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好氛圍下,每個人都願意互相幫忙與鼓勵
名為「紅房」(The Stage Time and Wine @ Red Room)的聚會,一開始以邀請在台灣的國際友人為主,採用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期待以詩會友,最好,可以再帶上一瓶飲料助興。
朱平的出發點是:詩,其實是個過濾的工具,希望吸引對生命有感動、對創意有熱情的人;而英文環境,則是希望帶給參與者一個多元文化的空間,以及開拓國際視野的機會。
「21世紀的生意人,一定也是詩人,」朱平分析,要在未來的感性經濟、幸福經濟中成長,必須開發觸動人心的能量與創意:「培養這樣的能力,不是靠上課抄筆記,而是體驗、分享生活裡的感動點滴。」
本來是分享感動與夢想的小型沙龍,但對成員來說,不僅慢慢地拓展了社交圈,也成為下班後另類的學習團體。
持續將近3年、34次的聚會,紅房裡的分享,從詩歌擴及音樂、舞蹈等多元形式;參與者也成長到近130位,增加的多半是年輕創意工作者,以及勇於逐夢的上班族。
聆聽,等於看到另一個世界
大家之所以願意將工作之餘的週末保留給紅房,最直接的原因,在於能增進多元的國際視野。
資深富邦人壽財務顧問師陳淑真,是紅房的常客。「每個月,我都要為紅房拋夫棄子一次,」她半開玩笑說。工作、家庭兩頭燒的生活,幾乎不可能安排出國充電,紅房的聚會不僅讓她見識不同文化,更有深刻交流的機會。
擔心英文不夠流利,剛開始,陳淑真多半在一旁觀察。然而,當她看見英國人用蹩腳日語深情詮釋演歌,加拿大人同手同腳地跳著自創舞步,「那種活在當下的熱情,單純的愉悅,讓我深深嚮往,」她說。
學著自信表達,陳淑真決定用最能傳達感情的母語台語,上台分享喜愛的歌曲〈補破網〉,果然引起許多外國友人的共鳴,紛紛詢問她歌詞的意境。
有的參與者則因為準備紅房的分享,鍛鍊出傾聽與敏銳的生活觀察力。
因為參與過朱平的網路活動,第一次紅房聚會就受邀的軟體工程師江鍾權,還記得最初的感動。安靜的空氣、低調的燈光,形塑全心全意欣賞的氣氛;單純的感動像直入內心的電流,開啟與分享者片刻的心靈相通。
江鍾權開始滿腦子搜尋著,自己的生活裡可也有值得分享的感動?從那一天起,生命的每個片段都變得格外清晰,他時時提醒自己用心觀察,深怕錯過任何一次。
文章定位: