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6 15:21:54| 人氣2,2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後現代美學四:後期符號論美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後期符號論美學
表面上看起來,後期符號學美學與前期符號學美學都是從符號學出發,但是前期符號學幾乎只是更遠距離的將藝術創作類比於語言創作,類比於象徵符號的創作,所以也有稱之為象徵符號美學,而後期符號美學則更近距離的將藝術與文學的創作類比於語言、神話的創作,或是說此時(1970年代)結構主義已經發展成熟,符號學正在大力拓展領域,而更能以結構主義的理論及符號學理論來分析藝文作品,所以也有結構符號學美學的稱呼或簡稱符號學美學。
嚴格的說後期符號論美學並不限於結構主義的觀點,而是符號學的發展隨著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甚至到解構主義的一種不斷擴充,進而將符號學擴展成極具分析能力的一種藝文理論。另一方面,符號學美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引起了設計藝術領域的創作理論發展,特別是在後現代建築理論,廣告設計理論及工業設計理論上,這些林林種種都可歸入符號學美學來討論,而所有這些發展卻都可引援到一位關鍵人物的諸多關鍵發表,這位關鍵人物就是法國的文學理論家:羅藍‧巴特。
羅藍‧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法國文學理論家、符號學家,出生於法國海軍軍官家庭,出生不久父親陣亡,隨母親移居巴黎。中學畢業後因肺結核而無法進入計畫中的巴黎高等師範大學就讀。1939年戰爭爆發,因肺結核而免除兵役的羅藍巴特開始一連串的教師工作,戰後他獲得海外教授法文教職,分別在阿爾及利亞(原法國殖民地)、羅馬尼亞與埃及任教法文。1950年代曾任職於法國文化部的海外教學部門,並開始一連串的文學批評著作,儘管在1960年代羅藍‧巴特就極為出名,但是直到1976年他才正式被聘為法藍西學院教授一職。

羅藍‧巴特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在法國文壇最活躍的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結構主義轉向後結構主義的關鍵人物。他的主要論著包括前期(結構主義時期)的<<寫作的零度>>(1953)、<<神話>>(1957)、<<符號學原理>>(1964)、<<批評與真實>>(1966)、<<時裝系統>>(1967)與後期(後結構主義)的<>(1970)、<<符號帝國>>(1970)、<<批評論文選>>(1972)、<<文本的愉悅>>(1973)、<<羅藍巴特自述>>(1975)、<<戀人絮語>>(1977)等等。羅藍巴特的符號學美學建構也可分為這樣的前期與後期,以下即以羅藍巴特於196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與<<時裝系統>>當作結構主義時期的符號學美學來分析,並以1970年的<>、<<符號帝國>>當作後結構主義時期的符號學美學來分析。

台長: 范麗伊
人氣(2,2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