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07 18:43:29| 人氣1,89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導演:卡洛.李(Carol Reed)
編劇:Graham Greene
年代:1949

這是一部經典的黑色電影(film noir)揭示出二戰後的維也納社會瀰漫在地下幫派與無道黑市的交易中,展現人性貪婪追逐利益的一面。講述一名通俗小說作家馬丁(Holly Martins)從美國來到維也納來投靠好友哈里(Harry Lime),不料他到的當天哈里便「意外」身亡,但馬丁經由房東與哈里朋友口中的說詞不一,發現這不是件單純的意外,因此身為偵探小說家的他便著手調查,最後竟發現到哈里並未死亡,而他更是地下黑市的販賣者,二戰後的維也納充斥著許多地下黑幫與黑市交易,哈里經由朋友在醫院工作偷渡許多盤尼西林,再將以稀釋後轉賣民間謀取暴力,造成許多無辜的受害者因用藥失誤而死亡或其他併發症,為此他假死以逃避警方的耳目。當真相大白後馬丁掙扎在友情與社會正義的取捨,其中他更煎熬在愛上哈里的女友安娜(Anna Schmidt),使他面臨到人性情感與道德間的徘徊。

故事以偵探元素為發展基調,馬丁雖不是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筆下的史派德(Sam Spade)般的偵探人物,但他寫作數本關於西部與偵探的題材,使他對好友離奇且謎樣的死亡事件深感興趣,與史派德不同的是,馬丁更缺少那份社會正義,在《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1941)中史派德(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飾)最後向社會規範靠攏把心愛的女人送進監獄或甚至是死刑,但在此片中馬丁卻是為心愛的女人安娜而答應與警方合作,但在被安娜斥責他出賣朋友後,馬丁又回絕警方表示將回美國。由此可見出不僅打破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所塑造的英雄般的神話角色,更將偵探所應具有社會正義(道德)在某程度上給予瓦解,雖然最後馬丁在看到因哈里的無道所造成孩童的犧牲,他才終於湧現道德感,但這掙扎的過程,對人性陰霾面的捕捉與詮釋是相當深刻與立體的,而非只是呆帳膚淺的英雄角色對抗社會罪惡。

所以這人性的複雜便從馬丁的身上體現而出,他先愛上哈里的女友,然後又為安娜而背叛哈里,接著反悔對警方的承諾。由此表現出好與壞人的定義並非簡化的對立,馬丁並非壞人但他束縛在自我情感下而無法向道德正義靠攏,而安娜的介入更表現出這複雜度,造成馬丁不是單純掙扎在友情與社會正義間,而是對哈里的雙重背叛(愛上安娜與出賣)。

片中也運用相當多的隱喻做為指涉,如:喜愛哈里的小貓,貓的陰冷象徵著哈里神秘的「死亡」,也代表他從事的地下黑市工作。哈里躲藏的地下水道象徵這整體事件的錯綜複雜;這對比著當馬丁與哈里會面的一場戲是在戰後殘破的遊樂場,他們坐上摩天輪,這圓的符號訴說著一切事件逐步明朗化;片末警方與馬丁在下水道中追捕哈里更詮釋出三層涵義的轉化,首先對警方來說更強化出這撲朔迷離的案情終於水落石出,他們派出大隊人馬圍捕各水道出口;對哈里來說,一幕便是表現他面對下水道的多方岔道,而警方追捕的聲音卻從四面傳來,使他徬徨不知該選擇那一條通道逃生,展現出迷惑與明朗的轉變,由警方變成哈里;最後哈里終於找到一個沒有警方守備的水道出口,但他卻已中槍,他虛弱的爬在樓梯上雙手伸出水道蓋的洞孔卻無力推開,鏡頭以遠景與特寫,對比出地上世界的寧靜與寬廣與地下水道中的狹窄。

另外,全片運用許多歪斜的攝影構圖與人物臉部的特寫,來營造出事件的詭詐、不安與充滿疑惑(嫌疑)的氣氛,配合上室外夜戲那冷硬的光影切斷,及室內抽象扭曲的構圖,透露出濃厚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視覺效果,其中由下而上拍攝螺旋樓梯的構圖,更影響其後許多黑色電影或懸疑偵探片的倣效。

台長: 鯊魚
人氣(1,898)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歐洲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恐懼的代價(The Wages of Fear)
此分類上一篇:鐵路英雄傳(The Battle of the Rails)

大貓
歐森威爾斯真是一個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那個歪斜的構圖幾乎是他的正字標記,雖然這片不是他自己導的就是了.....

題外話,ECM有張現代爵士的唱片,專輯就叫The Third Man,我的站台有篇文章稍微介紹過,還蠻有意思的就是了~~~
2008-05-09 01:17:57
鯊魚
真感謝推薦
音樂我最不在行了
以後要多向你請教
2008-05-09 12:25:0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