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車站為出發點,集合電子、書城、音樂、服飾、一長排的熱門店舖,全天候播放著流行歌曲,要感受年輕活力,來一趟這就對了。
鄰近尚有百貨公司與小北門夜市,這兒是個包羅萬象的青春之城。
當然啦!!小北夜市一定要去逛;浮水魚羹,冬瓜茶,棺材板一定要吃。
關廟鳳梨,楠西的芒果一定不能放過;誰說妃子笑好吃;我最愛還是玉荷包啦。
今夜住宿新開幕的”湖水岸 Motel”~~平均分攤啦。明天8:00準時出發..
赤崁樓(民族路上)
位於臺南市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原為荷蘭人所建。
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樓叫做紅毛樓,亦稱番仔樓。
祀典武廟(赤崁樓對面)
俗稱大關帝廟,是因為新美街166號的開基武廟稱為小關帝廟,
就規模上對應而得名的。
祀典武廟主祀武聖關公,是臺灣民間信仰最為廣泛的神明。在靈魂崇拜中,
祂是聖哲英烈的一部分;在道教信仰中,屬於天界行政組織中的中央行政神。
因而在信仰上祂幾乎是地跨四界:是商業之神;
是結義之神;是勇武之神;也是伏魔之神。
此外,又涵蓋了儒、釋、道三教,儒教的文衡聖帝,佛教的護法伽藍,道教的協天上帝。
~~旁邊賣的冬瓜茶超有名氣的。
五妃廟(公園路附近)
坐西南朝東北,是一座單進兩護龍式的建築,民國六十六年修建。
單開問的正殿內,供奉著五妃神像,
神像後的背牆上,鑲著「寧靖王從死五妃墓」碑,
殿用硬山式的燕尾翹脊屋頂。
~~車子順著民權路開到底過望月橋後就到安平區囉..
億載金城
二鯤鯓砲臺,舊稱安平大砲臺,是對應於不遠的安平小砲臺而得;
又因入口城門上方有沈葆楨題額:「億載金城」,故俗稱億載金城。
~~午餐 伍角船板(就在億載金城正對面而已);內湖,台北,台中皆有分店,
是不錯的特色餐廳。
安平古堡
臺灣城又稱王城、赤嵌城、安平城。
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
所以把這座魏峨的域稱為紅毛城。
日據時期改建後,稱為安平古堡,沿用至今。
~~再沿新路開往土城展開另一種風情之古蹟巡禮...
翻開府城史
荷蘭時期 1624~1662
荷蘭人佔領台南,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開闢普羅民遮街(民權路)第一條有計畫興建的歐式街道,後來成為台南市街的重心,建普羅民遮城(赤崁樓)
明鄭時期 1662~1683
鄭成功攻取普羅民遮城,改東都承天府治。攻取熱蘭遮城,改安平鎮。鄭成功逝世,世子鄭經即位,任陳永華為謀主,在他的規劃推動下興建台灣第一座孔廟,設立學校,開啟了文化的先聲。興水利,課農桑,安撫原住民等等,種種施政,使台灣逐漸成為漢人的樂土。
清領時期 1683~1895
改明鄭的承天府為台灣府,建四草砲台,安平小砲台,英商於安平設德記、和記洋行,億載金城砲台完工,建赤嵌樓清式建築,台灣府改台南府。因滄海桑田的變遷,昔日波光粼粼的台江海岸,因發生大風雨,大量河沙注入台江,千里汪洋盡成海埔。幾經修復,仍無法挽救,優勢盡失。
日治時期 1895~1945
日軍進據台南,台南驛(台南火車站)落成,洋行完全撤離安平。地方法院開始興建。台南廳舍(台南市政府)落成。台南改制台南市。台南新運河開通。台南驛改建竣工。日人除了對思想的箝制外,對台南市容也做了不少改頭換面的功夫。古都台南就在日人手中,逐漸有了現代化都市的雛形。
光復後1945年以後
定台南市為省轄市。全市劃分為7個行政區,廢日式町名,改今街名。孔廟進行修復,規劃孔廟文化園區。
300多年來所累積的傳統文化精華,使台南成為無可取代的文化古都。台南就在歷史文化餘暉的映照下,重新蹣跚起步,展開各區復原的工作。
來到府城除了古蹟當然要到土城的聖母廟和天后宮敬拜神靈
鹿耳門聖母廟
原鹿耳門媽祖廟約創建於明鄭年間,但西元1871年(清同治10年)被洪水沖毀,部份神像移寄室內海安宮,並在水仙宮寄普。
後來一艘五府千歲王船漂流至此,西元1913年信徒城北里建保安宮,西元1921年請回寄祀在水仙宮的媽祖神像,並奉祀於保安宮。西元1960年(民國49年)改名為聖母廟。
西元1976年(民國65年)歷經9年改建為大廟,至此成為著名的觀光廟宇。
建築特色
台灣於民國六十年代開始出現的大型民間信仰廟宇中,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可以說是東南亞最大之中國民間信仰殿堂之一,雖然還有一些裝飾細部持續進行中,其規模之大,花費之多,是近年民間廟宇所罕見,但也表露了台灣各寺廟之間信徒以廟之尺度來相互競爭這個有趣的現象。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佔地甚為廣闊,空間上採取的是傳統建築之格局。原設計為南北四進,兩側以廂房迴廊相接。廟宇各部分一樓屋簷均以琉璃瓦簷飾相連,其上再立式樣不一之樓閣。第一進門廊後五王殿為單簷歇山,左右為重簷八角攢尖之鐘鼓樓。第二進媽祖殿為重簷歇山,第三進佛祖殿上為大士殿,再上為三重簷歇山之天公殿,兩側廂房上也有各式屋頂。
各殿中央空間均挑高數層,傳統裝飾繁複,富麗堂皇。各神分列金雕神龕中,形成高大特殊的現代廟宇風格
西元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四百餘戰艦抵達台灣鹿耳門外沙線,因水淺船隻無法行駛,鄭氏乃設香案焚香祝禱祈求媽祖助漲潮水;果然水升丈餘,於是揮軍登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嶼,進而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因而改寫了台灣的歷史,鹿耳門遂成為偉大的古蹟。
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於明永曆十五年 (西元一六六一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後首建,由於歷史悠久,媽祖威靈顯赫,常年有大批男女信徒從全國各地前來進香膜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鹿耳門天后宮,原由鄭成功建在登陸地即北汕尾嶼,當時稱作“媽祖宮”,奉祀天上聖母;清康熙五十八年由百官捐俸擴建為“天后宮”,咸豐五年,台灣總鎮府邵連科與曾元福各官暨三郊公局等商賈捐資重興,同治十年,曾文溪改道,天后宮遭沖毀,「開基媽祖」神像暫祀民家,民國三十六年再重建,民國六十六年復重建,目前尚未完成。
鹿耳門天后宮供奉的鄭成功隨艦媽祖,係大陸稀產寶貴之“宣芝木材”雕刻而成,其手法出自名家,亦是台灣此種千年材質獨一無二的媽祖神像。鹿耳門天后宮除媽祖神威顯赫外,另陳列有市政府疏浚鹿耳門溪時於古廟址出土的古天后宮“重興天后宮碑記”、“新建鹿耳門公館碑記”,以及其它古器物,實質反映了台灣古代工商業發展情形和大陸間血濃於水的關係,同時亦說明了鹿耳門天后宮這座古廟當年不但是信仰所繫,也是海上交通及工商發展上佔有之重要地位,而在歷史上留下其長遠的影響。
鹿耳門天后宮,宮殿巍峨雄壯,正門俯視鹿耳門港口,南對安平古堡與四草砲台,東望萬頃台灣最大鹽場 (台南科技工業區建地) 西臨台灣海峽,沿海有青翠茂密的防風林,迤前為聞名的鹿耳門古港道;今鹿耳古港道遍植蚵架,竹筏橫臥,偶爾帆影兩三點綴溪面,朝暉夕陰,令人有發思古之幽情。
鹿耳門天后宮於民國七十三年舉辦台灣首次之“甲子年護國祈安羅天大醮”,歷時四十九天,由當時台南市長蘇南成擔任總主會,一時中外嘉賓雲集,典禮莊嚴盛大,在數萬信徒、龐大藝陣,遵循古禮之下,自鹿耳門古天后宮遺址沿鹿耳門溪,護送「媽祖船」進入台灣海峽,尋覓當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南岸北汕尾島的路線,以緬懷鄭王復台之豐功偉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