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10-08 11:17:37| 人氣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顧客第二、員工至上

 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9097

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1720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7085980

一群被裁員、不專業的航空員工 如何讓到站飛機10分鐘內離站?

2023-04-09 15:08 商業周刊/ 撰文者:三谷宏治

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歐新社

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歐新社

 

 

摘要

 

1.西南航空被譽為美國「永遠的傑出企業」之一,它們將人事費用維持在頂尖水準的同時,也提供低於競爭同業的機票價格,和高品質的服務。

 

2.西南航空最廣為人知的案例是「10分鐘過站」,縮短機材停駐在地面的時間、到同業的1/4以下,增加每架飛機、單日可執飛的航班數量。

 

3.其他航空公司做不到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難打破的高牆,是員工心中的「常識」——他們覺得「平常要花45分鐘的事,怎麼可能10分鐘就做好」。

 

低成本航空大大扭轉了航空業界既往的商業模式,它的始祖,就是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1971年,西南航空用3架波音737(112人座)客機,開始提供德州境內3座城市——達拉斯、休士頓和聖安東尼奧之間的航運服務。

 

從40歲起就參與籌設西南航空的赫伯.凱勒赫(Herb Kelleher)律師,提出跳脫傳統框架的經營方針,將西南航空推上全球卓越航空公司之列。

 

凱勒赫提出「顧客不見得永遠都是對的」、「顧客第二、員工至上」、「工作就是要開心」、「空中旅程也要夠好玩!」等信條,將人事費用維持在全美頂尖水準的同時,也提供低於競爭同業的低價、高品質(班機準點率等)服務。

 

以下都是聯合航空、美國航空和達美航空等,既有大型航空公司辦不到的措施:

 

1)10分鐘過站:縮短飛機停駐地面的時間,是同業的1/4以下,增加每架飛機、單日可執飛的航班數量。

 

 

2)機材選用:統一使用波音737客機,節省維修、訓練成本。

 

 

3)起降機場:在大都市使用於小機場起降,省下場站使用費、縮減機材等待時間。 

 

西南航空從此夾縫突圍,在主要城市間拓展方便又便宜的「點對點直航航線網」(Point to Point,簡稱為 P2P)。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航空業一片蕭條,西南航空是在這段期間唯一一家有盈餘的航空公司,還持續成長。

 

西南航空被譽為美國「永遠的傑出企業」之一,不論是定位學派的龍頭波特(Michael Porter),還是能力學派的泰斗傑恩.巴尼(Jay B. Barney),各種策略管理理論都稱西南航空為經典案例。

 

那麼,西南航空究竟「如何」催生創新呢?我要好好探討「10分鐘過站」。

 

為什麼誕生10分鐘過站?

西南航空的「10分鐘過站」顛覆了航空業界的常識,但它其實是在訴訟戰和資金短缺下誕生的產物。

 

西南航空進軍德州境內3座城市的航運市場後,隨即被捲入大規模的訴訟戰。因為原有的競爭公司,為了阻止西南航空投入市場,不斷發起訴訟和遊說。戰場從德州航空委員會(先核准後又禁止)→州地方法院(敗訴)→州高等法院(敗訴)→州最高法院(勝訴)→美國最高法院(勝訴),官司一路打下來,原本準備要啟動事業的資金,早在訴訟過程中耗盡。

 

航線在資金捉襟見肘下啟航,但為了定期檢修,西南航空每週末都必須讓飛機從休士頓空機飛到達拉斯。當時的總經理覺得這樣太「浪費」,便決定以單程10美元(一般票價是20美元,同業則是28美元)載客,大受歡迎。

 

於是他又擬定一套依時段收費的制度:鎖定商務客,提供平日晚上7點前26美元售價的機票;晚上7點後和週末則針對度假客,推出13美元的半價票。

 

這一套計費制度成功奏效,讓西南航空轉虧為盈。他們添購了1架新機,希望以4架飛機執飛,加速業務發展。沒想到,又被競爭者從中做梗,只得忍痛放棄新機。但當時的航運計畫,是在4架飛機執飛的前提下擬定的,如果3架飛機,無法依計畫完成4架飛機應該消化的航班,就會面臨停飛。

 

這時,負責地勤業務的比爾.富蘭克林(Bill Franklin)說了句「只要在10分鐘內完成地面整補作業,就能照原訂計畫飛航」!

 

飛機在停機坪連接空橋;打開機門,讓旅客下機後清潔;再讓另一批旅客登機;同時要打開貨艙搬出、搬入行李;還要進行機材整補、加油;然後關上機門,脫離空橋⋯⋯。這一連串作業,通常要花45~60分鐘。不過,因為富蘭克林在其他航空公司操作過幾次(30個座位的小型飛機),他認為「只要有心,應該可行」。最後,還真的做到了。

 

為了完成這項任務,西南航空取消座位分配,只幫旅客分配在A(後排)、B(中段)、C(後排),先到登機門即可先登機。如此一來,登機和下機就能更順暢,預約系統也更簡單。

 

藉由縮短過站時間,西南航空每架飛機的飛行時間,可以拉長到11.5小時。因此有辦法用3架飛機,就消化競爭對手要用4架飛機、但只能飛8.5小時的航班。

 

10分鐘過站讓西南航空把飛行成本降到25%以下,這原本竟是為了彌補資金短缺造成的「機材不足」,而祭出的垂死掙扎之計。

 

為什麼其他競爭對手無法立刻仿效?既然它這麼有威力,照理說大家應該都會紛紛起而效尤才對。

 

讓10分鐘過站成為可能,因為員工都是「外行人」?

對其他同業而言,執行10分鐘過站(使用大型機材後改為15~20分;911恐怖攻擊後由於程序增加,又改為25分左右)究竟有什麼困難?

 

「10 分鐘過站」的意義與價值。 (來源:《管理學,最強商業邏輯養成:7堂管理學入門課,洞悉商業世界的運作真相》/商業周刊出版)

「10 分鐘過站」的意義與價值。 (來源:《管理學,最強商業邏輯養成:7堂管理學入門課,洞悉商業世界的運作真相》/商業周刊出版)

.勞資關係:為追求效率,所有員工必須身兼多職。但在其他航空公司,組織都是分層負責,難以如此執行。要空服員或機師去打掃,更是難上加難。

 

 

.座位管理:不事先劃位,只用3色塑膠片的管理座位機制。但在其他航空公司裡,指定座位也是一項服務,故無法廢除。

 

 

.航線網絡:西南航空以點對點航線直線圖為主體,轉乘旅客很少。然而,其他航空公司採軸輻式航線網(Hub-and-Spoke Network),轉乘旅客眾多。不只人移動需要時間,搬運行李也耗時。

 

不過,其他航空公司最難打破的高牆,其實是員工心中的「常識」——他們覺得「平常要花45分鐘的事,怎麼可能10分鐘就做好」。西南航空的員工,是一群曾被裁員的人,甚至是外行人,這反而成為推動他們跨越心牆的力量。

 

起初,很多西南航空機組員都曾被裁員,具有「好不容易才重新找到工作,怎麼可以把這家公司弄倒」的危機感。空服員有前啦啦隊員,絕大多數的地勤人員則是維修飛機的外行人。

 

為落實「10分鐘過站」,他們擴大向航空界外的行業,尋求學習標竿。最後他們相中全球最快的賽車「印第500」。整場比賽要跑200圈,車子要進整備區6次以上。要是每次整備慢個0.2秒(×6次),就等於120公尺的領先一筆勾銷。每次作業快1秒,排名就可能上演大逆轉。於是西南航空便決定將由印第500鍛鍊出來的迅速整備神技(加油、換胎等),和終極的團隊合作型態,融入自家營運中。

 

而身為經營高層的凱勒赫自己,更是厭惡因循守舊和官僚作風,因此不斷要求員工「依各自判斷」行動。

 

正因為西南航空是由一群「有需要的話,什麼都願意做」、「自己動腦思考需要什麼」心態的外行人組成,所以只有他們能實現打破常規的10分鐘過站。

 

凱勒赫最重視的員工特質,既不是「奉獻」,也不是「聰明」,而是「幽默」。再怎麼辛苦的日子,只要有幽默感就能熬得過去。出色的幽默感必定也能感動旅客。西南航空認為,企業組織能不斷挑戰新事物,是因為每位員工願意呈現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所以人人都能充滿幽默感。

 

要營造出這樣的企業文化,並找到符合特質需求的員工,其實不容易。但這些無庸置疑,是為西南航空提供競爭優勢的豐沛泉源。

 

企業文化理論大師艾德.夏恩(Edgar Schein)曾提出以下論述:「文化是根據既往的成功經驗所建立的」、「所以抗拒改革特別強烈」、「想跨越這種文化,就必須給員工心理安全感」。

 

西南航空所推崇的「幽默感」正是此心理安全感。

 

《管理學,最強商業邏輯養成:7堂管理學入門課,洞悉商業世界的運作真相》

作者:三谷宏治

 

譯者:張嘉芬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3/03/02

蔡康永:我沒有一秒鐘覺得「聽話」值得驕傲

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你真的搞清楚「自己」是怎麼回事嗎?作家、主持人蔡康永開門見山就點出,「搞定自己」的難度和必要性,遠勝於「應付別人」。在新書《蔡康永的情商課》中,蔡康永對心理、情商議題有諸多見解,來看看他怎麼解讀。

by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蔡康永:我沒有一秒鐘覺得「聽話」值得驕傲

沒有人不想「做自己」,偏偏「自己」卻往往是「世界上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人說旅行會找到自我,鬼咧,你不面對,出去就會自動找到嗎?自我會站在路上等你撞過去?不會的,」蔡康永連珠炮般地一口氣說:「肯面對它,就算到馬路轉角的小店,都找得到。不打算面對,飛到北極去也沒有用。」

 

 

 

「先弄清自己是怎麼回事,才可能開始做自己啊,」這是蔡康永的結論。不然,一切都只是說著玩。這門功課並不簡單。畢竟每個人從出生開始,身上就不斷被四面八方貼上各種「理應如此」的標籤。

 

這些標籤一面被拿來作為評價他人的武器,只要對方表現不如預期,馬上召喚出各種憤怒、猜忌、嫉妒等「應戰情緒」;另方面也拖垮、遮蔽自己,分不清哪些標籤需要珍視與追求,哪些根本來路不明、未經驗證,不但不用在意,更應該愈早丟掉愈好。

 

從小在沒有太多情感包袱的環境中長大,蔡康永早早就意識到「搞定自己」的難度和必要性,遠勝於「應付別人」。他喜歡和自己「抬槓」,藉自問自答探求內心的「明白」,再從中挑戰各種左右人生的「習以為常」。

 

事實上,2年前獨排眾議,堅持停下《康熙來了》,也來自這反覆自我對話的結果。

 

生活步調更從容,蔡康永開始研讀認知心理學,對應長期在娛樂圈中的觀照,就怎麼分辨、安置當下感受,有了更多思考:「辨識情緒從哪裡來?它們來做什麼?它們來了以後,我該怎麼辦?要把它們各自安放回去時,該放回哪裡?」找出一長串問題的答案,是他對「情商」的詮釋。

 

透過新作《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他記錄探測自我的歷程,也希望讀者拿去探測自己。

 

 

 

Q1、你在書裡一開始就提到「舒服地做自己」是追求情商的主要目的。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思考「做自己」?

 

我爸爸買了非常多書放在家裡,但他從不閱讀。現在我只能推測:我出生時,他年紀已經很大了,可能沒什麼意願或力氣來教導我,就靠著在家裡堆滿書,讓我到這些書裡晃來晃去,看看能撞上什麼。

 

而我的確因為從小亂翻這些書,變成了一個不安分的人。我從沒有一秒鐘覺得聽話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我媽媽最常對我講的一句話,也是「你為什麼那麼不聽話。」不過,當她這樣說時,我聽來就像是句日常問候語,一點都不覺得是責備。

 

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就是「我不需要是個聽話的人,還是可以擁有父母,順利長大」。當我發現可以輕易排除別人對我的為難,就知道最可怕的事是面對自己 。我必須好好地和自己相處,才能安定下來。

 

Q2、探索情商的過程中,誰曾經影響過你?

 

每個人都有情商,所以隨便抓一個身邊的人,都能夠拿來研究。

 

我想講的例子是林志玲,她被公認情商非常好,因為每次出現都笑咪咪。可是,有沒有人問過她快不快樂?這是我覺得很奇妙的事,當我們誇獎一個人情商好,是在誇獎他壓抑所有自己的情緒,不惹麻煩。這是種誤解。

 

以我和她相熟的程度,就算我當著她的面說:「我覺得妳不快樂」,她會點頭。或者倒過來,她也可以說:「蔡康永,你不快樂」,不過,我會說:「可是我還滿平靜的。」這是我在寫書時一再確認的:平靜比快樂重要。

 

我們怎麼區分一個人是大人還是小孩?在於這個人要的是快樂還是喜悅。

 

快樂來自外在,所以小孩第一次吃到冰淇淋很快樂,而要讓一個人快樂,得不斷提供他外在的刺激。喜悅不一樣,它的來源只有一個:就是感動。

 

一個人感受喜悅的能力愈強,愈不在乎快樂。而要體會喜悅,得先是個平靜的人。 

所以當我問志玲:「妳快不快樂」時,更該問的或許是:「妳平不平靜?」、「妳是否喜悅?」如果有,快樂與否就不重要了;如果沒有,那就不能說她真正感受到情商帶來的力量。

 

Q3、關於如何分辨快樂和喜悅,你有過摸索的過程嗎?

 

從停掉《康熙來了》之後。

 

2016年正式停掉,但之前我想了3年。如果《康熙來了》是份老師交給我的作業,我已經做完了。不斷考一份已經會了的考卷,即使考100分,又有什麼好高興?既然一直被這張考卷絆住,只好停掉這門課。

 

這是我對自己的測驗,如果通過,我會對自己放心很多。知道自己不會被別人綁住,或被所謂「功成名就」的意義綁住。

 

我一直隱約覺得,有一件重要的事我沒有搞定,而且大部分人都一樣。

 

處在繁華娛樂圈,我身邊有這麼多明星,享受著最多的光環,但他們跟一般人一樣不快樂,承受情緒巨大的干擾,包括我自己在內。

 

節目停掉後,意味著我從某一個社會角色退出了,不再每天出現在大眾面前,這給了我很大的自由。我忽然多出很多心力,可以專注在一些根本的事物上。

 

所以,我認真去讀了很多跟認知心理學有關的書,試圖驗證我對身邊這些人的觀察,發現它的確可以,才寫下這本書。

 

Q4、涉獵心理學之後,你有沒有發現過去不曾發現過的自己?

 

比方說,我變成一個主持人,這原來是個「好逸惡勞」的決定。我當時並沒有看到這一點,後來看到了。

 

小時候模糊的夢想,是「我想被看見」,但透過什麼方法?不知道。後來去學電影,以為應該透過電影被看見,卻當上了主持人。

 

這時候,如果是個「明白」的人,應該說「我不要做,我要去拍電影」,可是好逸惡勞讓人覺得「既然這也可以被看見,那就做吧」。

 

做了之後,僥倖「真的被看見」,於是就一直做下去。我是個不錯的學生,只是老是在考一門已經會了的學科。不過,我不認為我是唯一,大部分人如果對自己誠實一點,也都是這樣。

 

Q5、會因此感到後悔或遺憾嗎?

 

我們的時間和心力都有限,做這件事就會錯過另一件事,然後非常後悔錯過的那一件。可是,我剛說這個「好逸惡勞」的選擇,說不定對大家,包括我,都是件好事。

 

我有沒有後悔不去勇敢拍電影?有,但我幾乎確定,我最後會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拍廣告,以我的個性,拍廣告不會快樂。

 

相對來說,我做《康熙來了》,一絲後悔都沒有。它的自由來自於成本不高,所以我可以任性地做很多事,也才會有火花。

 

最近我花了一個禮拜重看錯過的各國經典電影,有些是看3分鐘就停掉,有些是快轉才看完。

 

 

到了一定年紀,知道人生苦難已經那麼多,不管這部電影用再怎麼偉大的手法來描述,我只會看著它說:「老兄,我已經知道了。」對電影系學生來講是聖經,但對一般人來說,你饒了大家吧。

 

如果像本來那樣死命地堅持拍電影,我會拍出很多讓我現在覺得丟臉的東西;可是我真的很慶幸,我沒有做出很多讓我覺得丟臉的電視作品。丟臉度大概只有50%,有50%的節目,都是現在看,我仍會邊看邊笑很開心的。

 

Q6、看完你的書之後,你會建議讀者馬上去做一件什麼事?

 

不要講空話,要「具體化」。

 

比如,我問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說「想過開心的生活」,這是空話。所謂具體化,是去思考:「怎麼樣才會開心?」然後不能逃避,認真執行。 

如果你的「開心生活」是指「想住在倫敦」,那就排除不能住在倫敦的困難。錢不夠?去募款;不會講英文?去學英文。事情一清楚,才有進行的步驟。等到真的去了倫敦,發現不如預期,那很好,你又會有新的下一步。

 

完成,本來就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邁向完成的過程才是。

 

《快問快答》

▼不用考慮可行性,最想採訪卻還沒採訪到的人

 

毛澤東。每件事都想問他「為什麼」。

 

▼一樣不用考慮可行性,最想嘗試的事

 

在太空中一直漂流。面對無盡的空虛,還能感覺自己存在,是很迷人的考驗。

 

▼下一個想和「蔡康永」3個字發生連結的角色

 

如果再做一件讓我引以為傲的事,希望不要再用我的名字。我希望做出不要讓別人因為是「蔡康永」才注意到的事。

 

▼去無人島只能帶一樣物品,會帶什麼

 

紙和筆。與其帶一本書去理解對方的心靈,不如帶紙筆去開發自己的心靈。

 

▼看過最多遍的電影

 

只要有人播,我就會看的電影,包括《神隱少女》、《教父》,還有所有的《哈利波特》。

 

▼認為最適合自己的形容詞

 

應該是「管他的!」不管別人怎麼看我,都是「管他的!」如果最後別人看到我,也認為「管他的,他愛幹嘛就幹嘛」,我就覺得很幸福了。

台長: 多面向呈現
人氣(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