的雙眼、以及其他的感官,將整座玉山所帶給他的感受,透過了詩句,轉達給讀者。這是他眼中的玉山,是獨一無二的,只存在於作者心中的。而在〈橫貫公路八首〉裡面,也大致是以同樣的方法呈現,只不過是換了個地點罷了。不管是〈玉山引十首〉或是〈橫貫公路八首〉,這一系列的詩都完成於作者很年輕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把他解釋為,這是作者當時在創作上的一種“摸索”吧! 本書的第二卷,風格開始略為轉變。在第一首〈夜〉當中,白晝,彷彿是夜的假象,將作者的記憶,無止盡的擴展、延伸。作者自比為暗夜中的騎士,披盔甲執長劍,企圖撕開白晝的真面目,然後在無盡的黑暗中,找尋真實的自我。在〈那該多好〉裡,作者反覆不斷地,試著以刀切斷記憶,切斷與世間的聯繫。在〈?怎麼辦〉裡,不斷的詢問自己,存活再世界上的意義究竟為何。在〈雞鴨的哲學〉當中,又再次的提到了類似的自我認知的問題。而在第二卷的第一輯當中,這似乎就是它的主軸,自我的認知與省思。到了最後一首〈彈劍之歌〉當中,作者更近一步的以一種豪邁的口氣,把這種自我省思的精神展現出來,這在現代主義的詩中其實不算常見,作者會做這樣的嘗試,我認為或多或少是因為年輕氣盛的關係,不過整體而言,這首詩可以算是這一卷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 2004-06-23 23:07:40
Art of life
留言主題:無主題
第二卷的第二輯,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標題〈夢的練習〉,這不僅令人聯想到,是否這一輯當中的所有詩作,都是一種練習或是一種嚐試呢?看完了前兩首之後,發覺好像不完全是如此,作者的寫作手法並沒有什麼轉變,第一人稱的寫作觀點、善於使用對句等等,都與前面的手法相同。到了第三首〈聽風者〉開始,作者位讀者呈現出一種“安逸”與“舒適”的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安祥、那麼的甜美,使人認為這是一個“夢境”而不是一種“練習”了,原來這才是作者所要呈現的。讓貝殼像一顆看不見的星星,沉澱在深邃的天際,又好像野花的夢一般,在風雨過後,墜落的花瓣幻化成了彩虹的消逝。夢境總是美好的、令人愛不釋手的,如果能以夢境取代現實,那將是多麼美妙的事,因此,作者在〈睡神〉當中,就是這樣的不斷問著自己。接下來的三首詩,也承襲了這樣的筆調。幻想其實就是夢境在現實中的延伸,或者可以說幻想就是未完成的夢境,寫詩一向是如此。只是透過文字把它表達出來,更確切的說,應該是詩人把它紀錄下來。因為這些特別的情感與體驗,有時只屬於作者個人,讀者不一定能確切的詮釋作者的心境。不過這也正是讀詩的樂趣所在,從看似平凡的字句中,發現不凡之處。 二、創新與否 由此觀之,我們似乎可以發現,因為詮釋角度的不同,每首詩必然有其創新之處。這種說法乍看之下好像正確,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疑問,因為詮釋的面向還是決定在讀者身上,也就是說,這是讀者在閱讀時解讀上的創新,這創新可能並不存在於文本本身。後現代主義的作品正是這樣的情形,一種以讀者的思考為主體的文學,作者只是留下一個大略的框架,而讓讀者自行去填滿。羅青被認為是台灣後現代詩的一個先驅,他的詩作取材雖然沒有什麼過於特別之處,不過卻能從中展現出過去現代詩作品從未帶給讀者的一種“互動”的樂趣。 這本書從第三卷開始,在內容上有了明顯的轉變,從前兩卷的那種單純為了抒發內心而作,改變成另一種型態,一種較不易了解的面貌,剛開始看的時候甚至會給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覺。從第一輯的第一首〈樹的寫法〉開始,作者彷彿刻意模糊焦點一般,讓人摸不著頭緒。其實,這首詩雖以樹為名,卻跟樹沒有什麼關係,這就有一點後現代主義的感覺了,它的主題並不一定切合內容,重點是讀者自己的感受、以及讀者自己的解釋,簡而言之,詮釋這些詩,是沒有一個標準
| 2004-06-23 23:02:32
Art of life
留言主題:無主題
答案的。在〈自祭文〉當中的墓穴,究竟是用夢想,還是思想堆砌而成的呢?在〈兩顆樹〉裡,看我的樹與我看的樹,是不是同一株並不重要,反正它們都只是都市叢林裡的一些不大重要的裝飾品罷了!就好像作者在〈自白〉裡所說的一樣:「至於說∕曾經云云死去∕那也並非,不可能∕只是,如今∕我真的,早已通通不復記憶了∕……∕其實,其實這些∕這些對我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假若有一天,啊,有一天∕有一天我能……」。此時,所有環境中所帶給作者的感受或刺激,都已經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時只剩下作者一人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但是這對話的內容又為何呢?就要靠讀者自己去感受了。 在接下來的第二輯〈吃西瓜的方法〉裡面,這種藉著作者留下一些“印象”而讓讀者自行探索的手法,達到了最高峰。在第一首〈泥土的軼事〉裡面,還提供了讀者很多具體的意象,讓讀者還有一個大概的脈絡可循。但是在接下來的幾首詩當中,作者已經完全跳脫傳統現代詩的寫作型態,繁複大量且跳躍不定的意象,剛開始讀真的很難讓人摸著頭緒。在〈茶杯定理〉的三個定理當中,藉由茶杯的圓、高低深淺,與全世界構成聯繫,在以握著杯子的、自己的手,反思自身與世間所有情感與思想的關係。在〈三斷論法〉裡面,作者這種跳躍式的思維,,更近一步的將它劃分為篇章式的結構,而所營造出來這些繁複的意象,似乎很難將之串聯。但是這在作者原始的思考中,它究竟是否為一體的多面,作者沒說,也許他自己也無法確定吧!就像他在詩中所說的:「失去繁星的宇宙是怎樣的宇宙∕告訴我呀告訴我,告訴我!∕我們都是默默無聞∕追求安逸死亡的一群∕我們都是……」他把題目拆開在重新解釋,目的就在於希望得到全然不同的結果,這令我聯想到老一輩的詩人余光中曾經說過:「我嚐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槌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併攏,拆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從某些角度看來,這似乎是性質相同的“實驗”但是所得出來的結果,卻是天南地北,這應該是創作時“心態”的不同吧!余氏說明了他自己的實驗是為了:「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相較於羅青,余氏的寫作手法就像是在編寫古典交響樂一般,嚴謹的編製,繁複的合聲,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一套旋律,但全部的聲部卻又能夠完美的結合。而羅青的手法就全然不同了,他像是現代的印象音樂
| 2004-06-23 23:01:26
Art of life
留言主題:無主題
創作者,透過電子設備,擷取我們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聲響,再以一些特定的背景音樂(即“詩”這種形式)來伴奏,合成他的樂曲。與廳交響樂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是聽眾自己要去感受、自己要去冥想,換而言之,就是要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才能得到答案的。在本輯中接下來的兩首詩〈報仇的手段〉與〈吃西瓜的六種方法〉,都是如此。我們在解讀時,其實不太需要在意詩本身的標題,重點是他所呈現的意象,以及這些意象與讀者自己內心激盪出來的結果,我想,這才是後現代詩的創作中心啊!後現代詩,是一種絕對讀者傾向的創作型態,作者所呈現的,只是一個骨架,重要的是讀者為這個骨架,賦予怎樣的血肉、賦予怎樣的意義,賦予怎樣的生命力,這才是它的重點所在。
| 2004-06-23 23:00:25
鍾旻融-3
留言主題:無主題
第四首 〈研究動機〉 一個柿子 〉生命 突然 〉本是無常(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是否會發生什麼事) 自我零亂起伏的早餐桌上 〉呼吸之間 冒出 〉了悟 對我,擺出了一幅 〉透徹 日出寒山外的姿態 〉真理 使迷惑萬分的我 〉時間流轉(過去的我對生命感到迷悟,流轉於時間之中,找不到自我) 漸漸化成一團霧水 〉虛無飄渺(而今,透徹真理,我感到自在) 開始四處 〉輕輕地 飄散 〉放下所有 慢慢漫漫…… 〉慢慢地漫漫地 無影無蹤 〉………(因為無所執無所著,便以………表示)
| 2004-06-23 21:46:38
鍾旻融-2
留言主題:無主題
第二首 〈聽風者〉 那確確實實是一種風聲 〉生命 一種極其細微 〉每一次的呼吸 極其遙遠的風聲 〉正如萬物穿流不息 在誰都沒去過的地方 〉它在我心的上方 吹拂著,不斷著,吹拂著 〉不曾停止 也未曾停留 好像草原上靜靜舒展的我 〉觀想 好像舒展中我熟睡均勻的 〉無礙 呼吸…… 〉無止無息 而我的呼吸卻正在 〉回歸本初 哄騙我,不斷的,哄騙我 〉執取的妄見(被外在形色之物所蒙蔽,而偏離中道之觀) 叫我以為,我還活著 〉當我甦醒 還健康,還幸福 〉一切皆純然 還微笑,且不朽 〉充滿著 且不朽而光榮的活在那風聲之中 〉遍照光明 風吹其上,風吹其下 〉蘊化生命 其左其右,其內其外 〉轉化了我們的力量 其實,我只是一個小小地方 〉發現(本心只能由自身去發覺,本心就是人最原始的心,愛心、包容心等等) 一個沒人到過的,無名地方 〉本心 沒有人,真的,沒有! 〉都是純淨的(每一個人的本心都是純淨的) 就連我自己…… 也在內 〉空(本心即是空) 第三首 〈自祭文〉 我坐在相思樹上,思想 〉想像(想像是指我在觀想,作功課時我必須依持一個意念) 相思樹是我的軀幹,是我 〉祂在我心裡,我就是祂(這樣的感受,是很深切的) 我臥在相思樹下,相思 〉我向祂祈禱 相思樹是我的思想,夢想 〉………………(這邊是誦唸佛號) 我偷偷戀我的愛 〉祂以慈愛感召 偷偷落我的花 〉淨化我身意 偷,偷,偷,偷 〉我以此 我用,落花 〉心 丈量我的 〉觀照(觀照是指反省自我) 墓穴 〉我
| 2004-06-23 21:45:39
鍾旻融-1
留言主題:無主題
學系:宗教系(219-2) 學號:92251011 姓名:鍾旻融 題目:禪與詩聯想 在羅青吃西瓜的方法這一本詩集中,一開始我便是選擇性的閱讀幾首詩,希望能在這幾首詩當中,找出能夠契合我所偏好的詩,來作評論;我的評論,就是再創造一首詩。因為對於信仰佛教的我,往往每在禪靜坐臥過程中,所生發的內在體驗,能夠藉由詩的創造啟發性,反映出我個人內在心靈,與我生命當中,在實有與空無,外在一切事物與自性的交替之間,尋找那那最原始的我。觀想啟發,那僅細微而美的存在經驗,進而在意象層面中,回歸到本初。第一、二篇的內容是我禪坐的經驗,第三篇是以我作功課的過程來對應,第四篇則是純粹我個人對生命的看法。原本參考其他的方法是要以一整首詩來寫,但發覺這樣的方式達不到我所要的東西,所以從四卷中各選擇一首,每一首我都以一句對一句的方式, 互相對應,實際上也成了四首詩。句子前面有這「〉」標點符號是我所寫的,而有些佛詞句子一般人可能看不懂,所以後面就加上括弧解釋,但只能盡可能的解釋,太過白話,就會失掉本意。因此,在讀的時候,不能太執於字面上的意思,需要讀者用心去解讀。 第一首 〈蘭〉 我把我,緊握在手中 〉正如禪觀時,我必須將我的心識,放於某一點   秘密的,我把我緊握的 〉或是儘可能地放開,放開自己(放鬆,沒有束縛) 手,藏起 〉妄念從何生起從何而滅(妄念是指煩雜的念頭) 藏在曲折的水邊 〉放下它,無執無著(放下妄念,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放下它) 不讓流水找到 〉像風輕拂過那般,沒有恆常存在的自性 藏在寂靜的谷底 〉也沒有恆常存在的虛無 不讓空谷聽到 〉自性本是空寂(因為沒有恆常存在的自性也沒有恆常存在的虛無所以自性空寂) 深深的,我把我的手 〉放下一切 藏在雪中冰中 〉觀照整體(觀照萬物本體) 不讓冰雪碰到 〉圓融自性無罣礙故(無牽無掛) 然後,我開始讓我的手 〉隨順著因緣 隨著春風,在山外水外舒展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意思便是圓融自性無罣礙故) 我開始讓手中的我 〉超越俗世,通向永恆存在之真理 隨著時間,在人間空間舒展 〉萬法唯是一心(一心就是真理) 一如寂寞隨著芬芳,清幽無形 〉澄明透徹 變化豐富,自一切的心中舒展舒展 〉散發光明 展舒一切的我,在那裡 〉一念(外在事物都是由心識所變現因此說一念成三千) 哪裡就是我的中心 就是世界的中心 時間的中心 〉成三千
| 2004-06-23 21:45:21
邱學富
留言主題:無主題
系級:未來系二年級(219-2) 學號:91311013 姓名:邱學富 題目:《吃西瓜的方法》之縱的解析 -p1 在書中,其架構分為四卷。前兩卷與後兩卷之間,就是羅青於此書中主要的創作風格分野。而其主要題材,則大多環繞在自然的事物,以及個人心靈的探索之上。 本文試著分析該書中,羅青詩的風格轉變以及特色。羅青在此書中展現出他對詞彙字義的另類思考,並且在價值觀的變換、角色的轉移與跳躍式的字句、段落的弔詭接續等方式,來創建出一個詩人的世界。同時列出羅青在不同詩作形式的嘗試找尋個人方向後,逐漸走向後現代風味的過程。 在詩的形式上,前兩卷做了各種的嘗試。如文言文詩般的〈詠風季〉「運時間為墨,汲月光為水。研日盤為硯,集電閃為毫」、白話文與文言文互用的詩〈故土.故土〉「故土呵!請仰眾山之首。請張眾水之目。請靜聽我言:看!春正揚翅。快以您的芬芳灌溉我的呼吸。快以您的耳朵收容我的呼喚。」、以及如打油詩一般的〈長短調〉「時間越活越年輕。江山老去無人驚。東北風東。西北風西。一刀一刀切下來。」和〈遊橫貫至花蓮見日出〉「瀑聲吼。車窗震。亂山戰天染松碧」等詩,都是現代詩之外的創作與嘗試。
| 2004-06-23 21:43:25
邱學富
留言主題:無主題
系級:未來系二年級(219-2) 學號:91311013 姓名:邱學富 題目:《吃西瓜的方法》之縱的解析 -p2 而作者貫徹整本書的,是如在價值觀的變換、角色轉移等風格。以及詞彙字義新的運用。例:在〈排雲〉一詩中的「摔」,把自己摔成樹跌成河,摔成山脈碎成鳥群。亦同於〈彈劍之歌〉裡,能夠捏一捏星、撕下夜的一角,更能夠踢踢太陽、踩踩宇宙,並且還有〈三斷論法〉也是代表之一。 在第一卷中主要的風格,是對自然事物的生動描述、賦予生命,並且與之互動交流。到第二卷則是對於自我心靈省思與探索開始,以〈彈劍之歌〉可統籌第二卷的第一輯。到第二輯對於自我、生命、世界和宇宙之間的闊達和反動。如同在〈貝殼家族〉中,他的酣睡卻是把世界、宇宙都給睡得溫柔了,睡得均勻了。亦如〈輓歌〉裡,不知是誰在天地間,以一撮泥土一粒種子來記著他。
| 2004-06-23 21:41:42
邱學富
留言主題:無主題
系級:未來系二年級(219-2) 學號:91311013 姓名:邱學富 題目:《吃西瓜的方法》之縱的解析 -p3 而到了後兩卷,其風格一轉。作者彷彿有了新的體會,各詩篇皆是以作者自己架構出的世界來描繪。如〈搖樹術〉來從自己的世界價值觀,來述說什麼時候他要怎樣去搖樹、〈自白〉中對於自己化身為樹,每一次的死去復生和期望將來。發展到〈茶杯定理〉中,有趣的空格法、茶杯即水井與杯破悲杯悲。和〈三斷論法〉中,將一詞分做三個詞、三個詩篇、三種眼光來寫作。到最後的系列集〈吃西瓜的六種方法〉、〈柿子的綜合研究〉和〈月亮.月亮〉。這些詩作的特色就是在於他不再拘謹於過去寫詩的方式。是如同遊戲一般的寫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做出一種新的突破,為詩灌注新的活力。 到最後的系列集創作,也是最引人關注和探討的地方。故在此不贅述其內容,而嘗試分析其中共通的特點和寫作方式。這系列作的特點在於有一個共同的象徵(西瓜、柿子、月亮)。但是從共通的地方裡,創作出每一篇不同的眼光角度、不同的內容情節和不同的價值觀念。藉此,能夠近乎將作者的主要思想和觀念融入其中,也因此而成為了最引人注目之處。
| 2004-06-23 21:40:40
洪起贏-2
留言主題:無主題
【三】 第一輯 柿子的綜合研究〈研究動機〉 使迷惑萬分的我 漸漸化成一團霧水 〈自祭文〉 我坐在相思樹上,思想 相思樹是我的軀幹,是我 〈貝殼家族〉 管我是虎鯊的一顆利齒 還是上帝的一滴眼淚 反正,我現在已把自己 埋入那厚厚深深的動盪之下 已埋得很久 ─ 很久了 作者喜歡融入於自然事物之中,藉由自然的型態描述理念。這種物我合一的意境更深刻融入讀者的情感。 【四】個人與自然之關係 〈蘭〉 然後,我開始讓我的手 隨著春風,在山外水外舒展 人與自然之不可分,看似童話的詩,反映了現在都市人自成一格的習性,背離了大自然的無邪,直率。《吃西瓜的方法》卷第一之第二輯山水冊,佔了極大的篇幅,描述自然給予人的感覺,再羅青的詩中自然就是一種美的象徵,自然是無邪、不須造假的。然而我該認為這是美嗎?大自然的無邪、直率是人賦予大自然的,因為我們總不會把地震、暴風雨、土石流認為那是無邪、直率的美,但是這些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五】 以上四部分述說了存在主義、人之價值、與大自然融合其之間的關聯性,與個人與自然的關係。人之價值肯定了人自身的存在,而大自然的融合則述說了人與大自然的共同性,很多事情不是人獨立於自然之外,而是人源於自然。『「吃西瓜的方法」是創作的方法,是寫詩的方法,也是生活的方法,做人的方法。』第268頁。如果是做人的方法,那即是人做為人的根本方法,而其根本方法是什麼,作者並不想說,因此才有第一種〈吃了在說〉留給讀者。不過作者對人之存在價值是不容置疑的。
| 2004-06-23 21:36:53
文學系 林宗賢 (219-2)
留言主題:無主題
吃《西瓜的方法》一書,的確是濫情、濫感。但在濫情、濫感之餘,還是有著他深一層的意思。當然還不只是彈劍之歌這輯而已,如在「卷四 月亮‧月亮」裡也可代表著人與社會的多種層面。此書一開始,優美的文字,柔和的情感,讓人閒暇時去讀也是一種享受,而其中許多蘊含的含意更是值得去細細品味。
| 2004-06-23 21:34:38
文學系 林宗賢 (219-2)
留言主題:無主題
系級:文學系一年級(219-2) 學號:92211030 姓名:林宗賢 題目:《吃西瓜的方法》---情感之外的含意 在羅青《吃西瓜的方法》一書中,挑戰了「濫情」、「濫感」的流風,從一開始的「卷第一 許願」中,就充分的展現出來。在「卷第一 許願」中,那豐富的情感,用著一種緩緩、緩緩的步調,讓人覺得柔和,跟著一種輕柔的節奏在走。而裡頭的〈心祭〉更是把他豐富的情感展現的淋漓盡致,讓人更覺感動。就像是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中一樣,在〈心祭〉中羅青不斷的以「老師」、「你」的稱呼來加重情感,讓人讀了更加感動。 在之前詩人中,濫情一派寫作手法的大多為新月派詩人,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裡寫著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多美,讓人覺得跟著他的旋律舞動是件美妙的事情。而羅青的寫法是採用另一種,並非以感覺直入,而是用一種旁遷側引的方法,慢慢、慢慢的深入你心中,讓你由心的去感覺、去體會。 而在濫情之外,實際上詩中也有其存在的意義,以「卷第二 夢的練習」中那「第一輯 彈劍之歌」裡面的七首,用的有點繞舌的感覺,象徵著複雜的人心與世界,而裡面寫的含意是人在這世界的許多心裡層面,許多心態。但不論世界如何,無論心態如何,你依舊是你,要活著自己,外在的環境是不會變的,所以要讓自己去適應,無須害怕。 如在〈雞鴨的哲學〉裡,無論你是雞還是鴨,沒必要一定要去取得別人的認同,如不取得別人的認同的話是否就否定了你存在的意義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沒必要如此,最重要的是活著自己;在〈那該多好〉裡,寫著是人的惰性、逃避性,人往往會對一些事物產生惰性,或是逃避性,但是若是因此而不去解決是沒用的。如同詩後面寫著一樣,到頭來還是會繼續怠惰、繼續逃避,想著「若是世上沒人,那該多好」,但是世界並不會因此而改變的。而在〈白蝶海鷗車和我〉中,是告訴人不論周圍發生什麼事,還是得繼續向前行的最明顯一篇,不論是「小白蝶孤獨的,面對一大片起伏不定的屋瓦,挑戰式的飛著」,還是「海鷗面對全世界起伏不定的海洋」到「即使忘了什麼叫海,車子總還是要趕的」,告訴著我們,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還是得繼續向前行的不能停頓,勉勵人生要持續不斷進步,不能因周遭而停止。
| 2004-06-23 21:33:00

     較舊 >>
我要留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