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字號為美國二次大戰建造的坦克登陸艇(LCT),後改稱通用登陸艇(LCU) ;從戰後的1946年起,國府海軍陸續接收了33艘. LCU共有三種規格:一為美製”501”型,其次為日本播磨重工代工製造之”1466”型,及國內獲授權自製的”1610”型,多半都尚在服役中.
LCU通用登陸艇在搶灘時,艦艏大門往下打開形成跳板讓人員或車輛直接由艙內駛出,本艇可搭載M-41戰車兩輛,駕駛台在右舷中後段, 本級艇除了在離島間的運補與登陸作戰外,還可以裝載於船塢登陸艦(LSD,如:旭海號)中進行兩棲作戰行動,一次最多可以搭載三艘。
美製”501”型艇長119.1 呎,寬32.8呎;滿載309噸;動力系統為三部GM 6-71柴油主機,675匹馬力最高航速5節,巡航4節. 艇長為少尉編階, 乘員軍官4人,士官兵15人;左右兩舷裝配20公釐機砲各一門,艇尾裝12.7公釐機槍各一挺. 日製”1466”型LCU 則艇長115.2呎,寬34呎;滿載347噸,載貨150噸或士兵300名. 國造”1610”型LCU艇身長138呎,寬29呎;滿載339噸 ,四具GM引擎噴水式推進,載貨180噸或士兵400名.
本級艇以”合”字號命名,其接收情形如下:1946年在青島接收了8艘”501”級艇,命名為”合群”,”合眾”,”合忠”,”合彰”,”合貞”,”合永”,”合堅”,”合城”. 其中” 合永”,”合堅”,”合城”三艇留置大陸(後來的”合永”,”合堅”,”合城”三艇是1958年八月接收的,與此三艇不同) .
其中”合永”艇是在1947年七月在蘇北的大來芭村海灘擱淺,而被駐守附近的中共華中海防縱隊鹽(城)阜(寧) 大隊第一連所俘,這是中共第一艘正規海軍艦艇. 1948年四月,在斗龍港被國軍飛機發現而遭擊沉,共軍艇員有3人死亡,多人受傷. 中共海軍後來亦裝備不少LCT,曾用於一江山登陸作戰.
國府來台後的1955年三月接收了由日本播磨重工代工製造的六艘”1466”級艇:”合山”,”合川”,”合昇”,”合恒”, ”合茂”,”合壽”等;1958到1959年再自美軍接收了另外12 艘”501”級. 1979年台灣獲美國授權自製了兩艘”1610” 級,到了1997年都還有零星建造取代舊艇。
近年海軍各造船廠亦零星建造了數艘新的”1610”級LCU取代舊艇. 如馬公的海二廠於1995年分別在七月日一日與十月二日開工建造兩艘新的LCU,名為”LCU-481 合群”與”LCU-489 合川”,完工後分別派駐金門與馬祖. 1997年五月廿九日,旗津海四廠亦建成”LCU-406 合潮”一艘(以上皆為使用該艇名與編號的第二代). 新的LCU裝配800匹馬力主機,速率可達14節之高,比舊艇足足快了四倍有餘(舊式LCU新船時亦僅5節時速而已,目前更已降至3節左右);艇上裝備T-75式20公釐機砲一門, 12.7公釐機槍3挺。
本級艇最有名的戰績為金門砲戰時的「轟雷計劃」,即秘密運送8吋巨砲到金門的作業. 當時國軍最大的火砲僅為155公釐加農砲,為有效反擊壓制中共砲兵,便向美軍陸戰隊商借其8吋自走榴彈砲. 為了在中共砲火下順利運送這批巨砲上灘頭,計劃以三艘”合”字號艇為一批,搭載於美軍船塢登陸艦(LSD)中,每艘艇裝載一門砲連同其彈藥附屬裝備於到達料羅灣後自行泛水搶灘,在8吋巨砲的反砲戰的威力下,金門終於轉危為安;而這批8吋自走榴彈砲後又為美軍收回,改換為牽引式砲(直至1980年代初期,方購得一批八吋自走榴砲)。
80年代中期海軍曾仿「新中計劃」模式進行”合”字號的艇身重建工程. 部份本級艇解除戰備後擔任港區交通船任務,艇長亦由士官長充任。
由”合”字號艇所組成的登陸艇隊於1952年九月十日成立(最初尚轄有六艘”聯”字號LCI艇),數量最多的時期約在1966年,當時下轄三個分隊共計21艘,分別為第一分隊7艘,第二分隊6艘,第三分隊8艘. ”合”字號艇至目前(1998年十月)為止尚有14艘服役於兩棲艦隊登陸艇隊中。
參考資料:
http://vm.rdb.nthu.edu.tw/cwm/taiwan/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